大学只有 985 和非 985 两种,这种说法有道理吗?沈荣骏的履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大学只有 985 和非 985 两种,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我的观点是这种说法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我们年年都会出现这种观点,并且大家对此都是各有看法,那么到底怎么样呢,我就根据自身看法来探讨一下。


首先一般提出这种想法的都是高于985大学这个层次的,可能对于这个有点过于武断了,但是事实如此。我们都可能听过一句调侃“自我之上,人人平等。自我之下,等级分明”,现实生活中当然也对此并不少见,很多人都会这样。像总有人提出专科无用论,对大专生表现出很不屑的态度,但实际上,我国的本科率才10%不到,虽然这个时代的学生们往往本科率远远高于这个比例,但是本科率依然不高。那么在985这个本次的学校将更为稀少,难道说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都是无用的吗?那么还有必要分各个批次录取吗?

实际上,每个层次都是有分别的,虽然我们不提倡这种等级分明,但是确实在生活和工作方面都是有差别的。在高考中,能够上985层次学校的学生占比不到5%,所以这种论点是完全错误的。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一名专科生和一名本科生,一名普通本科生和一名211层次毕业的学生薪资待遇也很难相比。显然,只有985和非985这种论点是不行的。

如果严格意义上来说,确实可以将大学分成各个层次,但是显然不是这种一刀切的方法。出现这种想法对于985以上层次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他们的理由,越优秀的人将自己对比的是更优秀的人,即使是985的学生工作上也不是完全顺风顺水,更何况我们这些比他们学校层次还要差的呢?但是学校的层次我不代表着每个同学的终点,并不是说985就可以保证你一辈子优秀。你有更好的起点接受教育,应该更加努力才对。

如今很多高校发展速度很快,因为985与211高校建设,后面很多高校没有进去,但是依然有很多非985/211学校比某些弱高校强。每个层次的学校,你享受的教育资源是不同的,国家对你的扶持力度是不同的,社会对你的接纳程度是不一样的。完全不能偏信这种说法,而让自己丧失了努力的动力。


所以,现在你还觉得只有985和非985两种说法正确吗?你也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来讨论!

沈荣骏的履历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历任国防科委基地助理员、组织计划处副处长,国防科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国防科工委研究所所长、干部学校校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为中将。参加了导弹、卫星发射试验的技术计划工作。 航天工程管理与测控技术专家。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58年毕业于军委测绘学院。曾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顾问,国防科技大学和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2007年起担任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名誉院长一职。

“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专家介绍

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组委会专家介绍
孙家栋,男,1929年生,辽宁省瓦房店市人,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天研究院院长。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历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总体设计部研究室主任、七机部五院院长、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主任等职。现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国家航天局特别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在中国的航天史上,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刘经南,男,1943年7月生于重庆,汉族,湖南长沙人,研究生学历,1967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武汉大学校长。主要研究卫星定位理论与应用、数据处理及相关软件开发。
刘经南院士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成就显著,特别是在GPS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有卓有建树。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前苏联等国家的全球定位技术发展以后,他全心致力于全球定位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应用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深入钻研GPS技术与思想,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独特见解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隋起胜,男,1956年出生,1981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现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指挥。在“神舟”四号发射时,担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神舟”六号七号连任着陆场系统总指挥。
沈荣骏,高级工程师。安徽合肥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历任国防科委基地助理员、组织计划处副处长,国防科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国防科工委研究所所长、干部学校校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为中将。参加了导弹、卫星发射试验的技术计划工作。 航天工程管理与测控技术专家。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58年毕业于军委测绘学院。曾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顾问,国防科技大学和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李祖洪,男,1942年生,莆田莆田涵西街道青年街人。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
1967年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七机部(即航天部)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从事技术研究。从此,他在中国航天事业工作近20年,其间于1984年任所书记、第一副所长。1991年,调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会长。1992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李祖洪主管中国几个型号卫星的研制、生产、发射、在轨运行,并担任国家重要、重点卫星型号发射总指导与调度。近年,由他主管发射的3个型号4颗卫星都发射成功并运行正常,其中为世人所熟悉的有中星22号、资源2号、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等;他还指挥并参与发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
杨元喜,男,1956年生,江苏泰县人。大地测量专家。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7年入郑州测绘学院,1987年获该校大地测量硕士学位,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历任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第四委员会秘书,中国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测绘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常务副主编等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主持完成了“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数据处理工程”和“全国天文大地网与空间网联合平差工程”,使我国国家大地网控制网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出版学术专著2部,合著3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30篇(23篇为第一作者),曾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