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北洋海军的重建及其军
发布时间: 2023-07-11

李鸿章创建的北洋海军,在1894年历时八个月的中日甲午海战中全军覆灭后,当时的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奏请朝廷将衙门和海军内外学堂一并暂行裁撤,对失事的舰艇艇长全部革职,北洋海军官兵也一起遣散,威赫一时的北洋海军就此消失了。

一年后,重建海军的议论开始出现,以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代表的重建派认为:“今日御敌大端,惟以海军为第一要务;无论如何艰难,总宜复设海军...... ”缓建派刘坤一主张在海口修炮台,将海防线退设到沿海陆地上。刘坤一的议论自然受到有远见的朝臣反对,当时的新疆巡抚陶模就提出:“如果船炮不必习,敌人果何恃而横行海上乎”可是由于北洋海军覆灭所造成的阴影太深太重,张之洞等力主复建海军的呼声最终曲高和寡,未能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1897年底,发生了德国假借传教士被杀为理由派舰队强占胶州湾,次年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予以租借的事件。随后,俄国以德国为榜样,也派舰队强占旅顺口要租借旅顺、大连。紧接着英国强租威海卫、九龙,法国强租广州湾,接二连三的入侵迫使清廷不得不重新考虑复兴海军。此时正是发动戊戌变法的时候,光绪皇帝颁发了“明定国是"的诏书,诏书中明确上谕军机大臣“国家讲求武备,非添设海军,筹造兵轮无以为自强之计” ,同时下诏广求人才,破格录用,并要求各省协助筹款,整建海军,重新筹办水师学堂等。戊戌变法后来虽遭失败,但“百日维新”促成的海军复兴却最终得以实现。

1.重建后的北洋海军与海军建制

北洋海军的重建从时间上来说应起始于1899年,这一年三月慈禧太后召见了原北洋海军“靖远”、“康济”舰管带,遭革职处分的叶祖珪、萨镇冰等人,不但予以开复,授北洋水师统领,萨为总兵衔,授北洋水师帮统领、广东水师提督等职,命他们主持重建海军的工作。这一年的夏天,原由戊戌变法失败前维新派在英国订购的“海天”、“海圻”号巡洋舰到达大沽,同期到达的还有从德国购买的四艘魚雷艇,包括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前即己交付的3艘也是向德国订购的穹甲巡洋舰,北洋海军很快拥有了总吨位18000余吨的雄厚实力。

展开全文

交付前的海天号防护巡洋舰,摄于1897年

这一年还发生了另一件对海军复兴很有利的事,当时意大利驻北京的公使、代理牧师马迪讷向总理衙门提出索借浙江的三门湾作为租界,为了恫吓清廷,还派出三艘军舰到东南沿海游弋示威。意大利当时在欧洲列强中经济还比较落后,它的海军排在英、法、俄、德之后,算是个二等强国,清廷觉得连意大利也欺侮到头上来,决定凭借现有实力采取强硬措施予以拒绝,于是命刚刚起复的叶祖珪率北洋诸舰南下与意舰队抗衡。意政府看到中国舰队实力超过它的远东舰队,其租借三门湾的要求又得不到俄、日等国的支持,最后只得妥协撤走舰队了事,门湾事件的圆满解决使朝野上下对复兴海军的意见归于统一。

但是第二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使海军复建重走弯路。清廷对于义和团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就连慈禧太后也首鼠两端。由于朝廷重臣中有的支持配合义和团,有的攻击、镇压义和团,一时局面混乱,列强眼见清政府难以控制京津局面,决定联合出兵,以“保卫使馆”的名义进行武装干预和镇压,于是八国联军的舰队齐集于大沽口外。北洋海军的统领叶祖珪事实上也属于反对拳民的一派,他在战事发生之前自己乘坐“海容”舰赴天津商议机要,命另4艘鱼雷艇去山东归队,结果鱼雷艇均被列强联军夺去。而原在登州一带巡航的“海天”、海筹”等舰,非旦没有赴援,反而南下江阴加入“东南互保”,这实际上是把北洋海军置于战事之外。八国联军后来攻入北京,慈禧出逃,其后又爆发的日俄战争等等重大事件,使得海军重建一拖再拖。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军)四月,清廷才正式宣布恢复海军建制。

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在北京

刚开始恢复时,海军还设立在陆军部内,是陆军部下辖海军处,直到宣统元年(1909年)五月才建立筹办海军事务处,命贝勒载洵和海军提督萨镇冰为筹办海军大臣,次年十二月改筹办海军事务处为海军部,从陆军部中脱离了出来,统一领导全国的海军。同时宣布合并南洋、北洋两支舰队,改设巡洋舰队与长江舰队,分管外海和内河防务。并在上海高昌庙设立统制部(相当于海军总司令部),以萨镇冰为统制,自此,海军才重新正式成为中国近代的独立军种。

海军成为独立军种后又制定了新的海军官制,海军的官制也是三等九级,三等为:一等(都统),下设三级:一级正都统(相当于上将),二级副都统(相当于中将),三级协都统(相当于少将)。二等(参领),下设三级;四级正参领(相当于上校),五级副参领(相当于中校),六级协参领(相当于少校)。三等(军校),下设三级;七级正军校(相当于上尉),八级副军校(相当于中尉),九级协军校(相当于少尉)。额外军官,弁目(相当于准尉)。此后不久又设置了军士和兵的军衔,军士:分为海军上士、中士、下士三级。兵:分为海军正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级。

