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区这些村子名字的由来,你知多
发布时间: 2023-07-11

罗湖区,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是深圳经济特区内最早的四个行政区之一、深圳市的中心城区之一。明朝中后期,现罗湖区一带已经有湖贝、黄贝岭、向西、罗湖、蔡屋围等广府村落。明末清初,在几个广府村落间,大家建起了墟市,这就是有名的深圳墟。随着民国元年广九铁路的通车,深圳墟逐渐成为当时宝安县最繁华的地方。1953年,宝安县政府从南头迁往深圳。

罗湖区地图

1979年3月,宝安县改为深圳市,罗湖区于同年10月正式组建,辖福田、附城2个公社和深圳镇。

1982年1月,设立罗湖行政区,辖整个深圳经济特区。

1983年6月,深圳市把经济特区划分为罗湖、上步、南头、沙头角4个管理区。

罗湖管理区

199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罗湖管理区、沙头角管理区合并组建新的罗湖区。

展开全文

1997年11月7日,国务院批复,从罗湖区分出沙头角镇和梅沙、盐田两个行政街道,成立盐田区。

截至2022年,罗湖区共辖10个街道。

罗湖

罗湖村是罗湖区以及罗湖街道名字的来源。罗湖村村名由来有几种说法:罗湖村地势低洼,与罗溪(深圳河)相通,湖塘众多,民俗以水为“财”、谓之“罗湖”、寓意广罗多方资财;

上世纪60年代的罗湖村

另一说法是,罗湖自古有“五水归湖”之说,一下大雨,莲塘河、沙湾河、洪湖、银湖和香港上水的水一齐汇流到这里,致水深齐腰,如一大湖,雨停天晴后,湖水又很快泄走,人们戏称是箩筐装湖水,故名罗湖;

又传“罗”字源于古越语,是古壮侗语对山的称呼,带有“罗”字的山名是古代百越族人的遗留,罗湖之意即一山耸立在湖塘众多的水泽之地。

罗湖山旧貌 @深圳新闻网

罗湖村,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由袁姓先祖迁徙至此开基立村。据民国八年《罗湖袁氏家谱》记载,罗湖袁氏系东莞温塘袁氏的一个分支,以温塘袁氏始迁祖袁仍为一世祖。

民国时期日军地图上的罗湖村

袁仍,字悦塘,配邓氏,生三子。宋淳化四年(993)龙川乡竹子园宦游岭南,乐山水之美,遂卜居东莞温塘,为东莞袁氏一世始祖。十一世祖袁愚于明洪武初年,从温塘向东南而来,先暂住于泰坑,后择地罗湖卜居立村,成了罗湖村袁氏的开基之祖。

《渔隐公墓志》

随着家族的壮大,袁氏在罗湖发展出了7个自然村,分别是沙路(第一坊)、围内(第二坊)、杨树仔(第三坊)、大村(第四坊)、大屋(第四坊)、下底(第五坊)、六家头(第五坊)。

水贝

水贝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八年(1410),由张氏先祖开基立村而成。因村落建在水塘背后,故称为“水背”,后简写成“水贝”。深圳地区以“水贝”为名的村落,比较出名的有三:一为深圳水贝,一为公明水贝(即现上村、下村,陈姓),一为大鹏水贝(欧阳氏,系袁庚老家)。

1945年地图上的水贝村

张氏为唐朝著名诗人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的后人。南宋绍兴年间,张九皋后人张岘任惠州海丰县尉,从海丰县迁到东莞县大塘壆下村开基,为东莞张氏始祖。洪武二年(1369),为了躲避钱粮公差,张岘的七世孙张景登携母亲迁徙到大鹏的九墩岭叠福村。

向西村《张氏族谱》记载的张氏分支情况

永乐年间,张景登之孙张绍龄携三子玉轩、靖轩、圭轩由叠福村迁徙至隔塘(一说为现水贝村,一说在向西村附近)开基立业。扎根隔塘后,张氏慢慢开枝散叶。成化年间,玉轩的四个孙子,分别开基水贝(思月)、向西(爱月)、湖贝(怀月、念月),靖轩的后人开基黄贝岭,圭轩后人则迁居排榜、落马洲等地。

向西

向西村由张氏先祖爱月公开基而成,因村子房子朝向西,故名向西村。现在的向西村由向西、向东、塘尾仔、湖南围组成。其中,塘尾仔又称西湖村,为林姓村落,湖南围为廖姓村落。

民国日军地图上的向西一带村落分布

湖贝

湖贝村由张氏先祖怀月公、念月公开基而成。湖贝村又称湖贝大围,因村子建于一个湖的背面,故称湖背村,后简写成“湖贝”。

民国日军地图上的湖贝村

黄贝岭

黄贝岭由张氏先祖靖轩公之孙东梧于成化二年开基立村而来,因立村时房屋建于名为黄泥岗(又称小凤山)的一个小山岭背面,取名黄背岭,后简写为黄贝岭。

民国日军地图上的黄贝岭

蔡屋围

蔡屋围始建于明初。洪武十七年(1384)年,朝廷在东莞县沿海设置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和大鹏守御千户所,并设立屯田,于赤磡附近设置军屯月冈屯。根据《蔡屋围蔡氏族谱》记载,其时,蔡姓入粤九世祖蔡基俊从东莞大井村迁至沙浦村,后迁至赤磡月冈屯附近。

