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担任阳谷县“都头”,一年俸禄有多少折算成人民币多少钱?武松当上都头之后,为何不想办法给武大郎换个工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武松担任阳谷县“都头”,一年俸禄有多少折算成人民币多少钱

行者武松所担任的县城“都头”,一年的俸禄换成人民币有多少?

长辈们都说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这句话其实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生活中。说起《水浒传》中的武松,相信大家伙都不陌生,可以说他是整个水浒中真正能够做到“路见不平一声”的英雄。

武松是真实存在的

很多人以为武松是《水浒传》里杜撰的人物,其实不然,在宋元交替的时候,《宋江三十六人赞》这本历史著作中,就记载了历史上真实的武松。

书中写道:“汝有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

历史上的武松跟水浒里的一样,都是义薄云天、豪气十足的英雄。当然啦,施耐庵笔下的武松形象更为生动饱满,这才导致了后世之人只知道水浒的武松,并不了解历史上的武松。

武松家境困苦、四处漂泊的人生

施耐庵老先生笔下,武松不仅是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大英雄,他同时也是家庭贫寒、人生困苦的一个悲情人物。

武松是山东清河县人,上面也说了武松出生于穷苦人家,所以他很早就跟着北宋末年武术家周侗学习武术。

受到师傅点拨之后,武松的武功变得高强,自然脾气也暴躁了许多。学成归乡之后,在一次跟他人争吵的时候,不小心把人家打上了。

武松被迫离开家乡,一路逃跑到柴进的府上。没想到武功这么高强的武松也有身子骨弱的时候,他在逃跑的路上感染了疟疾,所以就一直在柴进家里养病。

等到风声过后,武松就打算回家了。就在武松回家的途中,发生了一件闻名世间的大事,相信大家都能猜出来,那就是景阳冈打虎。

当时的武松赶路回家途径景阳冈,因为已经马不停蹄两三天了,所以就停留在景阳冈的一个小店中吃饭。

大家也知道,这些江湖豪侠吃饭的时候都喜欢喝酒吃肉,武松自然也是如此。所以他坐下之后,就让店家上了几碗酒、切了两斤熟牛肉,“三碗不过岗”的典故也是由此而来。

喝多了武松比以往胆子更大了,到了山上遇到大虫居然毫无畏惧,利用他的武艺跟大虫打斗了起来,最后拿起哨棒终结了这只大虫。

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这个事迹被店家传到江湖中,武松从此在江湖中留下了一己之力对抗大虫的威名。

宋代官府们非常看重武松这类人才,自从打虎这事出来之后,阳谷县县令直接邀请他担任本地的都头,可以说是成功进入了宋朝的官僚体系中,吃上了皇粮。

这下,武松的人生可谓是逆袭了,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尊称他为“武都头”。

这武松当上都头的故事就说完了,下面解答一下题主所问的问题,在宋代担任都头的一年俸禄有多少呢?其实这也是很多朋友好奇的事情。

宋朝的薪酬制度

根据《宋史·职官志》的记载,宋代的官员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编制内的,这些官员是拿着朝廷俸禄吃饭,而另一种是没有编制的小官,这些人的俸禄完全靠地方官府发放。

宋朝可以说是古代各王朝中经济最为繁荣的时代,就连著名史学专家陈寅恪都对宋朝有着非常高的评价:“华夏千年文明演变,在宋朝登上了最高顶峰”。

经济发展好自然税收就多,税收多朝廷给官员开工资自然也是比较高的,而宋朝官员们的薪资待遇可以说是各朝代最好的了。

这些在编制内的官员们不仅有常规的俸禄和赏赐的田地,还有各种餐补房补衣补,可以说比我们公务员的福利都要好。

就像水浒中的高俅,他是编制内太尉级别的官员,他每年几乎都能拿到三千贯钱的工资,再加上这么多的补贴,按照一般大米的购买价格换算一下,相当于150万人民币了,这工资真的高。

