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广悦《北京公交站名的来历(125)新文化街、牛街、宽街站
发布时间: 2023-07-11

第七章 以街巷胡同命名

8.新文化街西口站

乘坐10路、38路、47路、88路、夜36路等公交车,可到达位于西城区的新文化街西口站点。

站名来历:新文化街始建于明朝宣宗年间,原名石驸马大街——由于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女顺德公主下嫁给昌黎人石璟,其府邸在此街而得名。

据石璟墓志记载:“公生而丰范端凝,读书崇礼,忠孝纯至,出自性成。”他生前曾经被委以重任。

“驸马”一词是“驸马都尉”的简称,在汉代原本是执掌副车马的官名,属于天子车前陪乘的近臣;魏晋朝之后,凡是皇帝的女婿必任驸马都尉一职,所以“驸马”一职便演变成皇帝女婿的专称了。

到了清朝,皇后所生女儿的丈夫称“额驸”,皇帝与嫔妃所生女儿的丈夫则称“硕额驸”。

民国时期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前身是清代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设在这里,鲁迅先生在此任教时积极提倡新文化运动。

1965年(一说1969年)北京整顿街巷地名时,为纪念新文化运动而将石驸马大街改称新文化街,将石驸马后宅更名为文华胡同。

附近的主要人文景观: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全文

位于西城区新文化街45号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现为北京市鲁迅中学),前身是斗公府,就是清朝辅国公斗宝的府邸。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在这里建成国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1913年改称北京女子师范学校,1924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鲁迅受许寿裳的邀请,于1923年~1926年在此担任国文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和文艺理论课程。

1926年3月18日,这所学校的女大学生们举着小旗呐喊着拥出校门,喊着口号向段祺瑞执政府奔去。《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就是鲁迅先生为他的在“三一八”那天在执政府前殉难的学生所写的,悼念进步学生并声援追求自由与民主的革命运动。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主体结构基本保持原貌,是典型的砖砌建筑,由四座楼组成,融合了中式四合院和欧式新楼的风格。

校园内矗立着一块石碑,正面刻着“三一八遇难烈士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背面刻着文天祥《正气歌》中的“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碑身两侧分别刻有“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三月十八日立”和“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

●克勤郡王府(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朝顺治年间,石驸马大街(今新文化街)来了一位王爷,在西口路北兴建了克勤郡王府。这位王爷可不一般,是岳托的后人。

岳托(1599年~1639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孙、礼烈亲王代善的长子、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他很早就跟随祖父努尔哈赤征战各方,功劳卓著,以骁勇善战和擅长谋略名冠后金,在率军伐明中获得多次重大战役胜利。

努尔哈赤去世后,岳托以大局为重,力劝父亲代善拥立皇太极,使对方的威信得以树立。因此,皇太极即位后,他成为八旗军事集团的核心人物。

岳托逝世后,被追封为克勤郡王,爵位世袭罔替(民间则俗称为“铁帽子王”,意思是他们的王冠永远不会被换掉)。

清朝有六大亲王,分别为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时期)、睿亲王多尔衮(皇太极时期)、安亲王岳乐(顺治时期)、康亲王杰书(康熙时期)、怡亲王胤祥(雍正时期) 、恭亲王奕訢(咸丰、同治、光绪时期)。

清朝还有十二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四位属于恩封。

八大“铁帽子王”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

另外属于恩封的四位,是清朝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铁帽子可以世袭罔替,但戴铁帽子的人可以随时更换,其实一点都不“铁”。

毫无疑问,清代在克勤郡王府里住着的,就是岳托的后代。

克勤郡王岳托的后人罗科铎改号平郡王,故此府又称平郡王府。乾隆年间的平郡王,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表兄福彭(曹雪芹的姑母是由康熙指配给老平郡王纳尔苏的)。

据传曹雪芹经常来此府走动,所以也有人称《红楼梦》中荣宁二府的一部分原型可能就是克勤郡王府。

清室覆亡后,最后一代克勤郡王曼森将此府出售给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为住宅,后来熊希龄又将其交由北京救济会。

