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兵变后后周仍有实力为何不反扑?一个男生对你说发乎情止乎礼,相敬如宾,秋毫无犯是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赵匡胤兵变后后周仍有实力为何不反扑

陈桥兵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比较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在部众的拥护下,取后周政权而代之以大宋。不过,赵匡胤的政变并非毫无抵抗,在大宋政权建立后,原后周的两名节度使先后起兵,但并未成功,史称“二李之乱”。

下面,我就来说说北宋初期的“二李之乱”。

李筠的叛乱

陈桥兵变,大宋开国后,昭义节度使李筠旗帜鲜明地反对新政权。

李筠乃是后周的一员悍将,他先后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诸政权。郭威称帝后,提拔李筠为昭义节度使,坐镇潞州(今山西长治)。李筠担任昭义节度使的时间很长,地位相当稳固,是非常有实力的地方诸侯。

赵匡胤政变夺权后,积极拉拢诸地方势力。在这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里,许多地方势力纷纷向新的中央政权表示效忠。可是,昭义节度使李筠却没有动静。宋太祖晓得李筠的实力,便主动拉拢,许以高官厚爵,派使节抵潞州,加封李筠为中书令。

开封的使节抵达后,在招待宴会上,李筠出人意料地令人请出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画像,悬挂于厅壁之上,竟然对着郭威的画像,号啕大哭起来。此举表明李筠不愿归顺新朝廷。究其原因,并非仅仅忠于后周,而是他认为赵匡胤乃是后辈,居然这样爬到他脑袋上,心有不满。况且赵匡胤授予他中书令之职,表面上是升官,实际是要削夺其兵权。这一点,李筠岂有不知之理。

在得知李筠的态度后,北汉皇帝刘钧派使节秘密会见李筠,约请他共同起兵,对抗新成立的大宋政权。

建隆元年四月,李筠与赵匡胤的战争爆发了。

仗着有北汉政权的支持,对于这场战争,李筠信心十足,在他看来,“吾周朝宿将,与世宗(柴荣)义同兄弟;禁卫之士,皆吾旧人。”他认为只要自己扛起郭威、柴荣的大旗为号召,后周旧将以及禁军官兵势必会倒戈,推翻赵匡胤的政权。

可是李筠的判断完全错了。

赵匡胤对后周旧将恩威并施,官照当甚至还获得提拔,俸禄照领,有几个人脑残想着为后周效忠呢?对于李筠的叛乱,赵匡胤是有充分准备的,当战火燃起时,他马上派大将石守信、高怀德率部进讨。

李筠虽然得到北汉的援助,可是与北汉的矛盾很快暴露出来。北汉与后周是世仇,而李筠口口声声自称后周遗臣,令北汉皇帝大为不满;同时,北汉皇帝刘钧派了一名监军到李筠军中,这也引起李筠的不满。这种互不信任严重削弱双方联合作战的力量。

为了迅速平定叛乱,刚刚上台四个多月的赵匡胤决定御驾亲征。很快,石守信与高怀德便给皇帝送上一份厚礼,他们在泽州南大破李筠及北汉联军三万余人,生擒北汉将领范守图,击杀监军卢赞。

连吃败仗后,李筠只得龟缩在泽州,撄城固守。

六月,宋太祖赵匡胤抵达泽州,亲自坐镇前线,指挥攻城。宋军派出一支敢死队攻城,终于登上城墙,泽州终于陷落了。李筠不愿成为宋军的俘虏,他在城池陷落后,自焚身亡。这位昭义节度使从起兵到败亡,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李重进之叛乱

在李筠叛乱的同时,有一个人也蠢蠢欲动,他就是淮南节度使李重进。

在诸节度使中,李重进身份是比较特殊的。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也是战功赫赫的将领。在柴荣统治时期,他与张永德、赵匡胤等人分掌兵权。柴荣死后,朝廷授李重进检校太尉,改淮南节度使,出镇扬州。不久后,赵匡胤黄袍加身,篡位夺权,而后削去李重进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之职。

恰好在这个时候,李筠起兵反宋,李重进反复盘算,决心与李筠联合。然而,由于李筠迅速败亡,李重进错失了起兵的最佳时机。

平定李筠之乱后,朝廷一纸令下,把李重进由淮南节度使调为平卢节度使。这下子李重进害怕了,担心一旦离开老巢,就会遭到赵匡胤的毒手。赵匡胤为了让李重进安心,特赐免死铁券,以表立场。

李重进仍然不放心,因为他乃是周室近亲,郭威的外甥,而且有兵权。像他这样的人,岂不是新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么?一道免死铁券,难道真能保全性命吗?显然,李重进更愿意拼死反击,而非把命运交到别人手中。他拒绝朝廷的调令,呆在自己的地盘,修缮城池,积极备战,并向南唐求援。

既然李重进不愿归顺新政权,赵匡胤就不客气了。

建隆元年十月,石守信被委任为扬州行营都部署,辖王审琦、李处耘等将领,率领精锐禁军部队讨伐李重进。谋臣赵普向赵匡胤指出:“李重进凭恃长淮,缮修孤垒,外绝救援,内乏资粮,宜速取之。”赵匡胤听从赵普提议,下诏亲征,统领六军将士从开封出发,乘舟顺流而下,直扑扬州。

皇帝亲征总能鼓舞士气,前线官兵更是奋勇作战,终于攻破扬州。李重进的结局与李筠类似,但更凄惨,在城陷时,他纵火自焚——不仅是他一个人,还包括他的家人,都在灼热的火焰下化为灰烬。

一个男生对你说发乎情止乎礼,相敬如宾,秋毫无犯是什么意思

感情关系,发乎情,止乎礼=相敬如宾=秋毫无犯=喜欢你,珍惜你,不破坏你的清白。

类似于”精神(柏拉图)恋爱“。

一种梦呓。

成语来历——秋毫无犯

自从汉王您进入武关,没有丝毫侵犯百姓利益,废除秦朝苛刻法令,与秦地百姓立约,颁布了三条法令,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称王的。此典又作“秋毫不犯”。

一丝一毫都不侵犯谓之 “秋毫无犯”,喻军纪严明。当年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即可谓 “秋毫无犯”。一针一线都是小而贱之物,“秋毫”犹此。

“毫”谓细毛,人体上即有无数 “毫毛”。

为什么说 “秋毫”呢?

“秋毫”指鸟兽在秋季新长出来的细毛。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朱熹 《四书集注》: “毛至秋而末锐,小而难见也。”言毫末纤小,不易察见。 “秋毫之末”比喻极为纤小之物。“明察秋毫”则谓能洞察一切,目光敏锐,观察入微。

因此,“秋毫”引申为纤小、细微之义,比喻一针一线等小而贱之物,所以 “秋毫无犯”即谓一丝一毫、一点一滴都不侵犯,比喻严明的军纪。

“沛公入关,秋毫无犯”( 《汉书·高帝纪》) ,是因为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忠谏,与百姓 “约法三章”、 “秋毫无犯”( 《史记·淮阴侯列传》) 。

秋亳无犯怎么读音,运筹帷幄怎么读音

秋毫无犯:qiu hao wu fan

运筹帷幄:yun chou wei wo

这是普通的成语,可以去查查字典。

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谁

入木三分的主人:王羲之

王羲之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入木三分

意思是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