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为官为民(古代官员父母去世,回家守孝三年后还可以做官吗为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古代官员父母去世,回家守孝三年后还可以做官吗为什么

谢谢邀请!

古代以孝道治天下,丁忧是天大的事。皇上也不能轻易阻止。官员守孝三年后,绝大多数还会补官缺,继续做官。

于成龙怎么到四十多岁才去做官

对考试,于成龙有坚持不懈的决心,这哥为了进仕,从明朝开始考试,考到明朝亡了,考到清朝建立了,又去读了国子监,可惜,时乖命蹇,一直没有进士及第!

于成龙怎么到四十岁才去做官?主要是他以前没有做官的资本!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于成龙怀着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壮志参加了乡试,可省城太原考场的考官以权谋私,公然行贿受贿,徇私舞弊;有志青年于成龙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就在考卷上直抒胸臆、针砭时弊、鞭挞丑恶。结果呢?正榜无名,勉强考取了个副榜贡生。

这副榜贡生就是个备取生,算不得中举;不过呢,有参加会试的机会,会试之后呢?于成龙却以父亲年迈为借口,很悲壮地辞去了做官的机会,他又回到了家乡———来堡村。潇洒是潇洒,可惜并没出人头地!

满清铁蹄踏入中原后,于成龙“贼心不死”继续致力于考试应举。从顺治四年(1647年)至顺治八年,于成龙到太原崇善寺开办的学校“复读‘’了四年,于成龙是好学生,学习刻苦认真,本望一举成名天下知!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在顺治八年(1651年)的乡试中,于成龙还是没成龙,又名落孙山了,而这一年他已经三十五岁了。

顺治十一年(1654年),其兄长于化龙病故,三子于廷元出生,生活负担徒然增加;雪上加霜的是,其父于时煌已年老多病,还需要人侍候汤药;继母李氏虽然身体不错,可年纪大了,算不上一个劳力;而长子、次子又要上学,全家开支大收入少,家庭经济因此而拮据;于成龙为了养家糊口和供子上学,整日忙于家务和柴米油盐,再无时间与精力去参加科举考试了。

顺治十五年(1658年),老父于时煌病故, 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进入大清国国子监学习,结业后准备出仕。

顺治十八年(1661年),已四十四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好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他接受朝廷的委派,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去做县令。这个地方由于是偏僻、遥远的荒凉之地,没有人愿意去当县令!

也许是实在找不到人选了,也许是怜悯这哥多年寒窗伴春秋,已是一大把年龄了!朝廷就派他去罗城当县令了;这一去就时来运转,于成龙低分并不低能,他当官是一把好手。

他从广西罗城县令,干到四川合州知州,一路开挂!得到了三次“卓异”的举荐,康熙帝也不吝啬地多次表扬了他,说他为“清官第一”。康熙23年,他于两江总督任上去世时,已经68岁了;康熙追他谥号为“清端”,还赠他太子少保衔,雍正忌刻,但也让这哥进入了贤良祠,算得上生荣死哀了;这样,于成龙的级别最终升到了从一品官员。

42岁在中部小县城任正科级职务,还有进步空间吗

一、这是一个炫耀式的提问

42岁的县正科级官员,踌躇满志,眺望远方,发出了“我还有上升空间吗?”这样居高临下的提问。

其实,提问者并非寻求答案,而是炫耀和宣告。开心之事,与人分享,这无可厚非,属于人之常情。

中部小县,42岁,正科级,可以说仕途通畅极了。部委办局、公检法司、乡镇街道等全部正科职位加起来,也不到200人。

假设该县总人口40万人,那正科级就是0.05%的塔尖人才了。假设该县公务员和事业编制总数为2万人,那就是百里挑一的精英人才了。

可见内心其喜洋洋者矣,绝对光宗耀祖啊!

二、关于“进步空间”的若干种情况分析

1、立足本县,步步高升,争取拿下最后两个正处职位。

别看县域小,五脏六腑齐全。机关各部门、各乡镇街道、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体一应俱全,完全是一个国家的架构。

如果立足本县发展,最高目标就是正处级。

虽说正科到正处只有两个台阶,但是在县里,处级编制太少,台阶太多,造成竞争激烈。一般晋升途径如下:

正科级→县长助理→副县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

正处级职位只有两个,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书记、县长一般由非本地官员担任,本地官员只能出任人大主任和政协主席两个正职职位。

如果你有浓郁的家乡情节,就不要升迁到外地了,本县弄个副处级就该心满意足。毕竟本地官场耕耘多年,同僚部下众多,亲朋好友受惠,此乃上上策,夫复何求?

2、不贪清闲,不恋肥缺,争取在重要职位上奋勇争先。

全县200个正科职位,有要职、有肥缺、有闲差,轻重不均,苦乐不均。

你若要忙中偷闲,就去人大办、政协办、档案局、林业局等部门任职,可以整天陶醉于书画,埋头于旧籍,寄情于山水。

你想要进步空间,就去县委办、县府办、财政局、发改委等部门任职,可以经常陪同领导视察,频频亮相电视报刊,以便混个脸熟,也可引起上级组织部门的关注。

也可以去重点强镇主政一方,容易做出成绩,引起高层领导重视。此招谓之触底反弹,曲线提拔。

重要职位往往位高权重,同时也承受压力。越有压力,越能增加才干,越能得到提拔的机会。

常见要职晋升,少见闲差提拔。同为正科级,但上升空间不一样。重要职位,就是坚固的起跳平台,平台越硬,跳的越高。

3、如果朝中有人,可以量身打造,走捷径优先提拔。

一个小县,大约200个正科、30个副处、2个正处,上升空间越来越难。

怎么办?如果上面有关系,可以走捷径,曲径提拔。

比如你是42岁,正科级干部,大学本科,农业专业,农艺师职称,那就如此操作:

争取上级给你县一个援疆、援藏或援青名额,出任对口支援县的分管农业副县长。条件是:要求42岁以下,正科级,大学本科,农业专业,农艺师职称,为你量身打造。一般情况下,这个副县长非你莫属了。

在外辛苦工作1-2年后,以副处的身份回归,晋升的空间完全打开,仕途一片光明。

4、止步科级,少有处级,这是大多数县域官员的宿命

本县官员如果一步步的晋升,顺利的话,担任副处级职务,年龄都已经接近50岁。

提问者42岁已经是正科,在县级机关属于晋升较快的,已经属于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但是,我们从每天“学习强国”的人事栏目中可以发现,42岁的官员至少都是副厅级了,50岁的都是正厅级,甚至是副省级了。

由此可见,县一级公务员在最基层工作,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实际工作经验最丰富,但是职务晋升最慢。退休之际,职业生涯大多数止步于副主任科员和主任科员。

虽然县级机关公务员们十分努力了,但是受县域的局限,大多数公务员难逃晋升之路的瓶颈,坦诚说,上升空间不大,只能安心县里工作和生活吧!

同样,42岁的正科级官员,虽然在本县属于官场佼佼者,但是比起同年龄的那些厅级官员,不禁自惭形秽,暗自神伤。是啊,如此优秀,也难逃宿命。

从意气风发的提问,到“上升空间最多止步于处级”的回答,不禁为基层官员抱不平,在此特向上呼吁:多给优秀的基层公务员一点进步空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