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之战,徐晃要杀王平,王平一怒放火,徐晃为何狼狈逃走?三藩之乱时吴三桂到底有多少兵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汉水之战,徐晃要杀王平,王平一怒放火,徐晃为何狼狈逃走

王平是个非常优秀的将才。

王平这个人没有什么文化,但他很精通军事地理,有自己的一套战术,在蜀汉后期,也是一方柱石,国家栋梁。
王平的武艺也是相当不错的,在蜀汉阵营中,也能排到前十,低于五虎将、李严、魏延、姜维,与马岱、关兴、张苞相近,而高于廖化、张嶷、吴班等人。

在《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五回中,王平曾经与魏军猛将张郃有过交锋,体现了不凡的战斗力。

回目: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诸葛亮命马谡去守街亭,以王平为副将。到达街亭后,马谡不听王平劝阻,执意将大军驻扎在山上,王平只得另率一军驻扎在外。

张郃率兵来到,围住了山坡,截断马谡汲水之道。王平引军杀来救援,正遇到张郃,两将交锋,“战有数十余合,平力穷势孤,只得退去”。
能与魏军猛将张郃大战“数十余合”
方才败走,王平的武艺还是相当不错的。

王平这个人,他原本是益州巴西郡的宕渠人。

宕渠这个地方,大家都知道,就是张飞与张郃大战的地方,张飞在这里利用地形之利,将张郃的军队封锁于狭道,首尾不能相顾,张郃大败,见势不妙,就弃下大军,率几名亲随逃之夭夭。

王平的家族是宕渠当地汉化的少数民族賨人,后来随着七姓夷王朴胡和賨邑侯杜濩内迁依附于曹操麾下,做了一名“假校尉”。

王平后来归降刘备,也是水到渠成,早有预谋。

刘备与曹操为了争夺汉中,双方发动大战,在汉水一带僵持不下。曹操命令徐晃率兵到汉水以西去阻挡刘备大军,王平看到机会来了,特自告奋勇,请命随徐晃出战:“某深知地理,愿助徐将军同去破蜀。”

为什么王平想投附于刘备呢?其实也在情理之中,他本来就是宕渠的賨人,当宕渠归属于刘备治下后,王平家族中很多亲人也加入到刘备的军中。两军交锋之际,在曹操麾下的王平与蜀军作战时就比较尴尬了,他有时在阵上大喝一声“来将通名!”,对面却答道“平儿,我是你舅舅啊!”

将如此,兵亦然,双方部下的士兵们互相看看,往往发现对面那个持盾拿刀的敌人就是邻居家的何二狗或者王铁蛋。以前还曾经一同上树掏过鸟窝,下水摸过泥鳅。

这要是再刀兵相向,实在是下不去手。

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

所以这仗没法打了,王平就有投降刘备的打算。

如果曹军能占优势,将来收复巴西宕渠,王平也还能接受,但徐晃打算率兵渡过汉水,要搞个背水列阵,“致之死地而后生”。王平觉得希望完全破灭了,他无法接受自己和部下这群家乡人在这次战役中逃无可逃,全部被歼灭。所以王平拒绝随徐晃的大军行动。

徐晃果然被赵云和黄忠夹攻击败。败回后又责怪王平不救,而王平迅速发动兵变,也说明他和部下早有预谋。

此时的徐晃主力已经被赵云和黄忠歼灭得所剩无几,无力应对王平的攻击。而若论武艺,王平虽然不是他的对手,但也并不弱,徐晃想速胜也决无可能,所以只好仓皇逃走。

王平归顺刘备后,还是颇受重用的,刘备很高兴:“孤得王子均,取汉中无疑矣”,任命精通汉中地形的王平为偏将军,领向导使。

无论在刘备麾下,还是在诸葛亮和姜维主持大军时代,王平始终都受到重用。他的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藩之乱时吴三桂到底有多少兵马

吴三桂起兵造反的时候只有三万多人,后来鼎盛时期上各地响应的其他各路人马,可能达到二十万或者更多。不过其直属兵力大约只有七八万人,其他部队并不怎么能指挥,加上他自己名声太臭,所以最后玩不过康熙,只能兵败收场。