2.重建后的海军军装

海军重建后,担任海军筹办大臣的载洵是个王孙贵胄, 二十来岁的纨绔子弟,对海军完全是外行。当时摄政王同意他任此职的先决条件是要他必须出国考察。因此上任伊始,他和萨镇冰就离京南下巡阅海防,1909年10月两人出访欧洲,先后到意大利、德国、英国、奥地利,于1910年初取道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回京,8月下旬两人再度出访美国、日本。两次出访,不仅一路上订购了十几艘各型军舰,其中包括后来命名为“中山舰"的“丰永"号炮舰。还得出一个结论:“中国海军要全面学习英国的模式,于是中国海军的指挥机构改了,舰队编制改了,最后连军服都全盘西化。在新建的陆、海军中,海军的革新甚于陆军,着装也和英国海军完全相同,穿起了西服、打起了领带,甚至连辫子也剪了”。北洋海军是清末最早开始剪辫子的,当时清帝还没有逊位,封建皇朝的统治还在继续。

重建的海军尉官以上军官的军服分礼服、公服和常服三类,礼服有大礼服、常礼服之分,常服有冬、夏服之分,而公服只有一种,在冬夏季节里与夏常服搭配穿戴以示区别。大礼服是西方的燕尾服,黑蓝色,上衣立领双排扣,前身长及腰,后背长至臀下,直统西裤,黑色尖头皮鞋,头戴三角礼帽(即通常所说的拿破仑帽)。常礼服上衣双排扣大翻领中长大衣,衣长至膝下,内穿白色立领衬衫,系黑色领结、领带。黑蓝色直统裤,皮鞋和军帽与大礼服相同。大礼服在朝廷重要节庆、典礼、宴会、检阅、受领勋章和参加外交典礼时穿用。常礼服一般用于谒见、迎送皇帝、就职或卸职、陪同长官视察、参与低级别的外交活动等。

海军礼服

公服的制式与常礼服相同,也是深蓝色,但穿着时不佩戴肩章、也没有裤章,只保留袖章,军帽也改为大檐帽。公服主要在节假日、参加海军内部机关、学校等活动、参与军事审判及军官葬礼、参加低级别的外事等活动时穿着。

常服的冬装亦深蓝色,上衣对襟立领,衣领、衣襟和上衣底边有紫蓝色镶边,钮扣不外露,是为暗襟。直统裤黑皮鞋,头戴黑色大檐军帽,军服上除了袖章和帽章别无军衔标识。夏装全白色,立领对襟,上下五颗镀金铜扣,上衣前胸有二个嵌线口袋,高低与第二粒纽扣同。黑色皮鞋,冬装大檐军帽外罩白色帽套,无袖章但佩戴肩章。常服是为作战服,但在休假和非执勤期间也可穿。

海军公、常服图

军官的大礼服、常礼服和公服在夏季还有一些特别规定,一般如需在夏季服用大礼服、常礼服时,三角军帽都改为大檐帽,帽檐上套白色帽罩,下穿白色军裤,公服也是如此。而夏季的常服在航海执行作战任务期间连肩章也不佩戴。

至于士兵的军服,则是国际通例的水手服,春秋冬季深蓝色,夏季白色,上衣前胸v字开领,正面有领结,背后方型披肩,披肩和翻领上有表示中国东、南、黄海的三道白线。衣长及脐下,内衬圆领白汗衫。下穿直统西裤,至膝下系束,小腿束筒形绑腿,穿黑色皮鞋。头戴白盖大檐帽,帽墙为深蓝色,正面书有“大清XX军舰”金色文字,脑后垂有二根飘带,飘带头上印有金色铁锚。在军衣的左袖上臂部佩戴有表示士兵职务、勤务的各种符号,但是在保留很少的该时期的海军照片中很难辨识。

3.重建后的海军军衔标识

重建后海军的军衔标识主要由帽章、袖章和肩章组成,裤章只有礼服才用,而且不分等级只有外裤缝镶嵌一条宽金带一种。肩章则有二种,一种为礼服专用,一种为夏常服专用。帽章最为详尽,分为三等九级。

(1)帽章:帽章主要用于大檐军帽上,礼服三角帽上不设军衔标志,也不佩帽徽。大檐军帽区分一 三等军官的标识一在帽舌上,一在帽墙上,一等军官的帽舌外沿和内沿都有金花条饰,帽墙中间是一条宽阔的金色带。

二级军官的帽舌上只有外沿口一条金花条饰,三级军官则和三等军官一样,帽舌上没有金饰。但在帽墙上二等三级的军官都是二条细金色带。三第军官的帽墙上只有一条细金色带。军帽上的帽徽全都一样,金叶环绕金锚、金龙,龙口含有丹珠。

(2) 肩章:大礼服、常礼服都用同一种,形似北洋陆军大元帅服的,带有盘圆形头的肩章。三等军官同为金色章柄垂金色穗,区分三等的标识是在肩章上银锚和金龙口中含珠的颜色:一等为双锚,口含红珠,二等为单锚,口含蓝珠,三等无锚,口含白珠。而区分三级的标识则是肩章圆盘上嵌的银星,一级三颗,二级二颗,三级一颗。夏常服用的是长方条形肩章,金色底,其标识与礼服肩章相同。

(3) 袖章:袖章在大礼服、常礼服、公服和秋冬季常服上都用,惟有夏常服上不用,其标识相对较为简洁。一等军官袖口处有一条宽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