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末辽东经略熊廷弼?《水浒传》里的小种经略、老种经略有什么区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如何评价明末辽东经略熊廷弼

你好!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简短回顾一下熊廷弼的生平及主要经历。

熊廷弼(1569年――1625年),江夏人(今湖北宜昌),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中进士。后任御史,身高七尺,有才学,知兵略,擅骑射。性格刚正,喜欢骂人,争强好胜。

熊廷弼之所以能在历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主要就是源于他的三次赴辽,以及最终导致的结局。

三次赴辽

熊廷弼三次赴辽的时间,加在一起,前后共持续了14年。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天启二年(1622年)。

第一次赴辽: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辽东,他针对当时的各种弊端,进行了相应的整顿,如整顿风纪,考核大臣,审录囚犯,核算钱粮等等措施,使风气为之一新。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后来,因为在督学时“杖死”生员遭到弹刻,被朝廷撤职。

第二次赴辽: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军队在萨尔浒大败,这个时候朝廷就又想起熊廷弼,让他代替杨镐经略辽东。真正是受命于危难。

熊廷弼上任后,看到的是一片凄惨与衰败。百姓吃光了树皮,杀子充饥,当兵的没有粮食吃,就杀战马填饱肚子。墩台坍塌,军备废驰。种种迹象表明根本毫无战斗力可言。

熊廷弼针对这些情况,力挽狂澜,大加整顿。他筹措粮食,招集流亡百姓;整肃军令,激励士气;斩杀贪官,任用辽人守辽;疏浚沟壕,修缮城墙。一时间,守备大固,军心复振,让濒于崩溃的军队重新恢复了战斗力。同时也稳定了混乱的前线。功绩卓著。

史上评论其此次功绩曰:“一时大臣,才气魄力,足以搘拄之者,唯熊司马一人耳。”

正当熊廷弼整顿出效果的时候,朝廷却又把他撤了,让他回家,还要调查他。让袁应泰接了他的班。熊廷弼又因党争离开了工作岗位。

结果,袁应泰并没有接好“老班长”的班。被努尔哈赤打的一败涂地,辽阳、沈阳全丢了。所以,没办法还是让熊大人上吧!

第三次赴辽:正是这次赴辽,为熊延弼的生命画上了句号。天启元年(1621年),努尔哈赤攻破辽阳,朝廷再度任命熊廷弼为辽东经略。他到任后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1.制定“三方布置策”,但广宁巡抚王化贞不服从,又因其朝廷中有后台,在天启面前替王化贞说话,导致此方略并未落实。

2.指挥西平之战,大败,西平堡丢失。

3.弃守广宁,带散民撤入山海关内,广宁失守。

功过评说

通过以上叙述,大家大致了解了熊延弼的生平与导致他人生悲剧的主要事件经历。相信大家在心里对熊廷弼都有自己的见解与评价。

熊廷弼没有在战场上死于敌人之手,却死在自己为之效命的明朝之手,究其根本,其实是死于党争。

魏忠贤想通过杀熊廷弼来打击东林党。采取的方法当然是诬陷,说熊廷弼用贪污的钱来贿赂东林党人,目的是希望东林党人替他说话,好免除他丢失封疆的罪责。

无奈当时东林党的主要骨干人员,首辅叶向高、大学士孙承宗等人,都相继被排挤出朝廷。阉党魏忠贤只手遮天。最终于天启5年(1625年7月),将熊廷弼杀害,并传首“九边”。

熊廷弼死后,阉党派人去抄家,他的儿子被逼死,八十多岁老母也遭到杖击。最终在熊廷弼的家里也没搜到一文钱。清廉啊!如此清廉刚正的栋梁之才被杀,确实令人痛心。

史书记载,“熊廷弼为官清廉,不取一文钱,不通一馈问。”

