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真是无能之辈吗?如果再给赵括一次机会,同等兵力赵括能否战胜白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赵括真是无能之辈吗

历史上的赵括,跟纸上谈兵故事里头的赵括是有区别的。

历史上的赵括,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才能和胆识的大将。

他能够与强大的秦军对峙,被围40多天,军队断粮多日,始终没有投降秦军。说明这个人还是非常有胆识的一个将军。

那么赵括到底是不是无能之辈?他的真实面目被历史掩盖了呢?还是被“纸上谈兵”的传说演义了呢?事实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其一、我们可以从纯历史的角度来考察赵括这个人物。

  • 首先长平之战并不是秦国发动的一个压倒性的战役,而是秦赵两国势均力敌的一次战役,秦国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甚至于为了打败赵国,秦王都已经亲自出面在秦国到处招兵,甚至于15岁以下的孩子都送上了长平战场,你说这个战争有多么激烈。

  • 可以说秦国是拼了老本了,下了大本钱来打这次大战。

如果赵括真的是后人所说的“纸上谈兵”的这样的无能之辈,秦国有必要这么认真的对待这场战争吗?

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赵括绝对也是非常厉害的角色,他能够让强秦如此大动干戈,如此费尽心思,来准备这场旷日持久的长平之战。秦国的这些做法,就说明赵括很不简单。

还有就是赵括本人也是精通兵法,具有比较高深的军事素养的一个年轻将帅,只不过他确实是太年轻了,没有太多的实战经验,如果仅仅以此,来说明他是一个无能之辈的话,也是不客观的。

其二、“纸上谈兵”中的赵括是后人演义的人物形象,并不能证明真实的赵括就是无能之辈

最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纸上谈兵,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

  • 事实上“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是后人不断地把长平之战的这个战争史,进行演绎和小说化而产生的通俗成语。

这个成语产生的时间比较晚,肯定是在东汉之后,因为东汉之后才发明了“纸”。如果这个成语在战国时期就存在,那是不可能的,战国时期根本就没有“纸”。

所以“纸上谈兵”仅仅是后人的一种说法,一种对战国历史的演义,就像《三国演义》一样。

  • 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结果把赵括说成了一个无能之辈。

只要根据历史来分析的话,他的战略思想和作战原则,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他只是没有考虑周全,才被秦兵包围。战场瞬息万变,它的失败也是偶然事件而已。

总而言之,历史上的赵括应该不是一个无能之辈,他可能被后来的很多小说家误解,难免出现歪曲和演义的成分。

如果再给赵括一次机会,同等兵力赵括能否战胜白起

赵括的计谋不比白起,犹如庞涓不如孙膑。打几多次都是输的,这是个人军事才能的差别。

赵括在历史上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谢谢邀请,本人认为赵括不是无能之辈,打个比方,赵括就相当于刚在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满肚子才华。可惜,没有实际的作战经验。同时,他的对手又是经验丰富的老油条白起。所以失败是必然。同时赵括也落个纸上谈兵的名声。如果长平激战晚发生十多年,给赵括十多年时间,让他在战场上好好锻炼锻炼。积累足够的军事经验,这时候在让赵括和白起打,谁胜谁负还不一定呢。当然,历史没有假设,败了就是败了。改变不了的事情。不过有一点赵括很厉害,在赵军被围长平的时候。当时赵军已经没有粮食了,这种情况下,军队极容易发生大规模混乱,而赵括稳定住了军心。同时率兵突围,虽然后来失败了,但是也重创了秦军。另外赵括宁可选择战死,也没有投降。这一点值得佩服。

赵括到底怎样的一个将军

赵括是一个天生的军事家,出身名将世家,本身又熟读兵书,对于各种兵法烂熟于心,小小年纪其军事才能便展露无遗,在军中也颇有威望,可以看出,赵括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赵括的失败,是源于其性格的自高自大,少年成名,加上本身过人的军事才能给了他无比的信心,这使得他对自己的能力,对战争的把握过于的自信。这恰恰成了一种缺陷。可是这样的缺陷,除了父母,几乎没人发现,偏偏被秦国人抓住。于是秦人在用反间计使赵国撤下廉颇换上赵括的时候,便悄悄的换上白起,因为秦国人知道,对阵
赵括这样的天才,只有战功赫赫从无败绩的白起才能保证万无一失。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赵括的能力,事实证明,白起佯装溃败,赵军全线出击被白起围歼,最后著名的长平之战以秦军坑杀赵军四十六万降卒而胜出。秦军虽胜,也是惨胜。能在双方兵力相当,白起又是在暗处指挥的战役中使秦军惨胜,这样的战例,白起怕也没有过吧。只能说,秦军胜的侥幸,赵军败的可惜。

如何看待决定战国走向的秦赵长平大战赵括难道只会纸上谈兵吗

多谢邀请。

长平之战的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国走向。据考证,战国时代,人口应该在2000万左右,赵国在土地面积和人口上基本都属于中等,所以人口应当在300万左右,若有六分之一(父母、妻子、儿女)人口能够成为士兵,那也差不多有50万军队,并且战国时代六分之一应该算是很小的比例了,所以,赵国军队人数应该在50-100万之间,秦国大体多一些。

据记载,长平之战赵军人数不到50万,秦军65万,可见双方几乎都是全国总动员,电视剧中出现的十几岁孩子上战场应该是极有可能的。后世考古发现坑杀的赵军,数量统计也有几十万。另外,从战争结果来看也可以大体估算。秦军伤亡近25万人,即便按照一比一的战损比,那赵军伤亡也应当20多万,所以,投降后被坑杀的应该在30-40万之间。古代战争一般会夸大数字,所以所谓坑杀四十万,实际数字应该没有那么多,大体应该在三十万多一些的样子。所以,长平之战无疑是一次古代的绞肉机,惨烈程度前所未有。赵国失败后,东方六国再也没有谁能抵挡秦国统一的步伐了。

另外,在经过了三年的对峙后,羸弱的赵军在战场上以伤亡不足二十万的代价致使秦军伤亡近25万人,可见,赵括并非一无是处,在那样的形势下,换谁都一样。假如历史给赵括多几次统兵经验,可能赵国的战果会更大,后世对其误解应当是很大的。

赵括的才能究竟如何

“纸上谈兵”是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赵孝成王用赵括换下老将廉颇,结果长平之战败了,秦将白起下令坑杀赵军四十万。赵括在人们心里的形象就是:平时说的头头是道,实际上阵不行。这是实际情况吗?

根据《史记》记载,长平之战前期,赵国用的是老将廉颇,秦国用的是左庶长王龁而非白起。廉颇两年半连丢四道防线,只得退守最后一道防线,赵王多次要求他出战,他不出。秦相应侯范雎使反间计,让人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廉颇就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于是赵王换上了赵括。之前赵括的父亲说他不可为将;赵括的母亲也说过不能让赵括上,真让他上出了事别连累自己;蔺相如也说过赵括不行;但赵王还是让赵括上了。很多人看到这里,就说:所有人都知道赵括不行,秦国也知道,所以赵括真的不行,用他的赵王是个猪头。

我以为这样推论不合理。说赵括不行的人其实各有各的考量:长平之战前赵奢就去世了,他说儿子不行可能是爱护儿子,不想让他涉险,或者儿子没有实战经验不如自己;赵括母亲的目的是保全族人,甚至有可能是赵括让母亲这么做的,事实也确实这样,他们一家就死了他一个,没有株连;蔺相如说赵括不行是因为廉颇的战略没错,这时候就该死守,换上赵括,赵王必然逼他出兵;秦国也不是知道赵括肯定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