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小学数学为什么要介绍素数的概念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小学数学为什么要介绍素数的概念

素数的概念对小学生而言有点复杂,但是,我觉得学习素数绝对是小学阶段应该的,也是必要的。理由如下:

第一,素数是最重要的数字。素数也叫质数,是指除了1和它本身外,不能被其他数整除的数字,这些数字由于其不能整除的特性,是组成数字中的“基本单位”。学习素数,有助于学生了解,探究神奇的数学世界,发现数学世界的奇妙之处。一般来说,学生在开始学习素数的时候是有一些“反感”素数的,因为素数和合数相比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很多学生喜欢6,8,12这样的合数,特别是6,由于6的因数有1,2,3。而1+2+3又等于6,这些非常好的性质会使得它们与学生有天然的亲切感,而素数则不然,它们不能被除了1和它们自身外的其他数字所整除,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但是在对学生讲解素数的产生及对数学的影响后,很多同学都会对它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位同学曾经告诉我,他觉得素数就是数学世界中的物理原子,是组成数学的基石,我觉得他这样的形容还是很形象也很恰当的。

第二,学习素数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常用数字的乘除法能力。在学习素数的过程中,一定会接触到对数字的质因数分解,我们知道,将一个数进行质因数分解,拆解成多个素数相乘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数字的理解,就像那位同学所说,相当于对数字进行物理分解,拆解成不同的“基本原子”,另一方面,无形中提升了孩子对数字的乘除运算能力,质因数分解的能力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分数运算,除法的简便运算能力的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

第三,学习素数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位子世界的探索能力。由于素数独特的性质,非常容易引起学生对其出现规律的探究,我们可以尝试为他们出一些题目,如快速算出100以内的素数等,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辅助提供给他们敢于埃拉托斯特尼筛法等素数判别方法,引导他们自主的学习探索素数的产生,出现规律等,特别是孪生素数,一定会引起学生们极大的学习兴趣的。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简述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小学数学的概念的学习通常都是非常单调无趣的,但是它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最根本的知识,比较重要,所以同学们不管怎样无聊都要牢记这些难懂的数学概念。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讲都是一个挑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假设不能够起到很好地指引作用,不仅不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还阻碍其进步,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反感,故教师一定要找到适宜的概念引入的方法。

  1概念引入的作用分析

  首先,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时,对于概念的知识点教授比较困难,通过在具体教课中的时间总结得出学生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点是他们的主动性不强,缺乏学习的乐趣;第二点是数学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化,他们不容易掌握。但是教师运用概念教学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教学,让这些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化,小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感兴趣,学习的效果更佳。另外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概念,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述,不断降低其学习的难度,提高其理解能力,让学生得以在现实中运用这些概念。

  其次,学生在进行题目训练的时候,不单单要用到数学的公式及相应的运算法则,还要使用数学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题。所以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注重数学概念对整个数学学习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根本,熟练地掌握数学概念,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进而更快度的解答题目。

  2概念的引入的具体教学措施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身心发展特点的不同,使得数学概念的表现方式也不一样。数学概念的表现方式的不同,促使其引入需“因地制宜”,而且教师在进行教课的时候需重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从而进行有效教学。

  2.1实例引入策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生学习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理性认识不强,而数学概念大多为抽象内容,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保证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进而让学生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例引入是教师在教学中将数学概念转化为相关实例或提供直观的模型,从而让学生能通过观察认识将抽象的内容归纳为形象物质。例如分数的意义是较为抽象性的概念,在教学中难以定义让学生学习,因而教师可采用学生日常生活熟悉的事物进行区分,可设计相关的圆形模型并将其等分为多个部分,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分数的概念。此外,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图形求面积公式的问题,通过死记硬背虽勉强让学生运用但是难以理解实质,无法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可直接建立各类三角形及四边形等模型,而长方形能通过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拼合,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拼摆各个模型,从而找到各类拼摆的模型之间的组成规律,且能通过形象具体的模型进一步推导出抽象的相关计算公式。通过实例及模型的引入策略不但使教学课堂的生动有趣,更能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理解相关概念的本质特征。

  2.2直觉思维训练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学生的思维是否灵活对其后期学习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如等边三角形、正方形等的边长或面积计算,只要有一固定值学生便能从直观的图形来猜测答案,其本身并没有经过仔细的考虑计算。在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能直观判断的概念加以巩固,并设计出较为复杂但依然能通过灵活思维直观判断的问题让学生们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的灵活度。例如数学概念中大多利用几何形状计算一些路程问题,其实质也是在计算几何形状的边长、周长或直线长度等,部分图形虽较为复杂但依然可以利用直观表象来判断,让学生理解比较简单的图形周长的计算后再将其运用到相关问题中,建立更加独立直观的图形,进而能让学生通过表象便能判断相关概念。

  2.3言语感受引入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

  思维的深度是指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情况,一般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论知识只有表面意识,却未能理解相关概念的实质意义及规律,或是只有模糊的感觉便不再深入思考,往往导致后期学习上无法真正运用相关知识。通过言语读出相关概念,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其概念知识。首先是要求学生在粗读过程中知晓概念,了解概念的运用范围,之后便通过仔细阅读而进行断句分析,了解概念中各项词语的含义,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随后可通过精读概念后让学生深入思考概念的使用范围,同时为学生讲解概念的具体内容,并设计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运用相关概念知识。

  3结束语

  在概念教学的实现过程中,学生应当作为学习的主体,经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从而实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积极地引导学生由要我学的状态进入我要学的状态,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出学习概念相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际概念教学环节中,掌握概念固然当是学习的重心,经过展示出直观丰富的典型素材实现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具体思维形象中相对应的具体性和概念抽象性的相关矛盾,能够引导学生达到概念本质属性的深刻学习目的,以实现概念教学的效率最大化目标。


小学数学课,如何在大问题下,层层推进概念教学

在我看来,概念教学是学生通过对情景的理解,从情景中发现共同点,抽象出具体的概念。

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要向学生传授新知的

首先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或几个具体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为什么要是具体的呢,因为概念都是一个抽象的总结,而抽象则源于具体,只有先从具体中去发现规律、特点,然后才能逐渐剥离出抽象的概念。

学生通过对具体情境的理解,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去发现当中的共同点或是相似点,这当中又涉及到观察的方法和分析的方法,在这里可以有一定的培养,提升学生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去总结提炼,提升出抽象的概念,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对于一些概念,可以让学生再将概念加工成公式或是用字母表示。

一点拙见,欢迎各位一起讨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有哪些

1.启发式教学法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