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勇善战的李广难以封侯,背后的原因有哪些?李广难封是什么原因在李广自己还是卫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骁勇善战的李广难以封侯,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李广难封是成语,可以说是三朝元老,文帝十四年,对匈奴作战英勇封为中郎,景帝在位时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任骁骑将军,领骑兵万余出雁门击匈奴,因孤军深入作战,敌众我寡,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臥于二马之间,途中奋力跃起,夺马飞奔回中原,匈奴敬服,人称"飞将军"他一生对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常以少胜多,匈奴闻之丧胆,他治军简易,体恤士卒,在战斗中身先士卒,深得将士敬佩;大将军卫青领军出击匈奴,李广向卫青表示自己愿意做先锋,从正面进攻敌人,卫青没有同意,李广很生气,没有告辞就离开了,在执行东路的任务中,向导出了问题,迷失了方向没有到达指定地点,李广与卫青的个人关系并不融洽,这可能是一生未能封侯的主要原因之一。

李广难封是什么原因在李广自己还是卫青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后半句是说李广一辈子名气很大,却未得到实惠,始终没能封侯。导致李广难封的原因,表面上是卫青路线分配的问题,但实际上是西汉对匈奴的战略决策决定的,也就是说这事儿得怪汉武帝!而再往前追究,还得怪梁王、汉景帝!

策略转变造成军事经验失效

先来说说李广的名气为何大,唐朝诗人王昌龄写过一首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里的“飞将”指的就是李广,但也有说法是将龙城飞将连在一起读,指卫青捣毁匈奴龙庭的这件事。不论如何,李广飞将军的称号可是传扬了两千多年,这个称号还真不白给。

既然是将军,那在军事上一定有过人之处,李广开始建立军功是在公元前166年,匈奴南侵萧关,这是关中北面的一个险关要隘,李广就参与这次抗击匈奴的活动,并凭借出色的弓射技能斩获不少首级,由此进入军官梯队。
(李广剧照)

到了汉景帝时,晁错主持削藩引发七国之乱,李广跟着周亚夫平叛,在昌邑城下立下夺旗之功,从此走上人生巅峰,但此时有个政治事件我们随后再说。

这件事之后,李广被调到上谷郡任太守,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为汉家守卫边疆,防御的对象就是匈奴。李广守卫边疆的策略就是参照了赵国名将李牧的方法——坚壁清野,这是对付游牧民族最有效的方式。

但李广打仗除了坚守城池,还比较灵活,就是看到匈奴退去的时候,观察期阵型,如果比较散乱,一定会立即出击,歼灭一波后才回城。匈奴本来是抢东西来了,结果什么也抢不到还被追着打,所以都很怕李广。这也成就了李广的一次空城计,在旷野上硬是站着不动,咋退了几千多名匈奴骑兵。

但由此也能看出,李广是比较善于打防守反击战的,依托城池的坚固,拖垮匈奴骑兵的士气后,再一鼓作气的出击,这就是战国时期比较传统的守城战打法。

(汉武帝剧照)

到了汉武帝时期,改变了对匈奴的政策,不在一味的送钱和亲,汉武帝要一劳永逸的解决长城以北的问题,这就决定了防守反击战术即将失效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在马邑之谋失败后,汉家于公元前129年,派出四路大军北伐匈奴,汉武帝寄希望最大的就是骁骑将军李广,他率军一万军出雁门,随后有车骑将军卫青率一万军出上谷、轻骑将军公孙贺率一万军出云中、轻骑将军公孙敖率一万军出代郡。

四路大军北上后,公孙贺兜了一圈无功而返,连个人影都没找到;公孙敖倒是找到了匈奴主力,结果被一顿胖揍,折了七千人;寄希望最大的李广更更惨,全军覆没后被匈奴活捉,通过装死挣脱才得以逃回;四路军中唯有卫青找到匈奴王庭所在地龙城,并斩杀了数百匈奴。

这场战争其实已经证明了,跟游牧民族打仗,老家伙们的经验只适合防守,并不适合深入大漠远征。卫青包括后来的霍去病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战术的灵活,以及轻装奔袭的战争思想。老将军们总是想着稳住本阵,寻找机会,而年轻的将军却更敢于尝试动起来!

