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崩瓦解与分崩离析区别(为什么秦朝在后期短短二十载就完全分崩离析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为什么秦朝在后期短短二十载就完全分崩离析

秦朝由统一到灭亡,只经历了短短的14年时间,个中教训非常深刻!这方面的分析文章也有很多,就笔者看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分封制”惯性让“大一统”思想短时间难以深入人心

周武王伐纣后,实行了分封制。分封其实是分权的一种行为,诸侯国虽然那时都不大,但在自己的封国内,享受高度自治权利。所以国民对诸侯国的认同感强于对周王室的认同感。

西周初期,甚至中前期,周王室还能得到大部分诸侯及民众的认可。但从西周中后期开始,随着诸侯不朝,国人对周王朝的观念很淡漠。

到了东周以后,这种淡漠越来越严重,甚至把周王室等同于诸侯国。

按理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隶属于周王室的各诸侯国人,都应该叫周人。但在春秋战国的历史演变中,周人逐渐由全国人民的泛称演变为周王畿的人称,以使其身份与齐人、秦人、楚人等各诸侯国人相区分。

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大分裂持续了500年左右时间。这500多年里,虽然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也没停止,民众的“国籍”也在不停地变化,但从战国开始,战国七雄的格局维持了250年左右,

250年也好、500年也好、800年也好,各诸侯国除了秦国以外,上自贵族、下到平民,都习惯了分封制及其相应的管理。对大一统的认同感并不强烈,甚至排斥。韩、赵、魏、燕、齐、楚六国民众骨子认为自己是韩人、赵人、魏人、齐人、燕人、楚人,就是不认为自己是秦人,对自己“新秦人”的身份不认同,还严重抵触。对秦国的管理体制也不习惯,对秦国的法律还不是太熟悉。一不小心犯法即遭严苛对待,逆反心理严重!大多数人都期望回到原来的六国生活。

如同高速行驶的车子,突然急刹车容易翻车一样。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短时间内六国民众对分封制依恋的惯性还在起作用。而秦朝上自始皇帝、中自李斯等权贵、下自地方行政官吏,都没有认识到这种惯性的危害,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卸载这方面的惯性冲力,急刹车而导致最终翻车!

当陈胜、吴广以及后来的项羽、刘邦利用这种惯性奋臂疾呼时,想复国的六国贵族加上严重不适应秦法的民众形成了强大合力“共振”,而共振的力量是成几何倍增的,从思想上、行动上都没有做好准备的大帝国应对不及这股巨大的反秦共振力量,导致大秦帝国“猝死”!

二、商鞅之法适用于战争时期,和平时间需要调整

后世许多人将秦朝二世而亡归罪于商鞅之法,这直接导致法家在汉朝以后逐步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在笔者看来,这实在有失偏颇,对商鞅不公平,对法家也不公平。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中间有一百年时间。如果法有大问题,秦国早就该被灭国,而不是扫六合一统天下。秦国能统一,说明商鞅之法没大问题。

但商鞅之法也有缺陷和不足,主要是两点:

其一,商鞅之法是在七雄纷争的分裂状态下出台的,更适用于乱世图存,治世应该修正。

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奖耕战,即重农与军功爵制。

重农是生存的基础,重视与奖励无可厚非,哪个朝代都重视,这很正常。

军功爵制出台时,对打破贵族垄断、激发民众保家卫国的积极性有很大激励作用。但那时是七国混战,六国还很强大,需要通过战争去解决问题,军功爵制度适应了这个兼并战争的需要,所以能发挥巨大激励作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六国消灭,原来的六国民众都是大秦王朝的子民,针对六国的战争基本也跟着消失,军功爵激励士兵去杀谁?

庞大的军队一旦失去目标就会出事,秦始皇就调集军队北御匈奴、南征南越,但这类战争相比较于六国兼并战争,不论是规模还是杀敌效果上都小得多,大部分军人依然“无功可立”!

适应了砍人头回来封爵赏地的大秦军人,一下子无功可立,自然会陷入迷茫之中,这种迷茫状态持续十几年,军事素质与状态就会下降,这也是大秦锐士在后来的秦末农民起义中无所作为的原因之一吧。

其二,轻罪重刑只适合乱世、不适合治世。

商鞅变法的另一让人垢病的地方就是“连坐法”而引发的轻罪重刑政策,这个政策刚推行时,秦人也不适应,经过十几年以后才逐步适应。

统一天下后,七国合成一国,但适应连坐的只有老秦人,六国民众也不适应。

秦人不适应,发生违法行为,秦国的暴力机关可以解决。

但六国民众不适应,违法行为增加了六倍甚至更多,还是靠原来的暴力机构去执行,力量明显不足。加上轻罪重刑引发的众怒太大,就像突然暴发的山洪一样,堵不住又没有有效措施疏导,结果只能把自己淹死。

如果秦始皇统一后,能适当地对商鞅之法进行修订,去掉轻罪重刑,调整军功爵制,加大耕织奖励。把法律中的战时思维条款调整为和平思维条款,也不至那么快崩盘。

三、基建狂魔耗尽国力与民力

中国现在有“基建狂魔”之称,但真正的基建狂魔还得数秦始皇!

