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发现于(我国是谁最早发现了甲骨文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我国是谁最早发现了甲骨文

甲骨文最早出现,清未时期有个叫王懿荣官员在北平中药铺一味药材叫龙骨,在期龟骨上发现有被刀刻的痕迹中有象形文字,经多方考证,出自河南安阳小屯村发掘,后经收藏多位研究,刘鄂在老残游记描述,近代古文学家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中进一步发掘整理研究得出这是人类最早用文字记载刻在甲骨文上,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很多象形文字源于甲骨文,这是人类长期生活学习总结文字学,有以新的发展!

甲骨文是被谁发现的怎样被发现的

网友@飞翔的熊猫8663285 2的邀请答题!

首先,问题描述都是错的:

甲骨文和周朝的金文似乎是一种并行而没有交集的文字,在甲骨上刻画的甲骨文也没有固定的书写格式,那么后人是怎么识别出2000多个甲骨文,并确认它们是正确的呢?

不知道题主同志是在哪里看到这些的,还是想当然这么认为?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情不是很了解,首先就不要预设很多结论,不然就会产生很多错误的先入之见,会无意识的抵制新的信息。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甲骨文和金文都是记录的上古汉语,它们是一种文字体系,为什么说没有交集呢?

金文和甲骨文当然有固定的格式,金文就不谈,你问的是甲骨文,就只谈甲骨卜辞。

甲骨文的格式大致是:


  • 第一,一条完整的甲骨文卜辞分为四项

  1. 序辞,记载占卜的日期与贞人的名字。

  2. 命辞:记载所卜问的事情。

  3. 占辞:记载视兆的人判断吉凶的文字。

  4. 验辞:记载占卜是否应验的文字。

  • 第二,大多数甲骨卜辞有「正反对占」:也就是吉利和不吉利两方面都问,但有的也没有。


甲骨文绝大部分是卜辞,只有很少一部分甲骨文是记事的:

比如记载家谱的儿氏族谱:

还有一些相当于殷商古人的「文字练习本」,郭沫若先生称之为「甲骨习契」。

合集27041就是典型的习契,两个人的笔记,一个人模仿另一个人的重文。这块甲骨上一个字写多个,还有笔画分解,明显就是「小学生学写字」:

----------------------------------------------------

好,再来回答你的问题:甲骨文是怎么被识别的呢?

这个问题相当于:我们是怎么释读甲骨文?

甲骨文的识别就是古文字的识别,二者是没有什么区别的,甲骨学就是古文字学的分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古文字的释读,不是一晚上就冒出来的,是从汉代以来就积累了两千多年的学问,

有三个重要的时期:

1、汉学——汉代(古文经学、小学和东汉的《说文解字》)


2、金石学——宋代(印章、封泥、玉石、钟鼎、钱币的考证都算金石之学,跟古文字学、考古学和经学交叉,因为金石学主要目的还是证补经书的)


3、乾嘉考据学——明清、民国(考据学、文献学、音韵学、说文学)。

特别是乾嘉考据学成就最大,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学术范式转移,「甲骨四堂:罗振宇、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为甲骨文的释读,商代历史的研究,做出了非常大的创新性的贡献。

  • 乾嘉考据学,也叫做朴学,说简单一点:持之有据,言必有证,不轻信任何人的结论,不考证一番,绝不下断言。用一种怀疑的、审辩的态度对待前人留下的典籍文献。
  •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逻辑实证主义」,科学的基础研究方法,所谓的「国学」只有考据学最符合「赛先生」。
  • 我们熟知的胡适、陈寅恪、李敖等等都自称是承袭乾嘉考据学的衣钵,比如胡适经典的名言:拿证据来!胡适对《虚云年谱》一书的考证,几乎是扒了裤子:虚云的年龄、出生、当慈禧太后的国师等等都是瞎编的,是谁编的?我个人觉得虚云是没必要的,可能是虚云的弟子。

