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庭一年80亿,陈赫开店700家:明星收割粉丝的刀,才是最狠
发布时间: 2023-07-11

01.

1983年,刘晓庆第一次外出挣钱,赚了3600元,兴奋得一夜未眠。比起单位几十块钱的工资,这笔钱堪称巨款。此后,刘大姐开启疯狂挣钱之路,创下一个月最多150场、一天最多8场的演出记录。

同年,在自传《我的路》里公开宣称:

“我的每一分钟都是用来赚钱的。”

一句流行创富秘诀说得好啊,你永远赚不到你认知以外的钱。1983年,在广大群众对市场经济还一脸懵逼的时候,刘大姐就认知到明星的“名气和人脉”,是可以迅速变现的。于是她当起穴头,疯狂挣钱,积累原始资金,在90年代初就投身商海,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开了20多家公司,涉及房地产、影视、食品、饮料、美容、保健、服装等众多行业。

实际上,其中很多公司,并不是刘大姐开的。她主要负责“冠名”,售卖“刘晓庆”这块金字招牌。有的她亲自砸钱,有的,只以她的名气和肖像去走关系,刘大姐从中收取好处费。比如地产项目,一个好处就是500到1000万。

1994年,凭借《武则天》,刘成为中国最家喻户晓的女星。她又趁热打铁,写了本《从电影明星到亿万富姐儿》,光标题就拍出去108万。

展开全文

「刘老师的神作」

此后,许多以她名义开设的地产项目在中华大地上拔地而起,投资过亿的就有8个之多。与此同时,刘大姐搞美容学院、创服装品牌,一度想把投资洒到资本主义国家去。那些92下海的企业家们啊,在她面前连个卵都算不上。

所以,刘大姐坐飞机时,望着窗外脚下的山川湖海,经常想:

“天底下就没有我干不成的事。”

不久,刘大姐还把“冠名”经验熟练运用到了影视创作中。她把名气折价入股,跟其他公司合拍《火烧阿房宫》、《皇嫂田桂花》,最后拿分红。有她当时的名气加持,这些戏根本不愁卖。早在演《武则天》时,刘大姐就很精明地不要现金,要拿15秒策划来抵片酬了。时至1999,刘晓庆顺利登上了中国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位列第45,成为国产明星首富。

只可惜,刘大姐学法不精,三年后被送入拘留所,一拘就是400多天。当时大姐欠了2000万税款,复出后第一部电影片酬,就是500万。随后又接到《永乐英雄》、《谁主沉浮》、《江山美人》、《281封信》等戏,花了足足两年时间,才还清这2000万啊!可见这钱还得是多么“历尽艰辛”。

「刘老师的另一神作」

舞榭歌台,潇洒总被雨打风吹去。刘大姐复出,虽然赶上了内娱崛起的好日子,她的名字却没再在富豪榜上崛起过。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刘老师为后辈们留下了高大、伟岸的创富模板。后来,娱乐圈里轰轰烈烈的演艺队伍,开始变着法儿地寻找致富路。其中诸多资本玩法,连刘大姐看了都自叹不如。

拿《许三观卖血记》最后的话说就是:

“这就叫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

02.

2002年,刘大姐被拘留调查时,黄磊刚刚成立“曼孚文化”,相继拍出了《似水年华》、《天一生水》、《夜半歌声》,都是自导自演。一望可知,自己开公司,可以拓展创作自由,不必受制于人,而主要目的,当然还是挣钱。

千禧年前后,正是黄磊名气和颜值的巅峰期,不趁此机会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岂不是亏了?只可惜,这几部作品收视率都不太行。

之后几年,江湖上一度没了黄老师的身影。时至2015,黄磊突然成立了“风火石文化”。这家公司,先在话剧上发力,出品《暗恋桃花源》等佳作,紧接着又参与了电视剧《小别离》,堪称黄老师一次完美的翻身仗。

而这家公司的合伙人,就是何炅。

早年电视剧没搞成,2014年,黄磊参加《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发现了综艺这条新战线。2015年,又去了《极限挑战》,网传酬劳3000万。神算子一下子看中了综艺开发。所以跟何炅合伙后,两人投资了《向往的生活》。

在向往综艺之余,黄老师依然有一颗做好本职工作的心,想在影视江湖上开疆拓土。可“风火石”参与的无论《麻烦家族》还是《深夜食堂》,都口碑扑街。所以这两年,黄也懒得搞电影,去走徐峥、吴京的老路了,一心一意在《向往》里当厨子,动不动把半个娱乐圈叫来散心。以《向往的生活》一季比一季更像《赞助商的生活》来看,黄、何二位老师,钱肯定没少赚。

「生意上的好伙伴」

攒下一笔原始资金,在熟悉的领域里搭建平台,供自己唱戏,这是很多明星都会走的致富路。刘大姐的经验告诉大家,盛名之年,与其赚眼前酬劳,不如未雨绸缪,当老板。演戏如此,唱歌如此,连做主持都一样。

