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朱可夫、艾森豪威尔谁更强?曼施坦因到底有哪些军事胜利能够和古德里安,隆美尔齐
发布时间: 2023-07-17

曼施坦因、朱可夫、艾森豪威尔谁更强

二战期间,论指挥作战,曼施坦因、朱可夫、艾森豪威尔谁更强?这个问题实际上从战后他们三人担任的职务和岗位就已经分出高低。艾森豪威尔连任两届美国总统,朱可夫战后陆续担任苏联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等职,而曼施坦因在战后获释后,除了担任西德政府的高级顾问外,还是西德陆军名誉上的参谋长。

首先,论协调谋略,艾森豪威尔当仁不让,指挥多国作战政治利益大于军事利益。

在二战期间,尽管朱可夫和曼施坦因等都是天才型指挥员,但从政治上认识战争的目的性,他俩还没有艾森豪威尔看得那么清楚明白。一方面,美军加入二战,战场形势迫使美军必须要有一名具备政治和军事双重领导才能的人担任总指挥,艾森豪威尔是不二人选;另一方面,艾森豪威尔在开辟第二战场协调能力方面出类拔萃,为他当选总统赢得满分。

如果说单纯作战指挥,朱可夫和曼施坦因都能胜任和游刃有余,但论协调能力和胸怀艾森豪威尔更胜一筹。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最高兴的当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因为日本把美军拉入二战,英国可以名正言顺以同盟国的身份,要求美军优先解决英军面临的困难,其中就包括英军在北非和东南亚两个战场作战的问题。

实际上,当时在美军中麦克阿瑟的风头一度甚至都盖过艾森豪威尔,罗斯福也曾考虑过让他担任欧洲战区总司令,但权衡利弊,他选择了艾森豪威尔,因为艾森豪威尔外表看似中庸,肚子里实际上城府极深,具有天生的把控战场形势的能力。何况罗斯福决策使用先欧后亚战略,美军登陆欧洲就是要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并非去帮英军打仗。

因此,人们会发现,在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上,在共同打击德军两线作战方面,艾森豪威尔更多的是经常与英苏共同讨论,从一定程度上讲,如果朱可夫和曼施坦因是苏德两军的战场救火队员的话,那么艾森豪威尔就是欧洲战场上总的救火队员,他的站立点和出发点都要比丘吉尔或者斯大林看得更远更具体。

其次,论指挥若定和谋划战略战役,朱可夫技高一筹,具有天才指挥天份。

为什么说朱可夫在谋划战略战役方面技术高超,就是因为苏德战争中几乎所有的大战役,都有他亲自参与制订计划和指挥谋定。可以说,苏军打到柏林,没有朱可夫的指挥若定,也就没有苏军接连在几大战役的乘胜追击。

外界关于朱可夫的指挥才能褒贬不一,有的说他使用了人海战术打赢德军胜之不武,有的说他是战场救火队员,没有他指挥不了的战役。实际上,朱可夫指挥作战时,按输赢来算,还是打赢的时候多,失利的时候少,这里面让外界议论最多的就是1942年11月25日苏军展开的“火星行动”。但苏军在这场战役的失利,在斯大林眼里却是成功的,因为在9月份制订“双星计划”时,“火星行动”是作为牵制作战来规划的,既然“天王星行动”打赢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火星行动”又迫使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撤出了勒热夫,莫斯科的威胁已经解除,这个后顾之忧排除比什么胜仗都重要,这才是斯大林最想看到的结果。

但是,朱可夫在政治站位上不一定有艾森豪威尔看得那么远,他仅仅是在落实苏军统帅部的作战方针上坚决和果断,所以在军事指挥上是无人能及的。比方说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明确提出放弃基辅是优先选项,可斯大林固执己见,80万苏军精锐被围歼;1942年5月12日铁木辛哥要对哈尔科夫用兵,朱可夫又明确提出苏军不具备全线反攻的条件,但斯大林仍然同意了前者方案,导致苏军52个师被歼。从这里就能看出,朱可夫在排兵布阵上是有前瞻性的,在作战指挥上他与艾森豪威尔、曼施坦因甚至和其它高级将领相比,他是最深入战场实际又是在掌握第一手对手资料后,才作出作战决策的人。

从这个层面讲,有人把朱可夫作为二战最优秀的指挥员排在第一位也无可厚非,这个是有战绩作支撑的,毕竟苏军从莫斯科战役以后,基本上每场大战役都有朱可夫亲自策划和指挥,在东线作战中苏军牵制了70%以上的德军主力,其中大部分的功劳算在朱可夫头上并不为过。

第三,曼施坦因有天才的指挥才能,却缺乏施展才能的空间。

在对比朱可夫和曼施坦因的指挥才能时,坊间议论较多的是朱可夫人多赢了曼施坦因,实际上,有些人是用有色眼睛看问题,就拿他二人指挥作战的格局和站立点上就不一样,朱可夫的地位和作用是苏军中除斯大林以外,就他说了算,曼施坦因能做到吗?

