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生平简介(尧舜禅让的传说是儒家的杜撰,还是历史的真实事件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尧舜禅让的传说是儒家的杜撰,还是历史的真实事件

尧舜禅让,是被史学家和儒家笔下,描述成人类历史最美好的景象。

事实上是尧让位以后,舜将他流放〈史书记载是出巡〉,死于途中。〈竹书纪年〉等史书则确定地指出,尧不是死于旅途,而是被舜放逐囚禁,跟他所有的儿子隔绝,最后死在那里。

因此<韩非子,说疑>篇发出了感叹称,古代的那些所谓的圣明君王,都不过是拉帮结派,谋杀君主,求谋求个人私利罢了。

如何看待胡适的一生

提起胡适,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他称得上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者,称得上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称得上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书法家、哲学家、考古家、活动家和红学家,很早前就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不过,由于胡适在思想和政治领域的过分崇洋,使得后世对他的评价并不鲜明,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中国台湾,都对他充满争议和诟病之处。

今天,文史不假带您回顾历史,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还原胡适这个历史人物,还原他毁誉参半的复杂人生。

胡适(1891年12月——1962年2月),原名胡洪骍,曾用名胡嗣穈,字希彊,安徽省徽州绩溪人。留美期间,他才更名为“胡适”,改字为“适之”,笔名起了很多,比如天风、藏晖、铁儿等。

1891年12月17日,胡适出生于安徽省绩溪县一户没落的书香世家。父亲胡传长年饱读诗书,曾在清廷入仕为官多年,先后在广东、河南、江苏和台湾等地辗转任职。

1895年,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马关条约》将台湾岛割让给日本。于是,原本在台湾任职的胡传只好携全家返回了绩溪老家,不久就因病过世了。临终前,他特意留下遗训:

糜儿天资聪慧,应读书上进。

三岁时,胡适进入家塾读书,开始接受系统的封建文化教育,而且跳过了《三字经》和《百家姓》等开蒙读物,直接学习由其父胡传自编的《学为人诗》。五岁时,他就能背诵《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等经典著作,为日后研究新学和旧学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胡适四十自述:半生回忆录》记载:

古代儒学和哲学的著作,以及宋明诸儒的论著,我在幼年时就差不多都读过了。

1905年,清廷为了顺应新形势的要求,更为了继续维护封建君权,慈禧太后准许了袁世凯和张之洞等重臣的奏请,下旨废除了延续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受此影响,胡适开始接受新式文化的教育,进入澄衷学堂读书。

在此期间,胡适还通过儿童特有的角度去探索新鲜事物。他在熟读《红楼梦》、《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等经典小说后,还用白话文的方式讲给家中的长辈和晚辈们听,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的白话文能力。

这些珍贵的童年经历,为胡适日后在新文化运动中大力推崇“白话文革命”,提供了最真实和最直接的体验。难怪,他在晚年时期还这样回忆:

《尚书》和《周易》等著作,全都不能帮我理顺文字。但是,白话小说却给了我巨大的帮助。

1907年,为了进一步扩张中国市场和提升国际影响,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同意退还“庚子赔款”,次年得到了国会的通过。

从1909年开始,美国先后退还了1250万美元。这笔费用的很大一部分被拨给清华大学,其余部分则当作奖学金,鼓励和吸引中国青年赴美学习。

1910年,胡适有幸考取了公派留学的名额,利用这部分奖学金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期间,他除了学习相关专业以外,还尤其注重中西文化和古今文化的兼汇贯通,成为了这批留学生中的佼佼者。

在学习完赫胥黎的《天演论》后,胡适的内心世界触动很大,直接影响了他今后的人生。可以说,西方世界的“人类进化论”和“思想存疑论”成就了他整体的思想核心和理论基础。在《胡适文选》中,他曾经这样表示:

我的思想受赫胥黎和杜威的影响最大。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而杜威则教我怎样思想。

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胡适越来越信奉自由主义思潮,甚至到了过度盲目的地步。不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他先是在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提出了“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的口号,直接影响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而且,这种口号还被他应用到了政治领域,可惜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深恶痛绝。

辛亥革命尽管很不彻底,但还是使得“民主”和“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要思潮。在此背景下,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率先发起了“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文化革新运动,史称“新文化运动”。而胡适,无疑是这场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和积极参与者,就连伟大领袖毛主席都这样评价:

对新文化运动,胡适是有功劳的。

毫无疑问,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他不仅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更在思想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被人称为“十项全能文坛巨匠”。

不过,由于过度崇尚西方的思想和理论体系,使得胡适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局限性。同样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都能及时调整方向以顺应潮流,支持“五四运动”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发展,但胡适却没有迎头赶上。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东北地区,之后还对华北地区虎视眈眈,引得举国一片哗然。值此民族存亡之际,胡适却公开呼吁广大青年学生要以学业为重并且理智爱国,相当于是变相纵容了日本侵华。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由此开始。蒋介石任命胡适出任驻美大使,希望利用他在美国社会的影响力为抗战进行积极的宣传,同时巩固中美两国的关系。

结果,胡适在美国任职期间却没有真正履行驻美大使的职责,除了出席过为数不多的几次公开活动外,基本没有为抗战做出多少贡献。相反,他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中却一心只惦记着个人荣誉,先后获得了多达36个荣誉博士头衔。失望至极的蒋介石曾在日记中这样记载:

徒有个人,而无国家;只有私情,而无道义。

1942年7月2日,重庆《大公报》转载了一则《华盛顿邮报》的消息:

中国驻美大使胡适,最近六个月来遍游美国各地,行程多达三万五千里,创造了外国使节在美旅行之最高纪录。而且,胡大使接受名誉学位之多已经超过了罗斯福总统。

1942年9月,胡适被解职驻美大使后并没有立即回国,而是留在纽约做起了寓公,专门研究自己的学问和理论。不过,由于积蓄不多,加上其子当时还在美国读书,迫使他不得不开始重新谋生。

1946年7月,胡适返回国内担任了北京大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他对北大新生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希望大家把学堂当作学堂,做成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在学术思想人格上作最大努力。

随着解放战争的明朗化,胡适既担心大陆不能接纳他,也担心台湾不会容纳他,只得辗转赴美国流亡并担任了《自由中国》的主编。期间,他不断鼓吹所谓的“自由民主”,既反对大陆,又反对台湾,结果两边都不讨好。

1955年,中国大陆开始针对胡适的一系列观点进行驳斥,由三联书店出版发行了《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不过,毛主席还是托人给自己曾经的老师胡适:

批判主要针对他的思想,不针对个人。如果胡先生能回来,我们还是非常欢迎的,并且来去自由。

最终,胡适还是在大陆和台湾之间选择了后者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