所以在漠北之战中,相对自由的霍去病,能够通过“闪电战”、“锥子战”的打法,一直打到蒙古肯特山一带,建立“封狼居胥”的不朽功业。

而位于西线战场的卫青,得知龙庭具体坐标之后,想让挚友公孙敖斩获头功,于是改变了既定军事部署,命李广改走东路迂回,公孙敖改领前军。这就相当于让李广迂回包抄,要知道在大漠中,一旦与中军分开,想要准确的迂回至集结地点,难度是很大的。李广也确实在迂回中迷失了方向,错过了集结的时间。

汉军在王庭周围与匈奴展开肉搏后,李广仍未到达指定地点,以至于匈奴王领着二百残余突围逃跑。待李广到达指定位置时,战争早已经结束,这位老将军也就带着对卫青的怨气自杀谢罪了。

在这件事情上,卫青有私心不错,因为当年卫子夫身怀龙胎引起了陈皇后嫉妒,她的母亲馆陶公主抓住卫青以示威胁,是公孙敖在屠刀下救了卫青。卫青只不过想通过漠北之战的头功来报答救命恩人,这并没有什么错,他不可能预料到经验丰富的李广会迷路。倘若李广按时到达指定作战位置,合力抓住匈奴王,李广封侯并不难。

站错队的原因

当年昌邑一战,李广陷阵夺旗吸粉无数,其中就包括梁王刘武。在梁都解围后,刘武就设宴接见了李广,想目睹一下将军的风采,而且还私下授予李广将军印信,这很明显是做给见死不救的周亚夫看的。

作为一个吃着中央俸禄的武将,接受了地方诸侯的将军印信,这个性质就比较恶劣了。但李广之所以接受了印信,主要是因为梁王是窦太后最宠爱儿子,而且汉景帝曾亲口承诺过会把皇位传给这个弟弟。李广此举动要么是想提前巴结下一任皇帝,要么是骑虎难下不敢不受。可事实上,汉景帝的承诺无非是为了削藩赢得支持,顺带着逗老太后开心,儿子那么多,又怎么可能传位给弟弟?

(梁王刘武)

所以大军凯旋后,李广并没有在中央任职,而是被汉景帝下放到上谷郡镇边。所以在西汉尚未改变对匈奴的策略时,李广能够在边关树立起名气,却很难获得进一步提拔。李广在景帝朝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各边郡间平级调动,边防之将是很难得到交好的提拔的,封侯就更不可能了。

综上,如国将汉景帝与汉武帝两个时期结合来看,李广难封的原因就比较清晰了。汉景帝时期虽然成名,但因站错了队,受到打压,一直混迹于边关要塞,虽然成就了飞将军的美名,却落不到实际的好处。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战略决策的改变,李广在边关数十年的守备经验完全失效,并不适合远征漠北的战争,所以在暮年犯下逾期不至的大错,終以自杀谢罪的方式,彻底失去封侯的机会。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为什么李广一辈子都无法封侯

为什么李广一辈子都无法封侯呢?因为,李广站错队,曾被俘虏,运气差,苦战无功,被排挤迷路受责,最后自杀身亡,因此,李广一辈子都无法封侯。

一.年轻李广曾经虽然有立下战功,但是政治上犯错,站错队,无缘封赏。

西汉七国之乱时,李广担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与吴楚叛军作战,并在昌邑城下,李广勇夺叛军军旗,立下了大功。但是,李广政治上犯错,头脑简单,站错了队,私自接受了梁王刘武授给他将军印,卷入当时皇权的争斗。因此,李广不但没有得到封赏,并被调去镇守边关。

二.李广曾作战失利,并被匈奴俘虏过,后面趁机逃回,因此,李广被贬为庶民。

李广曾领兵从雁门出击匈奴,但是,此役匈奴兵势强盛,李广兵败,并被匈奴人所俘虏。匈奴骑兵把李广放在两匹马的网兜中,李广趁机跳上旁边匈奴骑兵的马,并成功跑了回去。李广回到汉朝后,朝廷把李广交给相关衙门处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