对曼施坦因的才能,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认识。一方面他在战略谋划和指挥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但总会受到一些未知因素干扰。人们认知曼施坦因是他在进攻西欧时制订的“镰刀计划”,实际上,如果不是德军一架飞机失事,德军统帅部生怕进攻计划泄密,“镰刀计划”可能还得不到重视,这是一次巧合。

从作战指挥上讲,曼施坦因真正依靠个人才能获得外界认可的是两场作战,一场是指挥第11集团军占领克里米亚战场封帅,但这场战役他打得并不轻松,除了时间长不说,德军还连续追加了装甲部队和古斯塔夫大炮,不然的话他是拿不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另一场就是1943年他以少胜多打赢了哈尔科夫反击战,赢得了伟大统帅的称号。

但也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曼施坦因的指挥才能,苏德战争打响后,他的第56装甲军在波罗的海三国遭遇原始森林和沼泽,在里面转了半个月的圈影响了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速度;1942年11月20日德军命令他组建顿河集团军群救援保卢斯第6集团军,冬季风暴行动的失利,可以说是他指挥生涯的最大败笔,尽管他撤出战场是为了营救A、B两个战斗群的通道安全,但作为一个战场指挥员来说,在完成任务方面他是没有尽到责任的,而在战后总结方面,他又把责任推到统帅部和保卢斯身上,这一点在坚决执行命令方面,曼施坦因与朱可夫相比是有差距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看出,把曼施坦因、朱可夫和艾森豪威尔放在一起对比是没有可比性的,因为他们三人所处的指挥岗位和指挥体制都不同。艾森豪威尔指挥的是多国部队,协调能力和政治站位排在第一位,而朱可夫和曼施坦因都不需要考虑指挥其它军队作战的问题;朱可夫是作为苏军灵魂人物出现的,他来到前线就等于斯大林亲临一线,所以他的每一句话每个行动都代表着苏军的意志和决心,这一点曼施坦因更做不到。

而对曼施坦因来说,除了战争初期他没有得到重用以外,他的指挥才能空间还受到限制,尽管他有天才的头脑,却缺乏施展才能的条件,当他发动冬季风暴行动希望德军能给他一两个装甲师增援时,并没考虑到苏军此时正在展开“双星作战”,他的格局相对要小了许多。所以,曼施坦因指挥的作战都是赢在细枝末节的战斗,他的聪明才智也被眼前的所见所败所限制,其能力水平也就大打了折扣。

曼施坦因到底有哪些军事胜利能够和古德里安,隆美尔齐名

曼施坦因到底有哪些军事胜利能够和古德里安,隆美尔齐名?这个问题给人们容易造成错觉,好像曼施坦因的指挥才能不如古德里安和隆美尔。实际上,二战爆发前,曼施坦因就在总参谋部任职,其参谋指挥能力就已经脱颖而出,只是他性格比较孤傲,不受总司令布劳希契和总参谋长哈尔德重视罢了。

从希特勒发动二战的整个一条主线来看,这三人中,唯有古德里安因创建闪击战理论与希特勒保持着经常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也是若即若离的,对希特勒来说,既要用古德里安为其闪击战提供理论指导,又不想给予他太大的权柄,导致古德里安在东线战场两起两落,虽官至总参谋长一职,却无缘元帅荣耀,成为军旅生涯一大遗憾。

而与古德里安相反,隆美尔虽然是个后起之秀,却因北非沙漠一战为希特勒长了脸,不仅在托布鲁克战役后直接晋升元帅,还因此成为二战期间名闻天下的“沙漠之狐”,一方面说明希特勒对他的重视,一方面也是为宣传和鼓舞士气所用。

而曼施坦因却不同,如果说古德里安是因创建闪击战理论得到希特勒重视的话,隆美尔就是靠一时的运气。希特勒只交给他两个装甲师去为意军解围,完全凭隆美尔在沙漠折腾,而且隆美尔对装甲进攻并不是行家,能打得英军第8军换了三任军长,足见其有一技之长,这是他在战术指挥上独到的地方。而曼施坦因却完全是靠一步一个脚印,也完全是靠指挥才能和战场灵活的战略战术赢得元帅职位的。

从曼施坦因的指挥经历看,他在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发动闪击波兰战役中建树一般,此时,他刚从参谋部下来成为南方集团军群的参谋长,这时候,希特勒的重点是放在把闪击战作为试验战来打,况且凭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协议,苏德双方围攻一个缺乏机械化部队的波军,并不是太难的事。对于德军前线将领来说,曼施坦因考虑较多的反而是担心英法联军加入到波兰军队一边,好在这件事情并没发生,英法只是在旁边观战而已。

1940年春天,德军因进攻西欧和法国问题分歧较大,一方面希特勒为平衡指挥关系和分散国防军的指挥权力,在总体指挥上搞了个大本营参谋部与陆军总参谋部,实际上,他是用陆军总参谋部来指挥陆军作战,而用大本营参谋部来指挥空海军的作战,到莫斯科战役后,他直接接任了陆军总司令一职,就把陆军总参谋部当成了传令兵。

这样的部署,就让两个参谋部之间围绕如何进攻法国的问题形不成共识,后来因携带作战文件的参谋人员飞机失事,希特勒急需一份补充方案来决定下一步军事行动,曼施坦因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