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末到南北朝,邺城为何在历史中频繁出现?邺城是六朝古都,它见证华夏民族哪一段黑暗的历
发布时间: 2023-07-06

从汉末到南北朝,邺城为何在历史中频繁出现

往往一说起“六朝古都”,几乎所有人头脑中都只会闪现出一座城市:江苏南京。这大抵是因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所致。

但是,我要说的却不是它,而是一座位于华北平原的六朝古都。他在公元三世纪至六世纪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里,先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也曾经容纳了大名鼎鼎的铜雀台,只是如今,却不见了身影,这座城市就是河北邺城。

邺城何以为“邺”?

“邺”之名始于黄帝之孙颛顼孙女女修之子大业始居地,距今4000余年。在唐尧、虞舜及夏时属冀州,商属畿内名相,西周属卫,春秋属晋。直到齐桓公始筑邺城,到战国属魏,魏文侯以邺城作为陪都。秦并天下后,邺又属邯郸郡。

直到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进占邺城,营建邺都,邺城自此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所以才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

而正是曹魏时期的邺城,建筑出了著名的三台,即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曹操和他的儿子们在这里宴饮赋诗,造就了著名的三曹七子,为后世留下了“建安风骨”的美誉,是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只可惜这样一座名都,终于还是在隋文帝杨坚令下毁废,存续近1300年,位列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为何要选择邺城为都?

邺城地理位置其实是十分优越得,为北方沟通河南河北(指广义的黄河南北)、连接山东山西(指广义的太行山东西两侧)的交通要冲。

如此优越的地理环境及交通条件,前倚大河,背靠高山,进可攻退可守,必然造就邺城在近四百年乱世中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

早在初平二年,袁绍自领冀州牧镇邺。从事沮授就劝袁绍“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附,以此争锋,谁能敌之?”只可惜,这样的想法终于袁绍没能实现。

同样的看法,在著名的诸葛丞相的论调之中也有所体现,《隆中对》中,明确说了平定河北四州是克复一统的第一步,而占据邺城,则是平定河北的关键。可见其重要性。

再者说,邺城是冀州的南大门。还是华北与并州(山西)之间的枢纽。又是随时可以南下河洛的基地,三国时期,试问又有哪一个人不会重视他呢?

但是这一切,却都发生在乱世之中,乱世,它是一个具有关键地位的地方,可若是在大一统的年代里,这里却成为了被强力压制无人问津的荒败旧都。

邺城的荒废败落!

北魏末年,北方分裂成东魏、西魏两个政权,高欢控制下的东魏以邺城为国都。后来高欢的儿子高洋建立北齐,依然以邺城作为都城。此时的邺城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堪称是当时北方第一大城市。然而,北齐最终被北周所灭,北周武帝命自己的表兄尉迟迥镇守邺城。

580年,北周宣帝病死,外戚杨坚矫诏辅政,妄图夺取江山。消息传到河北地区,镇守邺城的尉迟迥当即宣布起兵,一时间整个河北地区积极响应,“众数十万”。然而杨坚毕竟掌握着朝廷,他派出大军进行讨伐,最终将尉迟迥的叛乱平定。杨坚深知邺城人口众多,是北方的重镇,一旦有人造反,很容易冲击自己的政权。

于是,杨坚在战争结束后,下达了一道改变邺城命运的旨意,他命人将邺城的宫殿、民邑全部焚毁,而且还把当地居民迁到邺城南部四十里的安阳,将安阳作为相州的治所。自此邺城这座北方第一大城市,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隋朝建立后,邺城沦为属县、附属县镇,千余年来再也没能复兴!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说,杨坚就是毁坏邺城的罪魁祸首,但事实上恐怕就算没有他,邺城也逃离不开衰败的命运,数百年来上游黄土高原由于人类活动而水土流失恶化,越来越严重的水患限制了邺城的发展空间;后大运河永济渠的开通,邺城更失去了水运枢纽地位,进一步削弱了其发展动能。这些都会阻止邺城的发展,即便没有毁坏,也会不断地人口流失,逐渐收缩,时至今日,恐怕也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落了。

