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捻军是个什么样的组织最后结局怎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捻军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捻军的由来:

“捻“其实是淮北方言,也叫“捻子“,源于河南安徽一带,起初人民捏纸,将油浸湿的纸点燃,烧油捻纸,达到驱除疾病攘灾的目的。后期也有利用这些进行恐吓敛财。史书记载,越是荒年歉收时节,入捻人数就越多,被清政府称为捻匪。

捻军活动时段: 1853年至1868年,共计15年。

分为两个阶段。1853年春至1863年3月为前期的捻军,此后为后期捻军。

活动范围:

源于河南南部,安徽东部一带,形成武装势力后,活跃在长江以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四省部分地区,大概与太平天国同时期。

捻军骑兵势力范围已经有很大的范围了,曾经在安徽、江苏、山东、河南、湖北、陕西、山西、河北等八省十余年,兵力极盛时期据说达到20万众。

行踪诡秘,难以捉摸,与太平天国常有联系。张乐行接受天王洪秀全封号,被封为成天义,后晋升为征北主将,又封沃王。捻军自己有着完全的自主权,并不听从太平天国的调遣。

领袖及发展过程:

安徽亳州人张洛行、龚得树等,推张乐行为盟主,号称“大汉永王“,以安徽涡阳县城为根据地,并制定《行军条例》等十九款条例。还搞出了跟清朝八旗制度相似的“五旗制度”分别成立黄、白、蓝、黑、红“五旗军制“。总黄旗主由张乐行自己兼任。

没过多久,捻军的内部出现问题,蓝旗领袖刘敬勇坚持回到淮北发展壮大势力范围,张乐行反对,结果被张示众,处决。捻军势力开始分化,大部分回到了淮北。大清派亲王僧格林沁来追剿捻军多日,张乐行被自己人出卖被俘虏,曾格林沁攻下了捻军巢毫州稚河集(涡阳县),张乐行被杀,此时捻军陷入低谷,但实力尚存。

诱杀清军亲王

僧格林沁心急进攻,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市)高楼寨,随后陷入重围,被张皮绠斩杀在麦田。

捻军作战指导盲动,分兵作战,在李鸿章和左宗棠的两股军队的夹击之下,被逐个击破,最终全军覆没。

捻军是个什么样的组织最后结局怎样

一提起太平天国,哪怕是并不熟悉历史的人,都能喊出洪秀全的名字。但一提到捻军,恐怕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

作为与太平天国的同时期出现的反清农民武装,捻军在历史上,活跃了近十五年。其鼎盛时期的兵力,达到了二十多万。但由于太平天国的名号太响,捻军虽然曾经完成过斩杀清朝亲王的壮举,但他们的事迹却被埋没在历史之中,语焉不详。

(捻军旧照)

那么,这支能斩杀清朝亲王的捻军,究竟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呢?

所谓“捻”,本来是一句淮北方言,是“一股、一伙”的意思。捻军最早起源于捻子。他们本来是专门以点燃油脂和油捻纸作法,替别人驱除疾病和灾难的神棍。年成好一点的时候,捻子只是向乡亲们募捐香油钱来做油捻纸。不过,一旦遇到荒年,捻子便开始以神灵的名义,向乡亲敲诈勒索。清政府将他们统称为“捻匪”。

1851年,捻子开始在南阳、唐河等地聚众起事。

本来一开始,捻子的人数并没有多少。但由于当时饥荒不断,各地的贫苦饥民,纷纷响应,揭竿而起。因此到了1853年,捻军正式成立。

等到1855年黄河决口之后,大批流离失所的灾民无家可归,也纷纷投入到了捻军的起义浪潮中。这就使得当时出现了“淮河南北,满地皆捻”的情况。

由于捻军的规模不断壮大,捻军的领导层,也开始考虑将队伍变得规范化。

1855年,各路捻军齐聚安徽,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会盟活动。经过商讨,各路捻军最终推举张乐行担任捻军盟主,并议定了《行军条例》这一规范制度。同时,捻军还制定了“黄、白、蓝、黑、红”五旗军制。在捻军自己的眼中,一个规范的、强大的军队已然诞生。