秦始皇还在当秦王的时候,就喜欢搞基建,郑国渠这么大型的水利工程,在明知是韩国疲秦计谋的情况下依然耗时十年建成。郑国渠开通后,因为水利灌溉,八百里秦川成为沃土,关中一下子成为物阜民丰的地方,以至于后来汉、隋、唐都在关中定都。

也许是受郑国渠成功的影响,始皇帝统一天下,先是车同轨,配套措施就是修驰道,就是类似于今天的国家一级公路。全国大修驰道,工程量也是非常浩大的,但就像郑国渠一样,水利工程民众是受欢迎的。驰道属于公共交通设施,民众也是受欢迎的,所以大修驰道,虽然工程浩大,但国力、民力还能承受。

但是随着长城、秦陵、阿房宫的修建,工程浩大到已经前无古人,后世也鲜有来者。而大秦刚统一天下不久,本来就因为战争,国力消耗太大,还没有得到有效恢复,根本没有那么大国力支撑这些重大基建工程。

同时民力也严重不足,六国兼并战争,由于秦国的军功爵制,是按斩首的人头论功封爵的。因此,秦国兼并战争,很少再有生俘的记录,基本上都是斩首,直接消灭有生力量,像长平之战,由于连同战死加坑杀,赵国一下子失去四五十万壮劳力,导致全国几乎家家戴孝。大量人口的消灭,已经让维持生产的人力严重不足,许多土地因为无人耕种而撂荒。大规模基建又抽调了上百万壮劳力,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生产疲软又带来税收减少,国力恢复更慢。

打个比方,秦朝的大规模基建,就相当于人进行了化疗,不仅表面上毛发掉光,里面也被掏空了,已经成了外强中干的稻草人,农民起义推一下,弱不禁风的大秦帝国就倒了。

四、太监严重干政严重削弱秦王朝自愈能力

秦王朝其实也不是没有机会避免崩盘的!

如果秦始皇的传位诏书能顺利送达到扶苏手里,扶苏即位,应该会调整修正商鞅之法的,以适应和平时期治理与发展需要。

但一个太监就改变了这一切!

赵高不是第一个严重干政的太监,历史就有教训。像齐桓公当时宠信的三个小人,其中竖貂就是个太监,导致齐桓公晚年昏庸。

秦始皇重用赵高,没想到死后被这个死太监改了遗诏,导致秦国加速崩盘。而秦二世更依赖赵高,一切都听从赵高的,导致大秦帝国彻底失去了自愈能力,无药可救!

太监问题,对封建王朝来说,一直是个严重的问题。秦末、东汉末、唐朝中期以后、明朝都很严重。主要是太监生理有缺陷,心理扭曲变态严重,且太监自宫进宫,为的就是追求富贵,所以太监干政大多数只会把国家往歪里带。像曹操的祖父中常侍曹腾那样有好名声的太监不多。

综上,大秦帝国短短十几年土崩瓦解。主要原因还是法律与管理手段没有及时地从“战时思维”调整到“和平建国”上来,导致包括秦人在内(从刘邦约法三章大受秦人欢迎可以看出来,秦人也“苦”秦)的全国民众都对大秦王朝不适应,加上基建狂魔耗干国力民力,以及主昏臣劣,短时间无法自愈,最终在历史的惯性作用及民众的反秦泥石流中土崩瓦解。

但是从汉朝开始,统治者开始修正秦始皇及大秦王朝的问题,对秦朝法律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扬弃,从而使秦朝开创的封建社会延续了2000多年!

为什么蒙古四大汗国最后分崩离析西方两大汗国怎么消亡的,后人去了哪里

为什么蒙古四大汗国最后分崩离析?西方两大汗国怎么消亡的,后人去了哪里?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涉及的几个事件时间点其实相差了200多年,但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也并不困难,因为蒙古帝国分崩离析的原因其实也非常简单,就是几个汗国的文化分化到无法调和,失去了统一的基础。而西方两个汗国的消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