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闻过则喜是什么意思?曹操为什么要杀师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子路闻过则喜是什么意思

“子路闻过则喜”出自于《孟子》,是一百多年后孟子对子路的评价。

子路,听到自己有过失就很高兴,这实在是太难做到了,一般人听到别人讲自己有什么过失,首先就是否认或者辩护,而子路不是。子路听到别人说他有什么过错就非常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他可以改进。

在《论语》里也有一句类似的话:“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每次听到老师说做人处事的道理,什么事情该怎么做,他如果还没做到的话就很怕又听到老师说新的道理,就好像老师今天告诉子路应该孝顺,如果他没有做到孝顺,就不太愿意再听到别的话。因为前面的还没做完,后面再听到更多的话,到时候做不完怎么办。可见,子路的性格非常可爱。

子路,鲁国人,小孔子九岁,孔子的学生中个性最鲜明,最勇于负责的就是子路,子路年轻的时候是一位典型的不良少年,好勇,擅斗,很喜欢跟别人决斗,比武。这样一个人怎么会成为孔子的学生呢,我们先从一个简单的故事说起。

有一天,孔子走在街上,看到一位年轻人在街上闲逛,头上插着公鸡毛,身上披着野猪皮,腰上别着一把剑,一幅不良少年的打扮。当时孔子就主动上前和子路说话。孔子问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常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南山有一种竹子。不用加工就很笔直,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有些东西天赋异禀,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再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键,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师说,真是受益良多。

子路很有自信,认为自己天生就是人才,跟南山的竹子一样,不需要任何修饰,拿下来就可以当箭射穿犀牛皮。孔子的话一讲,子路也听懂了,马上拜师。

这个故事说明了孔子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也说明子路的个性很率真,知道自己的不足,马上拜师深造。子路拜师之后,对孔子来说,有时候也挺烦恼的,因为孔子教学生除了教书本知识外,还需要教音乐等文艺类。一上音乐课子路的表现就很糟糕,他一弹瑟孔子就皱眉头。

子路非常率真,什么话都敢讲,在孔子的学生里面,敢给孔子摆脸色,敢对孔子生气,敢跟孔子吵架,表现自己不满的人只有子路一个。

我们读《论语》都对子路的印象特别深,因为他总是把情绪直接表现出来,不会拐弯抹角。

曹操为什么要杀师勋

这个得直接问曹操,不敢可以问问罗贯中。

问个数千年后滴糟老头子屁用木有。谢谢!

即便是问当代权威大家,他也是猜滴,或者估摸滴!

您知道闻过则喜,与人为善的出处吗

【原创问答】谢您邀请!

亚圣孟子在《公孙丑上》第八节,举子路、禹、舜三位圣贤为榜样,勉励人们闻过则喜,与人为善。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路,有人告诉他有过失,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言论,就给人家行礼答谢。大舜就更伟大了:总是与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过错,听从他人的善言;乐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做为自己的善行。从他耕种、烧窑、捕鱼,一直到当了帝王,没有不是取他人的善而自已照着去做的。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所以君子的美德,没有比偕同别人一道行善更大的了。”

这一节记载了三位历史人物对于善的态度:闻过则喜的子路、闻善言则拜的夏禹、乐取于人以为善的虞舜。

子路所体现的,是知过必改的精神;夏禹所体现的,是服膺真理的精神;虞舜所体现的,是大德大量的精神。

他们都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孟子认为,舜的精神更伟大。这是因为,取人之善而躬身行之,不但能使自已的善行日益增多,而且能使他人因此受到激励,而更乐于为善,进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都来行善,形成乐善好施的良好风气。

解答至此。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

谢谢!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