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为什么不杀范蠡?如何评价越王勾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勾践为什么不杀范蠡

勾践为什么不杀范蠡?

  越王勾践率大军灭掉吴国返回五湖时,范蠡向越王告辞,说自己就不回越国了,让他好好治理自己的天下,越王很吃惊,问他什么原因。范蠡说:“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今事已济矣,蠡请从会稽之罚。”范蠡认为自己一个做臣子的,君有忧有辱,都应该去赴汤蹈火,勾践困守会稽他没去死,是因为要报仇,现在大仇得报,他要接受这个处罚,就不回越国了。 (网络图)

  后越王说定护得他的周全,并要分国,如果不听他的,就要处死范的妻子儿女。范蠡表示自己听到了,但勾践想怎样就怎样,他呢,也要任性一回,于是飘然而去,没人知道他真正的去向。

  范蠡现在肯定是死得成灰了,他当时是死是活?没人知道。有人说范蠡是被沉江了,但谁也不知道真相。从这段记录来看,勾践的确是没有杀范蠡的。为什么勾践不杀范蠡?

  以我个人的想法来看,勾践暂时还不能杀范蠡。

  咱们都清楚,越国能够逆袭,勾践能够扬眉吐气灭吴,范蠡是立下了超级大的功劳,没有范蠡的种种作为,勾践早死了一百回了,哪里还轮得到他大摇大摆回越国?为了越国的复兴强盛,范蠡出谋划策,遍寻美女间谍,赔尽笑脸,同勾践一起受辱,除了没和勾践一起吃翔,其他能做不能做的,他都做了,于天下人而言,范蠡简直人臣的楷模,他把人臣的标准奉行到了极限。这样的一个功劳赫赫,且不贪名利的大臣,你勾践还杀了?是不是想挑战人类道德底线?所以,范蠡不能杀,至少回国时不能杀。

  其次,范蠡够精,跑得够快。

  范蠡是个聪明人,他借由越国的平台,实现了自己生平最大的抱负,如果可以,患难过后享富贵当然好,可是勾践并不是一个能同富贵的人。很早以前,勾践就是个品德不太佳的人,要不然就不会轻易被吴国踏平了,这点勾践自己也是承认的。勾践也亲小人,远贤臣,他也听不了劝,不到山穷水尽时,不会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要和这样的人同享富贵,机会并不大。范蠡的长处在于他的眼光看得很,勾践的所谓分国的提议在老实人看来,是一件美事,可是对于范蠡来说,不过就是勾践的试探罢了——人臣和君王同起同坐?至少范蠡没听说过,他也不感兴趣。没道理拿自己的老命去冒这个险,万一勾践真是要卸磨杀驴怎么办?文种老实,就这样被咔嚓了。范蠡脚底抹油,赶紧跑,再晚就来不及了。

  伴君如伴虎,不是没有道理的。

抛砖引玉吧,叶之秋期待您的关注。

如何评价越王勾践

谢谢邀请,首先我国历史对帝王的评判标准和对普通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帝王成王败寇,开疆拓土,就是伟大帝王,至于他人品如何,是不是诚信,是不是好色,是不是奸诈小人并不重要!所以历史中只宣传勾践光辉的一面!

要说人性方面刘邦要比勾践恶心,老婆孩子都可以不要,权利最重要!老爹死活也不管!

如果他们是普通人,如果他们没有成功!他们就是渣男,垃圾!但是成王败寇!他们成王了!也就没有人关注他们人性的丧失!

越王勾践是南越王吗

勾践(?-前464年),姒姓,本名鸠浅(越国与中原各国语言不同,音译为勾践),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史记索隐》引《纪年》作菼执,春秋时期越国君主(前496年-前464年),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槜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 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越王勾践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为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促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越王勾践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迁都琅琊(今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区夏河城),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因其“卧薪尝胆”的典故,勾践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惧怕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楷模形象。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