吴三桂在造反时,其所属部队共有32200人。

吴三桂也算是国人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了,当然,他是属于遗臭万年那种类型的,在明朝末年吴三桂投靠了满清,引清军入关。此后和李自成和南明交战时,他也是带兵奋战,为清朝夺取中原立下汗马功劳。后来吴三桂还亲手绞杀了永历,表明了自己忠于清朝的决心,因此被封清廷为平西王,坐镇云贵。

吴三桂虽然后来起兵造反,不过这并非是他朝三暮四,而是被康熙逼反的。实际上早年吴三桂知道自己作为异姓王,很容易遭到猜忌,所以一直主动提出削减自己的权力。

比如说在康熙四年,吴三桂就上奏说云贵一带反清势力大多被消灭,主动提出削减云贵一带部队数量。

此后他所属的部队被陆续裁撤到53个佐领,按照每个佐领200人算,就是10600人。此外吴三桂下属还有绿营兵四镇十营,共计21600人。这样他实际下属的总兵力就是32200人。在吴三桂的带头下,尚可喜和耿精忠也主动裁撤也不少部队,都只剩下万把人左右。

也正是因为三藩手下兵马不多,所以康熙才下决心强行削藩。因为那会他真的觉得吴三桂他们已经闹不出什么幺蛾子了。

吴三桂起兵以后,部队陆续扩张到八万左右,响应者则是更多。

本来正常削藩,应该循序渐进,比如慢慢削减吴三桂的权力,或者是在北京修建王府,把吴三桂单独召回北京,和其部下分开。

但是由于认为三藩的兵力有限,即使有变,依靠八旗军也足以应对。康熙削藩时只考虑了如何彻底清除三藩的影响,下令不仅吴三桂等人要离开云南,其部属也要全部返回辽东。

此时从吴三桂投降满清算起,已经有29年之久。即使是从吴三桂坐镇云南算起,也有了14年。吴三桂的部下早就在云南购置房产田地,娶妻生子,安家落户。康熙此举等于夺走他们所拥有的一切,自然引起吴三桂手下的极大不满。

这种情况下,吴三桂已经没有了退路。因为即使他肯奉诏削藩,那么他的部下肯定也早晚会有人因为此时闹出事了,那时候吴三桂也难逃干系。除了造反以外,吴三桂已经无路可走。

因此吴三桂实际上是被康熙逼反的。

然而入关以后八旗子弟生活日益腐化,战斗力锐减。吴三桂起兵以后,南下的八旗军尽管兵力占据绝对优势,差不多是吴三桂两倍之多,但是还是被吴三桂打了一个落花流水,一败涂地。吴三桂得以顺利夺取了湖南等地,一路上招兵买马,扩充到了七八万人。

此外康熙对吴三桂这么无情,也让那些原本已经调到其他地方的吴三桂旧部,比如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人纷纷起兵叛乱,以图自保。这么一来,三藩之乱各地叛军的总数差不多有二三十万人之众,声势大张。

但是吴三桂实力有限,各地叛军又缺乏配合,最终兵败。

三藩之乱虽然声势浩大,但是三藩之中的尚可喜开始也不愿意跟着吴三桂起兵,继续忠于清朝,在广州据城死守,牵制了吴三桂不少兵力。直到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后来叛乱,吴三桂才解除后顾之忧。

耿精忠倒是起兵响应了吴三桂,但是他和占据台湾的郑经之间矛盾重重,两人厮杀不断,也一直没法给吴三桂太多有力支持。而其他各路叛军也大多只是借助吴三桂的声势起兵,但是实际上拥兵自重,并不服从吴三桂调遣。

因此吴三桂真正能依赖的,主要还是自己那七八万人,实力非常有限。

而清政府毕竟控制了天下大部分地方,其总体实力远优于三藩,所以还是慢慢稳住了阵脚。不过讽刺的是,虽然清军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吴三桂活着的时候各路人马还是逡巡不前,直到吴三桂死后才彻底将叛乱平息。

如果多尔衮直到自己后世子孙面对自己的手下败将居然是这种鸟样,估计得被气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