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刑是怎么回事?宫刑对司马迁与《史记》有什么影响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宫刑是怎么回事

宫刑就是阉割男子生殖器、破坏男子生殖机能的一种肉刑。

宫刑是残酷性仅次于大辟的一种肉刑,之所以如此,当然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生殖器的价值仅次于头颅。这种认识,即便在今天也是如此。因此,宫刑是比死还要难受的最耻辱的惩罚。

宫刑又称蚕室、腐刑、阴刑和椓刑,这些不同的名称都反映出这一刑罚的残酷。所谓蚕室,据唐人颜师古的解释:“凡养蚕者欲其温早成,故为蚕室,畜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风之患,须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为蚕室耳。”这就是说,一般人在受宫刑以后,因创口极易感染中风,若要苟全一命,须留在似蚕室一般的密室中,在不见风与阳光的环境里蹲上百日,创口才能愈合。

宫刑对司马迁与《史记》有什么影响吗

大家好,我是千叶书院约祝秀老师,今天我来回答宫刑对司马迁与《史记》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记得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有这么一段经典论述,原文是这样的:“”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然后,我要在这一段的结束,加上一句:司马迁因受宫刑,乃有《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实录作品,《史记》,鲁迅赞叹:“史家之绝唱,无韵于离骚”。以下就说说宫刑给司马迁带来了怎样的伤害与耻辱,又是什么信念让司马迁有勇气直面如此人生磨难。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前后,出生在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十岁能诵古文;二十岁,从长安出发,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二十五岁,以使者监军的身份,出使西南夷,担负起在西南设郡的任务;二十八岁,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同时也继承父亲遗志:准备写一部通史。如果没有那场“李陵之祸”,司马迁应该是妥妥地子承父业,妥妥地成为一名四平八稳的当代史官。但人生没有如果,历史上发生了一场“李陵之祸”。

“李陵之祸”可以说是司马迁人生命运的转折点,既深深地伤害了司马迁,从另一个角度又奇迹般地成就了司马迁。”李陵之祸”是这样的:天汉二年(前99年)秋,汉武帝派李广利带骑兵三万出征匈奴。汉武帝在武台召见李陵,令他为李广利军监护辎重。后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一万多匈奴,后因敌我悬殊太大,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弹尽粮绝,不幸被俘。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武帝很愤怒。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前几天都在夸李陵英勇,现在却落井下石,纷纷指责李陵,夸大他的罪名,十足的变色龙。当汉武帝问司马迁看法时,司马迁也不过是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说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仗义,对人谦虚礼让,爱护士兵,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不料汉武帝勃然大怒,认为司马迁在为李陵辩护,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在牢中,司马迁被严刑审讯,肉体、精神倍受折磨。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不过是个两袖清风的文官,自然拿不出五十万,只好受“腐刑”。“腐刑”其实是“酷刑”对人造成双重伤害,既摧残人的肉体、精神,也极大地侮辱、践踏人的人格尊严。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写出了他的痛苦与悲愤,他之所以活着,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完成父亲的遗愿,完成《史记》这是他的人生使命。在《报任安书》书中,司马迁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如果自己此刻死掉,其实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他想到了那些历经磨难和苍桑的古人: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想到他们曾经所受的屈辱以及后来取得的让世人羡慕的成就,他有了信念和力量。不怨,不恨,不怕、不惧。我要活下去,我要完成《史记》,只要完成了《史记》,此生无憾。于是,司马迁选择了忍辱负重,砥砺前行。

“李陵事件”是司马迁人生的转折点,对司马迁个人影响重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社会地位和角色的转变。司马迁原先可以说是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妥妥的知识分子和国家公务员,受人尊重。但宫刑之后,他被体制开除了,他变成了太监,身份变了,性别变了,不是文化人,不是士大夫,甚至不是男人,万人唾弃、厌弃、鄙视,每天活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彻彻底底成了一个另类。

第二方面:奇耻大辱。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这样写道:“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里所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肠一日而九回”“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宫刑这样的刑法简直让司马迁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生不如死。

第三方面:双重伤害。司马迁德才兼备,但造物弄人,李陵之祸让他身心受伤,受挫,这双重伤害让司马迁对社会、人生、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改变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他变得更理性,更客观,更包容,更通透,更有人生格局。

总而言之,没有宫刑或许就不会有《史记》。这是一部用生命的血泪与苍桑去写作的史书。司马迁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人的胸怀是屈辱撑大的,人的格局是胸怀成就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生正道是苍桑。

司马迁因何事受了宫刑,司马迁又有怎样的人格特质

司马迁做为汉朝的史学大家,凭借一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而扬名千古。

有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写出《史记》,乃是因为他是在遭受了宫刑迫害之后,因为不甘心被人鄙视,才发奋于修史的。

然而,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前,他就已经在为创作《史记》预做准备了。一方面是为了完成先父遗愿,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此机会留名于后世。

但是,就在司马迁致力于创作这部煌煌巨著之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到了他的头上。

公元前99年,汉将“飞将军”李广的后人李陵,在汉朝攻伐匈奴的战役中,虽以5000步兵,力抗匈奴数万大军,但最终还是因为力量对比悬殊,在矢尽援绝的情况下,被迫投降了匈奴人!

李陵因战败而投降的消息,传回了长安之后,汉武帝闻讯勃然暴怒!汉武帝认为李陵的战败之罪不大,但是因为战败而向匈奴投降的罪过是不可饶恕的!

而此时的满朝大臣,见到皇帝因李陵败降而暴怒之时,也都齐声附合,也纷纷指责李陵的行为可耻、可恶!司马迁是个正直之人,他既不愿意看到汉武帝因此而恼羞成怒,也不愿意看到群臣对李陵落井下石!

便试图替李陵分辩几句,也想借此化解汉武帝心中的怒火。于是,便以李陵之败是因众寡不敌之故。李陵虽然全军覆没,但是却给了匈奴人以惨重杀伤,使得匈奴单于听到汉军之名也会胆战心惊。而且李陵虽然被迫投降匈奴,但是他绝非是心甘情愿做叛臣的,日后李陵一定会寻找机会返回汉朝,重新为陛下效力的。

司马迁认为自己的直言进谏,或许多少会对李陵有所帮助吧?汉武帝也许会依据事实减轻对李陵及其家人的惩罚吧?可谁知,处于盛怒之际的汉武帝,已经听不进任何人的谏阻了!当他听到司马迁竟敢为叛将李陵开脱时,更是激起了涛天怒火!

于是,立刻露出了专制君主“顺我者生逆我者亡”的狰狞而目!下令将司马迁投入大狱,派人对其严加审理,一定要追查出司马迁与李陵有何勾结!

此后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