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和李光弼同为唐将,李光弼战绩更加辉煌,下场却为何不如郭子仪?如何看待一代名将李光弼为什么他的名气没有郭子仪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郭子仪和李光弼同为唐将,李光弼战绩更加辉煌,下场却为何不如郭子仪

说起郭子仪,知道点唐朝历史的人都知道他是平叛“安史之乱”的有功之臣,立下了赫赫战功。其实在当时的唐朝天下,要论军事才能、威望、功勋,还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可以与他相提并论的人物就是李光弼。但是同为功勋卓著的唐将,为何结局却是大不相同呢?

 郭子仪在平叛“安史之乱”后,继续执掌兵权,统领天下兵马,直到85岁才溘然长逝。史书对他的评价是“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而李光弼却在平叛之后的第二年就郁郁而终。笔者认为还是由于李光弼的所作所为导致君臣离心,代宗李豫对他们心生疑虑,已经不信任他了。但是郭子仪却不同,他有独特的政治智慧,他的表现得到了皇帝的肯定,认为他还是对大唐忠心耿耿之人。且看如下分析。

一、郭子仪的政治智慧

郭子仪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功高震主的程度。唐代宗为了试探他曾三次拜郭子仪为尚书令,都遭到郭子仪拒绝。这一举动看似感激郭子仪的功勋,其实是试探郭子仪究竟是忠臣,还是有二心。同时,面对朝堂上那些奸佞小人的诬陷,郭子仪都能识大体够忍辱负重,另那些宦官奸臣自愧不如。但是李光弼的表现,却非常不明智。

二、李光弼的不智之举

1. 李光弼本是契丹人,作为一名蕃将战功赫赫,手握重兵,雄踞一方,本来就很容易引起皇帝的猜忌。在面对吐蕃入侵朝廷下令命各地勤王时,你李光弼却找理由按兵不动,这能不令皇上感到失望吗?

2.吐蕃退兵之后,代宗李豫虽为夺其兵权,调其往洛阳担任东都留守,你李光弼却以保护江淮地区的粮食转运为由待在徐州,迟迟不肯赴任。

以上的两个举动,能不令皇上感到失望吗?在失望之余,代宗李豫的内心不免已经对李光弼生出更深的担忧和疑虑。这时的李光弼已经成为大唐的另类,已经违背了他一生的忠诚、正直的信条,甚至他的部下、从安史叛军投降过来的将领都对他表示了不满。而李光弼纠结在这种思想矛盾当中,他内心知道该像郭子仪一样去做,但又不想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付到皇帝手中。于是,李光弼郁郁而终。

总之,造成两位历史人物结局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在对待君臣信任危机的问题的处理方式上,一个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豁达的思想格局,将君臣关系的本质已经看透。一个虽然军事才能十分优秀,却优柔寡断没有处理好君臣关系,思想上的负担最终压垮了他。

如何看待一代名将李光弼为什么他的名气没有郭子仪大

如果单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劳,第一功臣不是郭子仪,而是李光弼。郭子仪从相州之战后,受到鱼朝恩、程元振等宦官的陷害,被剥夺了兵权,由李光弼接替郭子仪,出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全程领导了平定安史之乱,被誉为“中兴第一功臣”。

但是李光弼最终也难逃宦官陷害,安史之乱平定后,他鉴于郭子仪的教训,在徐州拥兵自保,拒绝朝廷调遣。一年后,李光弼在惭愧自责中病逝,终年五十六岁。

安史之乱平定后,大唐再遭变故,李光弼拒绝征调,年近七旬的郭子仪临危受命,二次再造大唐,一直奋斗到八十二岁高龄才退休。

因此,李光弼无论从累积战功,还是个人的德行、智慧,以及皇家所给与的礼遇,都跟郭子仪无法相比。

“中兴第一”名将李光弼的功绩

李光弼是营州契丹人,其父官至左羽林大将军。受父亲影响,李光弼自幼表现出文武双全,胸怀韬略的大气象,深得当时的名家赏识,是个人见人爱的万人迷。

唐玄宗的干儿子,四镇节度使王忠嗣断言:“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嘴上不说,行动比王忠嗣快,他奏请李光弼做他的副手,并想招他为乘龙快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也欣赏李光弼,奏请唐玄宗调李光弼回到朝廷任职。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第一个举荐了李光弼。唐玄宗接受建议,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知河东节度事兼云中太守,由此拉开了他九年的平定安史之乱功业。

