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邀请大家一齐分享理解?如何理解“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这句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论语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邀请大家一齐分享理解

《论语·里仁笫四》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注释:

1,过:作为词汇,经过,超过,胜过。过错,罪过。拜访,探望。过去。次,遍。

古国名,姓。(《古汉语词典》P526)

过,在这里不应作过失解。

而应作过程,作经历,作特点(超过)解。这样才与后面的<党>相对应。正是<党>,影响了人的经历与成長,

个性(过)。过,也是个性,特性。个性,特性,与<党>密切相关。

从前解释,只将过理解为过失,片面。

2,党,古代地方组织,500家为一党。引申为同乡,乡邻。親族为党,父母之党。同伙的人。親近的人。(《古汉语词典》P291页。)

3,仁:人与人相親相爱为仁。仁,爱人。通人。(《古汉语词典》P1314)

仁,两人以上的人际关系为仁。

所以,《论语·里仁笫四》,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读为:

夫子说:人的个性是什么样的,与各人的親友,族群,乡邻有关。观察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才知道人与人相親相爱啊。

这样的理解才符合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才把过(个),<党>,过程,仁爱,前后一贯地连系起來。

教师,每天去观察学生的成長,优点,个性,为什么去天天研究别人的过失呢?

我这样理解,你喜欢吗?

如何理解“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这句话

此句话尺子《论语》,原文是,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孔子的这个话,非常睿智,甚至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一个人有什么过错必然和其所处的群体有关系。群体就是你身边和周围的人,而通过审视这个群体,就可以知道你的为人。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虽然主要是个人自身的事,但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必然的联系。住在一个好的环境,与一些好的朋友相处,都能培养你良好的品德和修养。如果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好,所亲近的不是有德之人,受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也会慢慢变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人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这段话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个人犯的错误都是不一样的。分析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就可以找出哪些地方违反了仁义礼智信,从而加以纠正。

孔子这个识人的方法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思想,是从事物的反面来求答案。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他说,只要看到了美善的一面,同时也就明白了丑恶的一面。就像孔雀开屏,既展现了美丽的羽毛,又暴露了大后方。

孔子的这种世界观,体现了“换个角度看世界”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工作业绩评定,还是寻找婚姻伴侣,如果从正面不好判断,就反向掂量。选人用人坚持德才兼备德为先的原则,可以借鉴孔子“观过”之法来考察,现在干部任用的公示期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充分征求大家的意见,显示了社会监督的威力。

很多战役也是如此,正面进攻不成,就换个打法试试。《三国演义》里定军山一战,就是黄忠采用了法正的建议,绕道到了定军山对面的山上,把夏侯渊引诱下来,将其打败。

孔子的这个观点,其实也是一种“一己之长,克人之短”的战术思维。在乒乓球比赛中,“观过”就是找对手的弱点。如果对手喜欢退台,你就用短球对付;如果对手反手差,你的落点就望他的反手里送。俗语说“打蛇打七寸”,这个“七寸”处就是致命处。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