(张乐行)

1856年,捻军与太平天国达成了合作协议,张乐行接受了天王洪秀全的封号。尽管从名义上看,捻军算是归附了太平天国,但实际上却是“听封不听调”,保留了自治权。

1857年,捻军内部出现了分裂,以蓝旗领袖刘敬勇为首的部分捻军,坚持回到淮北,结果被张乐行处决。

这件事之后,捻军便分裂成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仍以张乐行为领导留在淮南,而大部分捻军则回到了淮北。

从此之后,捻军便开始和清廷在各地乱战。由于双方互有胜负,再加上年成稍微好转,因此捻军的力量,并没有进一步增强。

1863年,清朝亲王僧格林沁攻下了当初捻军会盟的毫州稚河集,张乐行遭到出卖,遇害身亡。捻军的士气一度遭受重大打击。

(曾国藩)

1865年,由于捻军迟迟没有被消灭,清廷决定派刚刚平定了南方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北上,协助僧格林沁剿捻。

僧格林沁向来都看不起汉军将领。在他看来,曾国藩北上,无疑是对他的侮辱。于是,急于求成的僧格林沁决定,加快消灭捻军的进度,一定要在曾国藩军队到达之前完成任务。

也正是由于他心情急迫,僧格林沁被捻军将领张宗禹引入了山东曹州高楼寨并遭到了捻军的完全包围。

最终,僧格林沁在突围过程中,被捻军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士兵张皮绠,在麦田击杀。

僧格林沁的死亡,使得本来已经山穷水尽的捻军士气大振。一时之间,清廷和捻军又陷入了苦战之中。而这也导致刚刚走马上任的曾国藩,因剿捻不力而被撤职。

1866年,捻军被清廷成功分割为东西两部。由于本就是强弩之末,再加上力量被分割,最终西捻被左宗棠剿灭;而东捻则在1868年,被李鸿章完全消灭。

(参考资料:《清史稿》)

天津一带有没有捻军首领张宗禹的后续传说和活动轨迹

说张宗禹很多人肯定不熟悉,但是说起僧格林沁大家自然是耳熟能详。在《武状元苏乞儿》里,僧格林沁可是大名鼎鼎的铁帽子王。

其实清朝的铁帽子王只有12个,除了济尔哈朗是舒尔哈齐的儿子外,其他11个全都是清朝皇帝的子孙后代,僧格林沁作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代,是蒙古王爷,所以自然没有资格担任铁帽子王。

不过因为僧格林沁对晚清的功劳巨大,被称之为柱石亲王,而且享有世袭罔替的资格,所以常常被大家误认为是铁帽子王。这位铁帽子王就死在了张宗禹手里。

张宗禹取代张乐行,成为捻军主要领袖。

很多人对捻军没什么印象,因为同时期的太平天国实在是太出名了,清廷几乎是耗费了所有的人力财力物力,才勉强平定了太平天国。

因此捻军与之相比,就没那么出名了。其实捻军的声势一点都不比太平天国要差,从人数上来说,他们甚至可以跟太平军旗鼓相当,因为捻军后来与西北少数民族起义联合在一起,人数常常以数十万人著称。

1851年,这是一个敏感的年份,因为太平军就是这个时候兴起的。其实同年在安徽亳州一带,张乐行带领的捻军也爆发了起义。

捻军以飘忽不定著称,他们是打到哪儿吃到哪儿,跟太平军相反,没有长期占据某座城池的意思,因此难以发展壮大。

张乐行被推为捻军的首领,号称大汉明命王,建立了五旗制度。张宗禹正是张乐行的族侄儿,所以早就跟着张乐行起义了,也是捻军集团的核心人物。

张乐行与清军交锋多次以后,感觉实力不济,所以主动向太平军靠拢,成为了太平军的征北主将,他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