熊廷弼的第一次赴辽,声名有嘉。第二次赴辽,整顿有方。第三次赴辽,有功有过。功劳方面,他提出整体战略布局“三方布置策”,虽未落实,但为后来的袁崇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意义。但在过失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

1.他犯了战略性错误,没能集中兵力,凭城固守,而是分散兵力,以短击长。努尔哈赤则是集中兵力,发挥骑兵野战优势。才导致明军溃败。

2.在广宁巡抚王化贞逃跑时,他没去阻拦,也没带兵去守卫广宁(当时,广宁并未陷落,这个怕死的王化贞就溜了),而是和王化贞一起一路跑到山海关。

3.没能及时收拢溃兵,坚守宁前。这些都是导致此役惨败及其日后被阉党找到口实杀害的原因。

计六奇在《明季北略》中评论说:“广宁事,廷弼以控扼山海而罪其西奔,然王化贞一败实为罪首,但不能收散卒固夺宁前耳。惟杀化贞而戍廷弼称平允,至于传首九边,过矣!”

《明史·熊廷弼传》记载,“惜乎,廷弼以盖世之才,褊信取忌,功名显于辽,亦隳于辽,假使廷弼效死边城,义不返顾,岂不毅然节烈丈夫哉!”我想《明史》的这段话就是对熊廷弼一生功过成败的最恰当评价吧!

希望我的回答你还满意!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水浒传》里的小种经略、老种经略有什么区别

经略府,是北宋时期对掌管各地的部队官员的统称。不光管兵,而且还管民,是北宋时期对军队实行“经略安抚置使”的简称。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但是是只管军队,没有权利动用军队。

《水浒传》里出现的鲁达原在老种略相公府当差,后来又到了小种略相公府做了提辖。这位老种略相公,正是宋朝“种家军”之一的种鄂。当时镇守延州,与西夏交战,取得“米脂大捷”,深得当地民众赞扬,说有“老种略相公在,我等无忧”。

《水浒传》里不光鲁达种鄂手下过,王进,历史有其人,在种鄂手下与西夏交战时战死,这也就是史进后来没有找到师傅的缘故。还有就是青面兽杨志,也曾在种鄂手下当兵。

公元1083年,种鄂病死,时年五十六岁。

小种略相公,指的是种鄂的儿子种师道。种鄂去世后,他的儿子和侄儿种师道,种师中,种朴也一直在军中,领并抗击西夏和辽。

后来金兵卷土而来,包围了开封,宋徽宗又召回种师道。这一年,宋徽宗让位给了儿子宋钦宗。种师道在回开封的路上,受了风寒,到了开封不久就病死了。次年的1126年,享年七十六岁,也是这一年,北宋被攻破首都开封,发生了著名“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据记载,开封被金军攻破后,金军首领一心要见种师道,当听说种师道已经去世时,不禁感叹,曾在前线见过这位老将军的风采。见到种师到的侄儿,让其将种师道的灵柩送回延州。

世人知道杨家将满门忠烈,却不知种家军更是北宋中流砥柱。老种略相公与小种略相公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是父子关系。

明朝总督经略督师,怎么划分战时权力大小

明朝中后期是重文轻武的时期,明朝设立的总督,是一个能节制数个边镇的一个官职。此职务一般都是挂督察院御史或兵部侍郎官銜的文官出任,级别很高,武官也有,但和文官总督相比的话要相差甚多。总督是在无战事时和有战时得负责起自已管辖范围内的军事和政治。

督师职位要比总督高得多,也是文官出任此职,一般挂兵部尚书衔,可管辖数省的军事防务,包括剿匪类的事务,譬如(洪承畴)就是,督师是专督军事的一个职务。

经略是战时危急时设的一个专管军事的职务,如孙承宗兵部尚书加大学士衔督师辽东。也就是战时专职管辖带兵并指挥各项军事的一种职务。

以上三种职位基本都差不多,也就是战时有督师专职节制各处总兵并指挥协调战事时的各项事务,三种职务都是有文官挂兵部衔出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