综上所述,古人的的累积,近人的创新,不断完善理论,不断拓展认知边界,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一个「智慧共同体」的「巨人」,我们今天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古文字进行释读。

其实释读古文字这件事,真的并没有什么固定程式,只能说归纳出了一些方法,细讲的话非常复杂,我只能化繁为简,简单举例子的讲。

第一步:甲骨文字形的隶定。

先把甲骨文结构搞清楚:由哪些基本字符构成,这就需要你对古文字的符号有一定的认识,因为汉字隶变以后,古今汉字基础字符变化很大,今文字的字理丢失很多。

难点在哪里呢?构成甲骨文的符号非常不标准,具体表现在:

  • 笔画多一笔,少一笔皆可,简繁不分

说个最简单的甲骨文「册」,连董作宾先生开始都将那种竖划长短不一的「册」认成了「栅栏」的象形字。

「中」的表示旗帜的笔划多一笔,少一笔都可以,有时候完全省去:

「祝」加「示」不加「示」都可以:

祝右边偏旁甚至不是兄弟的兄。

  • 笔画和字符的位置不固定。

甲骨文「旁」字上面的部件上下不分,偏旁「方」倒竖不分:

还有如「侯」字也是倒竖不分:

左右不分——甲骨文「祭」中的「手」左右皆可:

  • 甲骨文是一种俗体字,笔画和字符简省非常剧烈,与标准符号差别很大,而且减低了象形意味,而且越常用的字简化力度越大,

比如甲骨文中最常用的干支字,简化力度超过我们今天用的楷书:

甲骨文「甲」一般都简写成「十」:

甲骨文的「庚」写成这样:

如果你不懂,你能想到甲骨文简化得比今天的字字形还简单?

  • 意义相近的字符能够通用。

甲骨文的「農」字「艹」和「木」通用

  • 甲骨文是刀笔契刻文字,要化圆为方,而商周籀篆是曲线,所以,象形程度减低,导致难认。

甲骨文和金文的「王」是「斧钺」的象形,金文能看出「斧钺」的弯曲弧形的「刃」部,甲骨文就看不出来了,是个人都会认为甲骨文字形像「一人张开手臂在在地上」。所以,连古文字学家唐兰也认成了「立」

还有很多奇形怪状的写法,还可举出很多例子,我为了让读者好懂,说的都是最简单的。

总之,就是符号非常不标准,你如果不搞清楚各种符号不同的写法,根本无从下手。

---------------------------------------------------

第二步:甲骨文字形的演变分析

假如将一个甲骨文的字形搞清楚了,象形什么,由什么字符构成,可能是什么部首,这个时候就要搞清楚这个字传承和演变,也即古、今字形的发展脉络要搞清楚。

首先,第一步就要查《说文》,这一点无比、非常重要,《说文》有了这个字,就释读出来99%了,而且各路专家都会认可。

比如:王国维先生释读出来的甲骨文「宜」:

就是因为《说文》古文中有非常相近的一个字,从双「夕(肉)」的宜。

这样古今字形就串联了起来,《说文》起到了一个桥梁和钥匙的作用,也就还原了「宜」的古今字形演变过程。

如果把《说文》的收录古文字「宜」拿掉,可能想破脑袋可能都想不到,没有《说文》战国以前的甲骨文和金文是很难释读的。

其实,甲骨文大约4500多个单字,释读出来1000多,有900多个见于《说文》,可见没有《说文》这本书,难度还要大。

《说文》没有收录的字,也可以通过字形比较的方法,找出过渡态的字形,形成一条脉络。

比如:

你能看出这是个什么字,很难理解:

《合集》822有这个字「王x曰」:用X代替这个字

大盂鼎也有这个字相同的「王X曰」:

在西周的麦方鼎找到这个字加了一个「口」:

一下将整个脉络连起来了,这是个「若」字,甲骨文像「跽坐在地的人在理顺头发」,

《说文》收录的「若」有个讹变,头发讹变成了「艹」,「人身」笔画省去了,只立下一只「又(手)」。

「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