那没有编制的官员待遇跟编制内的待遇就天差地别了。

没有编制的官员可以说就是临时工,他们的工资一般都是地方官府自己想办法发放,可以叫做补贴。

就比如宋江,他在上梁山之前就是做一个编制外的押司,也就是保安队长,有时候连工资都收不到,只能靠别人给他发的补贴过日子。

让武松非常得意的“都头”呢?其实这个职位比押司都不如,都头只不过是县令任命的,所以武松的工资是县令自个儿出钱补贴。

看上去好像威威风风的,逢人都尊称他为“武都头”,这只不过是因为他景阳冈打虎打出来的名声,跟职位压根没一点儿关系。

那武松的工资到底有多低呢?

因为没有进入编制的官吏是不能够得到朝廷给予的俸禄福利的,他们的工资只能靠地方官府发放,而这就跟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税收数量有很大关系了。

如果是在经济发达的江南一带,都头一年的工资大概能有个八十贯钱,虽然比不上编制内的官员,但起码能够维持正常生活。

但是武松所在的是阳谷县,阳谷县只是宋代的一个小县城,经济不发达税收少,连县官府自己都非常穷,这都头的工资自然就低了。

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像阳谷县那么贫困的县城,一个都头一年的工资大概有40贯钱左右。在北宋时期,一贯钱大概能够买一石大米,那武松的工资大概能买40石左右。

那40石的大米,一石大米相当于125斤米,也就是说武松一年的工资能够买到5000斤大米,按照现在最普通3块钱一斤的米价算一下,一年也就只有15000元。

15000元是什么概念?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每个月也就一千出头,放到现在还没达到最低工资的标准,属于贫困户,还得接受精准扶贫的扶持,武松也太难了吧。

小呆说

原来我们心中的那个打虎英雄的生活也这么困难,按书中描述,武松没有找女朋友,也不爱去什么烟花柳巷之地,所以这点钱还是能够满足他温饱的。

但是,按他动不动就两斤牛肉一壶白酒的生活,这点钱确实不算什么,毕竟古代牛肉的价格可是很高的,只能说他可能还有别的来钱门路吧。

虽然这个官职看上去是吃皇粮,毕竟挂靠这县官府,还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工作吧。不过武松并不满足于此,毕竟他的能力配得上更高的位置。

所以武松后来接着给哥哥报仇的机会退出官场,上了梁上,以自己的武艺和智谋逐渐成为了威名四海、勇猛无比、有情有义的英雄好汉!

武松当上都头之后,为何不想办法给武大郎换个工作

题主的意思是,武松当上了县里的都头以后,怎么就不想着给武大郎弄个好一点的工作,抑或寻个衙门差事干一下?首先说,武松这个“都头”,书中有明确介绍,“步兵都头,管着二十个使枪的头目,二十个土兵”,实际也就相当于带着几十人的捕头。武松给哥哥找份工作,带入自己麾下当巡捕是不行的,因为武大郎身高不够。宋元明清时期对于巡捕的身材和武力是有要求的,再不济也不能是身高只有根号二,非安插进去,一看就是走后门。就跟校篮球队一样,你就算是当篮球队队长,也不能安排既不会打球,也没什么身高的亲戚进去,你当篮球队是你家开的啊?这是其一。

其二,或许有人会问,武松为何不想办法让哥哥干点其他营生,而不是去打炊饼。这就有些好笑了,人家武大郎卖炊饼,一个月至少能入三四千文,刨去房租和材料费,纯利润可能达到两三千文。这个收入已经非常不错了,要知道,在那时,大城市做工的正常男劳力,一月也就得两千文。武大郎卖炊饼,租二层商铺,吃穿不愁,干嘛要换工作?换什么工作?去衙门当月入八百、一千文的看门老头?还是编些花篮卖?


总之,于情于理,武松都没必要安排哥哥干其他工作。不过,倘使武松的官职再高一些,武大郎便很有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