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网民喜欢把中国称为“宗主国大人”?为什么有些殖民地不仇恨宗主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为什么日本网民喜欢把中国称为“宗主国大人”

日本人从不承认中国是日本的宗主国,他们对自己从未臣服于外国感到很骄傲。所以他们在挖苦韩国的时候会称中国为“宗主国大人”,嘲笑韩国曾经做过中国的藩属国。

这种现象在中韩体育比赛的时候最为常见。

那么日本是不是真的从没做过中国的藩属国呢?这个中日两国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中日最早的交往是在西汉,汉武帝曾经封日本国王为倭王,还赐予一颗“汉委倭国王”的金印。但是那个时候日本尚未统一,也没有发明文字,缺乏必要的历史记录。

唐朝以后,日本和中国交往增加,也有的时候以臣子自居,但是都没有过正式的册封。

在明成祖时代,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建立起庞大的朝贡体系。郑和也曾去招揽日本,日本当时处于室町幕府时代,掌权的大将军足利义满接受了明朝册封的“日本国王”。但是,这实际上是个骗局,因为日本在大将军之上,还有一个天皇,足利义满当然不能当什么“日本国王”。

由于足利义满的刻意隐瞒,中日两国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就产生了分歧。中国人觉得日本已经是藩属国了,日本人却觉得中国人完全是在吹牛。

日本也没有加入到中国的朝贡体系之内,他们和中国沿海的武装走私集团相结合,通过走私维持贸易,不需要朝贡的方式。

到万历年间,中日两国在朝鲜发生战争,万历皇帝下诏书斥责丰臣秀吉,使用了对待藩属国的措辞,丰臣秀吉大怒拒绝。但当时出使日本的沈惟敬滞留朝鲜,并伪造了丰臣秀吉的谢恩表给朝廷。这件事更进一步增加了这个问题的认识混乱。

总的来说,日本并不承认这一藩属关系。

为什么有些殖民地不仇恨宗主国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今天世界上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超过一半的国家和地区是在二战后独立的。

而之所以能够独立并建国,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各大殖民帝国的统治力量,比如英法,战争的是毁灭性力量让他们损失惨重,再也无力维持对世界各大殖民地的统治。

因此,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接连掀起民族解放的热潮,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出现。

然而,由于长期被殖民,特别是像印度这样被殖民了300多年的国家,即使独立,也和原宗主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按说殖民者对被殖民地区野蛮征服,杀害了大量殖民地居民,独立后的国家应该对原宗主国咬牙切齿才是,比如成吉思汗对金国的痛恨。而很多殖民地不仅不恨宗主国,还保持了亲密的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出现这种状况也不难理解,“静Yes”认为,殖民地不爽宗主国不假,但是他们有更亲近宗主国的几大理由:

1、代表殖民地发声的,始终是上层人

这就很好理解了,举个例子,英国在殖民印度时,为加强统治,英国人大量笼络印度上层土邦领主,有吃有喝还免费带他们去英国见女王,见大世面。不仅如此,英国人还给了领主们自治的权力,帮助英国人一起统治印度。

你说待遇这么好,这些领主有什么理由不说英国的好。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英国人不管他们了,他们很大的可能,是还不如殖民时期过得舒坦,所以他们对英国人产生了依赖。

但是世界大战来了,地主家也终于没有余粮了。这样的情况下,底层开始闹独立,也有的是领主煽动底层闹独立。但无论如何,最后的结果都是殖民地独立,原来作威作福的继续统治这个心国家。

由于他们始终掌握着舆论导向权。因此,他们能够代表这个国家,对宗主国表示感谢,毕竟某种程度上说,我手里的权力都是宗主国爸爸给的!

至于底层老百姓的声音,对不起,你大点声,我听不见!而且,就是听见也没用,只不过是两个主子换成了一个主子。但是请人民放心,该干的活,该交的税,只会加量不加价!

2、经济依赖让殖民地得了软骨病

虽然殖民地独立了,但是并没有富起来啊,很多殖民地甚至越过越赤贫。

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殖民地头目都会治国,所以很多时候不仅是领主,连老百姓都开始怀念殖民地时代了。

以前是别人吃肉你喝汤,现在好了,别人连汤也喝完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是因为很多殖民地独立后,与原宗主国断了经济联系,这等于是对殖民地变相的经济封锁。而殖民地一般都是宗主国的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比如巴西长期以来一直是葡萄牙的可可产地,所以宗主国的做法让殖民地很快陷入困境。

而除了断联系的,更多的宗主国选择聪明地保持与殖民地的经济联系,比如英国成立英联邦。而这样的做法就是殖民地经济发展必须长期依赖宗主国。

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惯性让殖民地走向独立工业化的步伐举步维艰,所以更多的殖民地虽然政治独立了,但是经济上长期被宗主国控制。

这就是为什么殖民地独立后,依然很穷的原因。

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独立经济的殖民地国家自然难以和宗主国叫板。

殖民地最悲哀的地方,就是连跟曾经的主人说个“不”字,都无能为力!

3、殖民地继承了大量遗产

今天的印度,是它的英国爸爸给的。

因为1947年的“蒙巴顿方案”,虽然将英属印度肢解了,但是却让印度诞生了,从此印度不再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一个国家。

印度人不爽“蒙巴顿方案”,只是因为,印度没有得到英属印度的全部土地,贪心不足而已。

殖民了300年,成就了一个国家,你说印度人是该感谢还是痛恨英国?

事实上,在殖民者撤出殖民地前,大多对殖民地进行了利益划分,以前以部落为形态的存在开始成为一个国家。

以埃及为例,古埃及的范围大致包括尼罗河下游和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而在古埃及灭亡后,这里就成为各大帝国的统治范围。

19世纪,埃及成为英国殖民地。随后在瓜分非洲的过程中,埃及的范围得到大面积扩张。二战后,英国撤出埃及,埃及成为拥有10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大国。如果没有英国人,埃及不会有这么大的体量。

所以,作为受益者,你说他们对宗主国什么感情?

所以,几家欢喜几家愁,殖民者根据自己意愿做出的划分,既然有不爽的,肯定就有心里乐开花的这个时候,他们是没有理由仇恨宗主国的!

因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恨!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藩属国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有哪几种类别

藩属国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只有一种,但是东方的属国有许多种类型。例如明朝的属国,分为朝贡国、藩属国、附属国、服属国、赠贡国、屏藩、藩屏等许多类。每种属国所履行的责任与义务都有区别,不能等而划之。而到了清朝,属国的类型大大缩减,只分为朝贡国、藩属国和附属国三类。由于附属国只有一两个,而且都是疆域极小的国家,因此清朝的属国,主要是指朝贡国和藩属国。  中国宗藩关系是通过宗主国文化、教育、外交等手段间接影响藩属国。  这种宗藩关系表面上看来是一种以小事大的不平等关系,周边国家要向中国“称藩纳贡”;受中国的册封,并由中国赐予印玺。  而实际上这种宗藩关系只是维系中国和周边各国友好关系的一种形式,并不具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实质性内容。  作为宗主国的中国统治者,是以一种“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不治主义态度对待外国的、原则上并不干涉藩属国的内政。  中国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作为“天朝上国”的富有与大度,总是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对朝贡者给予大量的赏赐,其价值远远超过朝贡者所进贡的物品,所以,各藩属国总是乐于来华朝贡。  有时中国统治者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也对各国来华朝贡的时间和规模作出种种限制和规定。虽然有些国家有时不按规定而提前来华朝贡,中国政府也都给予了热情接待。  再者,各国在来华朝贡的同时,也与中国进行了贸易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