90年代的蔡屋围旧貌

蔡姓在此立足后,后代子孙人丁兴旺。到了明朝中叶,蔡氏在月冈屯附近建了一个围,当地人便称之为“蔡屋围”,而其他姓氏因蔡氏势力壮大,渐渐搬离该处。到了明后期,蔡氏人口越来越多,又在赤磡建了新的一个围,人称“新围”,而老的蔡屋围,便成为“老围”。不过,在清中叶以前,这里还是习惯被称为赤磡、月冈屯。

1945年地图上的蔡屋围一带

除了老围和新围,蔡屋围还有红围(即曹屋围),为曹姓所居。此外,还有十余家陈姓居住于村子里面。

笋岗

现笋岗村始建于元末明初,由何氏先祖何真开基而成。明朝开国后,何真因主动归顺明朝,使岭南不必再受战乱之苦,被朱元璋封为东莞伯。

1945年地图上的笋岗村

何真去世后,其后因蓝玉案受牵连,家族遭受清洗。何真共有八子,在此次劫难中唯有第五子何崇躲在了今香港的大浪湾一带而幸免于难。当时随何崇逃出来的还有何崇的四个儿子以及何真次子何华的二子一孙。数年间,何崇他们一直东躲西藏,直到建文帝登基大赦天下,才得以重见天日,回笋冈定居,繁衍生息。

笋岗老围俯视图 @李宝芝

关于笋岗地名由来,目前广为流传的是,因笋岗建村时,村后山冈有大片竹林,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遍布山冈,故取名笋冈(岗)。

《庐江郡何氏家记》上关于元末笋冈欧氏父子的相关记载

根据《庐江郡何氏家记》*记载,在何氏定居前,便有欧广父子以笋岗为割据中心。由此可见,笋岗之名在何氏定居前便已出现。欧氏父子因暴虐成性,民心尽失。时占据西乡、黄田的郑润卿用计除去欧氏父子,并迎接何真接管笋岗及欧氏所建之营寨。何氏就此进入笋岗。

*《庐江郡何氏家记》系何真之子何崇于八十余岁时,凭借记忆,重录其父所写的家记(其时已亡失)梗概(余年八十余,齿豁头童,双目昏花,勉录家记梗概)。书中记载了何真征战的历史,是深圳、东莞、惠州等地不可多得的元末明初时的地方史料。

田贝

田贝村始建于宋末元初,开村始祖林衡山带着长子林观保、次子林观奴迁入此地,搭棚建屋,开田垦地,繁衍生息,逐渐发展形成村落。*

1985年地图上的上田贝和下田贝

田贝之“贝”原为“背”,田贝林氏的族谱上记载“朝于田暮于背,卖瓦度日的林氏黎民”,因此得名“田背”。后林氏繁衍壮大,分上、下田贝两村,东为上田贝,西为下田贝,以布吉路(现为文锦中路)为界。

田贝村石刻

1984年12月3日,田贝村人举行了新村奠基典礼大会,上、下田贝再次合二为一。

《西湖林氏族谱》记载的田贝开基祖

*《深圳村落概览·罗湖卷》中写田贝开村于明末,开村始祖林衡山带着长子林进、次子林满贤、三子林荫迁入此地。然根据民国八年《西湖林氏族谱》所载,林荫为林氏宋二世祖,系林衡山之父而非其子,而林衡山育有二子而非三子。

罗芳

罗芳村始建于元朝。“罗”字源于古越语,是古壮侗语对山的称呼,带有“罗”字的山名是古代百越族人的遗留。罗芳的“罗”应为此源,后来村名多次出现同音异字情况。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新安县志)称为罗坊村,20世纪20年代的《广州日报》称之为螺坊。新中国成立之后,正式的文字材料多用罗芳村之名,并沿用至今。

民国日军地图上的罗坊

罗芳村为广客混居的村子。元朝时,侯姓从番禺县迁居此处,在此开基立村。到了康熙五十八年(1719),有客家陈姓从惠州府归善县迁至此地,与广府的侯氏共同居于罗芳。

罗芳村牌坊 @深圳微时光

现有部分资料记载,罗芳之名源于本村一开始有罗、方二姓在此居住,此说法实为穿凿附会。

田心

田心村始建于明朝末期,为梁氏开基立村而成。因立村时,村周围都是田地,该村位于田地的中心,故取名田心村。1997年原地重建,因此地过去称庆云里,故将新建居民小区命名为田心庆云花园。

1985年地图上的田心村

田心梁氏为福永梁氏分支。宋咸淳年间,梁氏先祖梁仕佑从东莞迁居福永沙尾墩头,立村梁屋。明末,梁关保与母亲关氏从福永梁屋来此安居,其原配张氏生三子后定居下来,繁衍生息而形成村落。

布心

布心村,始建于明朝末年,原称“莆心”,由赖姓先祖从龙岗池坳迁此而形成。关于“布心”地名的来历,现在最广泛的说法是,因当地生长着一种莆草而得名“莆心”,后取方言谐音,而称“布心”。

民国日军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