由于不会过日子,晏森变卖家产也难以为生。堂堂的“铁帽子王”无奈去卖苦力,租了辆车,入行当了拉洋车的车夫。

王爷拉车这一破天荒的新闻,被当时北平好多家报纸进行了追踪报道,标题就是“铁帽子王拉洋车”,着实吸引了很多眼球。

如今的克勤郡王府已经修葺一新,恢复了昔日风貌。府路南影壁尚存,府前部只存东翼楼。后部的内门、后寝与东西配房、后罩房均保存完整。西部跨院也存大部分原有建筑。

●李大钊故居(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网友指出,名人故居是历史名人灵魂的栖居地,北京自元、明、清以来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名人故居最集中。

位于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的李大钊故居是一组三合院,正门处树立了一尊李大钊的黄铜雕像。1920年春至1924年1 月,李大钊一家人在此租住了将近4年。

李大钊,字守常,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奉系军阀秘密绞杀在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后院,牺牲时年仅38岁。

文华胡同东起佟麟阁路,西至闹市口大街,明朝称石驸马街后半边胡同,清朝宣统年间称石驸马后宅胡同。所谓石驸马,即前面所说的明宣宗朱瞻基女儿顺德公主的丈夫石璟。

1965年整顿地名时,为了纪念李大钊而将此胡同改为文华胡同。

李大钊故居有北房三间,东、西耳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其中,北房东屋为李大钊夫妇的卧室,东耳房为李大钊的长女李星华的卧室,东厢房北间为李大钊长子李葆华的卧室,西厢房为李大钊的书房兼客厅。

这种普普通通、造价低廉的小院子,与时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的社会地位形成了极大反差。

堂堂的北大教授怎么会住在这里呢?李大钊用一句话诠释了其中原因:“光明磊落之人格,自有真实简朴之生活。”

李大钊是位言行一致的人,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党的革命事业。

院子南面是花畦和盆花,李大钊曾在此栽培花木。故居还通过专题展览的形式,选取了李大钊的工作、生活片断,再现伟人当年风采,展现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精神风范。

这是李大钊与家人在故乡之外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他主张建立一个“温柔和乐之家庭”,这里是一家人最快乐、最开心的地方。李大钊的长女李星华后来回忆说,这里是李大钊“深深留恋的故居”。

第七章 以街巷胡同命名

9.牛街站

乘坐10路、48路、50路、88路、夜23路等公交车,可到达位于西城区的牛街公交站。

站名来历:牛街从前叫“榴阶”,由这里满是石榴树而得名。后来,此处回族居民越来越多,他们喜欢吃牛羊肉,逐渐地把“榴”叫成了“牛”,于是乎“榴阶”演变成了牛街。

这是一条历史相当悠久的民族文化街,是北京最大的回民聚落。大约在宋元时代,许多来自中亚的穆斯林逐渐在此聚居,经历近千年的发展而形成了牛街。

在牛街,许多建筑都带有伊斯兰风格的穹顶,颜色也以穆斯林喜爱的白色和绿色为主。以牛街为中轴,包含两旁约60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弄胡同,聚居着1万多回族居民,建筑和饮食等都具有鲜明的伊斯兰风格。

附近的主要人文景观:

●报国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牛街北口斜对过的报国寺创建于辽代,如果从辽天祚帝乾统三年(1103年)算起,距今已经有900多年历史了。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原后,为了彰显开国元勋的功绩,依旧寺建新庙,称为报国寺。

报国寺虽然始建于辽代,但规模很小,“有寺无额”,世称小报国寺。明初塌毁。

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因“国舅爷”周太后的弟弟周吉祥看破红尘,矢志出家当和尚,由皇家拨内帑钱粮在小报国寺的旧基上扩建为“慈仁寺”。周吉祥来此当了住持。

扩建后的慈仁寺规模宏大,有七层殿房,错落有致,后院建有毗卢阁,阁高三十六级,周围长廊,可登临远眺,“望卢沟桥行骑,历历可数”,京师之景尽收眼底。

毗卢阁中还收藏有窑变观音一尊,为镇寺之宝。毗卢阁窑变观音和寺内金代所栽的两株双龙奇松,被称为寺内“三绝”。在明末出版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收入了名士、诗人吟唱报国寺“三绝”的诗词40多首。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京师大地震,报国寺大部分建筑坍塌;清朝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得以重修,改名为“大报国慈仁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