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词多义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词多义

主要意思如下

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琴声(演奏)

②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是)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

④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作为)

⑤拜为上卿(担当)

①秦贪,负其强(倚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在)

②君幸于赵王(被)

③故燕王欲结于君(和)

④归璧于赵(到)

⑤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引出对象,无意义)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趁机)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④因跪请秦王(于是,就)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谁,哪一个)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

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听说)

①且庸人尚羞之(即便)

②北山有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①怒发上冲冠(向上)

②臣乃敢上璧(献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每段的大概意思是什么,帮帮忙

课文共21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廉、蔺二人的身份和地位。介绍廉颇较详;介绍蔺相如极为简略。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对比鲜明,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第3至第13段),完璧归赵。这部分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3至第5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从推荐者缪贤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接着,写蔺相如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势,权衡曲直利害,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对策,并自告奋勇接受出使秦国的重任。
第二层(第6至第11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后与秦王斗争的经过。这一层是“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重点。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他与秦王斗争的几个回中。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理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略施小计,把璧收回。然后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面责秦王无理无信。最后用自己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同意“十五都予赵”。蔺相如取得了初步胜利。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两个条件,以获得回旋的余地。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蔺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背信弃义是秦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蔺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
第三层(第12、13段),写蔺相如功成加官,秦赵两国的矛盾暂时缓和。
这一部分只写蔺相如,不写廉颇,但由于文章开始时对廉、蔺的对比介绍,人们仿佛可以感到廉颇的忿忿不平。
第三部分(第14至第16段),渑池之会。这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14段),写会前计议。“渑池之会”是在赵国战败的情况下,由秦国提出的。形势严峻,从而反衬出蔺相如的非凡作用。廉颇诀别赵王的一席话,表明他的忠心和深谋远虑,为后文廉、蔺矛盾的解决作铺垫。
第二层(第15段),写会上斗争。渑池会上,秦王步步进逼,耍弄赵王,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秦王终于由“怒”而“不肯”,由“不肯”而“不怿”,虽“不怿”而不得不“为一击缶”。这段文字运用对比的手法把这场短兵相接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把蔺相如那蔑视强权的凛然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层(第16段),写斗争结果。秦“终不能加胜于赵”,这是会上的胜利。由于“赵亦盛设兵”(暗指廉颇)使“秦不敢动”,这是会后的胜利。
这部分重点写蔺相如在外交场合中的智和勇。和第二部分相比,仍以写蔺相如为主,但对廉颇的描写的分量增加了。
第四部分(第17至第21段),负荆请罪。这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7、18段),写廉颇居功自傲,蔺相如退让回避。写廉颇,只写他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写蔺相如,只写他的行动,透过“称”“望”“引”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活动。第二层(第19段),写蔺相如不得已向舍人说明避让廉颇的原因。“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表现出蔺相如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和命运为重的高贵品德。第三层(第20、21段),写廉颇悔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这部分并写廉、蔺二人,写廉、蔺矛盾的激化与解决过程。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完璧归赵了,秦昭王最终得到和氏璧了吗

谢谢您的问题。

一、关于“和氏璧”名字由来的传说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为,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

图:卞和发现璞玉

  • 这个悲壮的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楚国人卞和在荆山砍柴时发现一块璞玉,他觉得这么好的东西,一定要让天下的人知道它。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