当年电视《欢聚一堂》的主持李静,辞职后,立志要掌握自身命运,拉上戴军成立“东方风行”,制作出了一档《超级访问》。一开始,是拿节目换电视台的策划贴片。策划还没卖出去,录节目先录得欠了一屁股债。后来李静想办法,贴片不要了,直接卖节目,一卖50多个台,一期节目3万成本,10万进账,还拉到了冠名。《美丽俏佳人》《情感方程式》也相继诞生。

另一位电视女主持杨澜,胃口就比静姐大多了。直接找丈夫吴征投资,一上来就想搞个阳光卫视,玩付费订阅。结果步子迈太大,3年亏了2个亿,还是港元。束手无措之下,杨老师只能重回主持岗位,去做一档《天下女人》。

「又一对生意上的好伙伴」

《天下女人》播出时,我们静姐已经玩起了互联网。2007年,华谊想收购东方风行。结果一次饭局上,李静认识了红杉资本的沈南鹏。在沈大佬的帮助下,李静开了家贸易公司,建立乐蜂网,搞电子商务,推出自有品牌静佳J-plus,在《美丽俏佳人》上卖精油。光09年一年,就是几百万。

而这,似乎是诸多明星注定要走的一条致富之路,在开出一家跟本职工作有关的公司后,总得想办法砸钱,卖点别的产品。

03.

2014年,在鸟巢开完音乐会,汪峰收到投资人吴世春的信息,问他有没有兴趣搞一款耳机。吴世春早年在华为,参加过百度创业,09年做投资人。找汪峰时,他还拉上青山资本的张野。三人一顿饭,就把这事儿定了。

搞耳机不像搞精油,随便就能搞。为此,吴世春找来华为荣耀事业部前副总彭锦洲当CEO,找缤特力高级研发经理邬宁做CTO,找国际音频工程协会前理事长Barry Blesser担纲首席技术顾问,还挖来30多名研发工程师。吴、张大佬双双入局,给公司投了高达1000万美元的种子轮。

这家“峰范科技”,汪峰以出资额和影响力双重作价,成为第一大股东。鉴于汪老师主业还是摇滚,他的创业角色其实是产品经理,在开演唱会和上节目之余,体验耳机成色,为颜色、造型拍板,偶尔开开战略会。

2015年,“FIIL”推出三款千元级耳机,预约6天破百万。面对时尚成绩,吴世春说,苹果是科学和艺术的交叉点,在中国,想复制一个这样的很难,汪峰加彭锦洲就可以,既有艺术家的感性,又有科学和理性。

不过根据FIIL目前的知名度来讲,汪峰要想致敬乔帮主,估计还难点儿。

2017年,为FILL负责理性的彭锦洲离职,加入了锤子科技。

这是一家一度想收购苹果的公司。

后来是什么下场,你们都看到了。

「汪峰推销耳机」

说起做产品,音乐圈真不少。在汪峰做耳机之前,胡彦斌就做了音乐教育类APP“牛班”,搞起了在线教育,让音乐从娃娃抓起。

2022年,胡彦斌还成了湖畔大学第五期学员,与香飘飘的蒋晓莹、车和家的李想成为同班同学,倾情写下班歌《繁星》。湖畔的入学标准之一,是年营收要超过3000万,看样子,胡老师APP搞得很不错。相比之下,更早创业的水木年华显然没这个实力。做过好几轮产品,没有一次成功的。

水木年华走的是刘大姐90年代的老路,打算充分透支自己的“名人招牌”变现。2008年,两人去石景山双龙峡旅游,喝到一眼矿泉水觉得不错,就搞起了“水木年华牌”矿泉水。随后找到一家食品公司,各占一半股份,水木年华负责输出影响力。公司不靠谱,屡次坑经销商,两人就拉了个懂商业的合伙人,准备自己干。结果不熟悉市场、渠道,投的钱全打了水漂。

然后,卢庚戌又找到TCL,开发了一款“Best Time”主题音乐。刚卖出去几万台,他就想做音乐圈的李宁了。两年后,他们拉上华纳中国的总裁许晓峰,搞了个“水木年华科技公司”,拿到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的投资,准备把MP3、摄像机、等各种电子产品与音乐结合。此外,还涉足服装、吉他、潮牌,幻想把“水木年华”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惜还是那句话,步子卖得太大,容易扯着蛋。卢庚戌接受采访时还说呢,《一生有你》这首歌,比我们还火,跨界做生意,倍儿有信心。结果短短几年,项目一个没起来,连中央民族大学的奶茶店都开不下去了。

「水木年华上乐夏也不太灵」

缪杰扭头去搞助农,剩下卢庚戌青春梦不灭,又搞电影。虽然他的《怒放》俞敏洪看了很感动,票房却是很惨淡。几年后,他又拍了个《2022一生有你》。创作者不好好搞创作,生意人不好好做产品,开始卖起了情怀,说明这生意是真做不下去了。从这个角度看,卢庚戌学前辈刘大姐也没学太像。

“拿个人品牌变现”的套路前提是:你先得靠作品和实力,把品牌建起来。

2022年,00后都19岁了,韩庚都35岁了,还聊啥《一生有你》啊?

04.

卢庚戌老师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