只可惜一代名城,终究逃不过陨落的命运,退入那历史深处,只待今人在文字之中缅怀追忆。

邺城是六朝古都,它见证华夏民族哪一段黑暗的历史

邺城,是我国古代著名都城。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邺城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作为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达400年之久,同时也见证长期的战乱和分裂,百姓苦不堪言,是华夏民族最黑暗的一段历史。

邺城有邺北城和邺南城之分。齐桓公修建的邺城和曹操大规模重修的邺城是邺北城。后来邺北城遭到破坏,北魏权臣高欢又修了邺南城。曹魏和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建都邺北城;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建都邺南城。

曹操重修的邺北城东西长约7里,南北宽约5里,共有7个城门。南城墙开三门:中为永阳门,东为广阳门,西为凤阳门;东城墙开一门,即建春门;西城墙开一门,即金明门:北城墙开两门,东为广德门,西为厩门。城池呈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东西城门之间的大道将城池划分为两部分。北部为宫殿、官署及贵族居住区,南部为作坊和平民区。北部中间为文昌殿,是宫殿的主殿,其东有听政殿,其西有西园。西园之西的城墙上自北向南建有冰井、铜雀、金虎三台,供游乐等用。三台高耸陡峭,非常壮丽。

继曹魏之后在邺城建都的是十六国时期的后赵。石虎迁都邺北城,并对邺北城进行重修,使邺北城布局更趋合理,吏加宏伟壮丽。石虎统治残暴,生活奢侈腐败,赋税极为苛重。石虎的残暴统治终于导致了后赵的灭亡。石虎死后,他的养孙冉闵发动政变自立,于350年称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仍建都邺北城。

冉闵的杀胡令,据说单单邺城就杀死胡人28万之多,虽然残忍却反映了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保全了汉族的血脉,但在352年,冉魏被前燕所灭。冉闵被俘,被押到当时前燕的都城龙城杀害。357年,前燕将国都迁于邺北城。前燕疆域比较辽阔,占据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与建都长安的前秦抗衡,平分了黄河流域。370年,前秦军进攻前燕,兵围邺北城,前燕灭亡。

前秦末年,慕容垂叛乱,并围攻前秦重镇邺北城,决漳河水灌城,最终将城池攻占。经过这场战乱,邺北城受到极大破坏。后来北魏权臣高欢见邺北城残破不堪,不利于防守,便在邺北城之南重建一城,称为邺南城。

邺南城紧挨邺北城。邺北城东西南三面共开了11个城门。邺南城东西长6里,南北宽8里。据史料记载,修筑邺南城时从地下挖出个大神龟,于是就把南城墙修成了弧形,像龟的形状。现代考古活动发现,邺南城的遗址确实与史料记载相符。

在邺南城建都的朝代是东魏和北齐。534年,高欢拥立元善见为孝静帝,建都邺南城,史称东魏。东魏和建都长安的西魏相对立,两者不断发生战争。

东魏的大权掌握在高欢父子手中,皇帝是一个傀儡。550年,孝静帝被迫将帝位让给高欢的儿子高洋。高洋即帝位于邺都南城,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北齐仍以邺南城为都。

高洋的统治更为残暴,对百姓大肆进行杀戮,终于导致了北齐的灭亡。577年,北周军进攻北齐。北齐幼主高恒及臣下投降北周,北齐灭亡。

北周后期,权臣杨坚专权。邺城总管尉迟迥反对杨坚。杨坚派韦孝宽率大军到邺城镇压。经过激战,韦孝宽军攻占邺城,尉迟迥兵败自杀。韦孝宽军一把火将邺城烧毁。从此,邺城作为都城的历史也就结束了。

三国邺城是现在的哪里

三国时期邺城的范围包括今河北临漳县西、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遗址主体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漳河岸畔,南距安阳市18公里,北距邯郸市40余公里。公元204年,曹操击败袁绍进占邺城,营建邺都。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营建王都。邺城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1957年考古工作者对邺城遗址进行了首次勘察,1979年,邺城遗址被公布为临漳县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月,邺城考古队在临漳县北吴庄发现佛造像埋藏坑,挖掘出土2895件东魏、北齐石造像及残件,是目前所知建国以来出土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邺城遗址也是研究古代都城、建安文学、北朝文化的大型遗址。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