1.常山之战

常山郡是安禄山大军南下的必然通道,叛乱爆发之初,唐军尚有能力把战线推至安禄山的大门口:

“自禄山反,常山为战场,死人蔽野,光弼酹其尸而哭之,为贼幽闭者出之,誓平寇难,以慰其心。六月,与贼将蔡希德、史思明、尹子奇战于常山郡之嘉山,大破贼党,斩首万计,生擒四千。”

此后,李光弼又扈从郭子仪,连拔赵郡等十余郡,几乎切断了叛军的南北联络。就在李光弼准备一举北上,攻克安禄山的老巢范阳时,却传来长安失陷,玄宗出逃的消息,北伐被迫终止。

2.太原之战

唐肃宗灵武即位后,李光弼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太原留守。太原是扼守灵武的北线屏障,叛军自然不能放过太原,史思明率十万大军浩浩荡荡而来。

“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

太原城破旧,来不及加固,城中守兵不足万,且多为老弱。李光弼发挥了聪明才智,又造投石车,又挖地道,一会儿诈降,一会儿偷袭,把“耿直”的史思明玩得智商不够用,竟然被李光弼打赢了太原保卫战。

3.相州之战

乾元元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十万大军,围攻卫州安庆绪。疑神疑鬼的唐肃宗,在这次战斗中作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九路节度使不设主将,由“军事盲”太监鱼朝恩,以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览军权。

战斗初期打得很惨烈,联军打败叛军,斩杀四万余人,安庆绪丢弃卫州,逃入相州城。唐军迅速追击合围相州。一度狗咬狗的安庆绪向史思明发出求援,史思明派十三万大军增援安庆绪。

乾元二年二月,与史思明血战了数月的唐军,遭遇了一次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正当李光弼等人与史思明肉搏战时:

“子仪为后阵,未及合战,大风遽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暝,跬步不辩物色。我师溃而南,贼军溃而北,委弃兵仗辎重,累积于路。诸军各还本镇。”

这场战斗,双方都没占到便宜,都害怕陷落圈套,分别向两个方向溃逃。但是客观上却便宜了相州城中的安庆绪,唐军在丢失辎重的情况下,只得撤军。

鱼朝恩将相州失利的罪责,强加到郭子仪头上,郭子仪被剥夺军权,由李光弼代替他出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元帅由太子李俶挂名)。

4.河阳之战

由于汴州节度使的叛变,叛军占领了洛阳,一旦无法牵制叛军,他们将一路西进长安。李光弼就承担了牵制史思明大军的作用,他驻守河阳,再次与史思明“智力大比拼”。

①“美马计”勾引叛军公马

史思明为了恐吓唐军,在黄河边放出数千匹良种公马。李光弼微微一笑,从黄河对岸放出五百匹母马。母马受城中马驹影响,发出嘶鸣,河对岸的公马不再听使唤,跳入黄河直奔对岸,跟母马跑了!

②叉船破火攻

河阳三座城池,分别位于黄河的南岸、北岸和河中,三城以浮桥相连。史思明点燃火船,乘风势直冲浮桥,企图隔绝三城联络。李光弼早有准备,他放出一批绑了铁叉的长杆,钩住火船,让它们靠近不了浮桥。

③智收降将

连续攻打河阳不下,史思明很恼火,他对骁骑将军李日越说:“李光弼擅长依城防守,不善野战,你带五百人去偷袭李光弼,不能取胜就别回来了!”

李光弼靠耳目早早得到报信,他提前撤离大营,留了一座空营给李日越。李日越偷袭不成,不敢回去交差,在劝降之下,他投降了李光弼。李光弼厚待李日越,在李日越的影响下,史军部将高廷晖也降了李光弼。

④南城保卫战

史思明发现,拼智力自己实在不是李光弼对手,于是兵分两路,一路强攻北城,一路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