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哀伤?如何理解毛主席的“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人为什么会哀伤

首先,哀伤是我们作为人类的一种体现。因为我们是群体动物,处在这个环境中,我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哀伤,比如生老病死,爱恨情仇……这正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次,哀伤是我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的为情所困,有的疾病缠身,有的职场失意……有一个人,他暗恋了一位女生很久,终于等到他鼓起勇气向她表白时,才发现她的身边有了另一个身影,他失了神,心痛到无以复加。

最后,哀伤也是我们化悲痛为力量的助力剂。正是由于哀伤的存在,才让我们有了前进的动力,只有将哀伤抛在身后,我们才能迎来无限的喜悦。

愿我们都能不再哀伤,最终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份小确幸。

如何理解毛主席的“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这句诗取自毛主席的《七绝▪贾谊》,此诗的全文为: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读诗讲求“知人论世“,毛主席一生曾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但是,在这么多首诗中,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并不算多,贾谊这个人他写过三次,实属罕见,要想知道这句诗的深意,还需要从贾谊说起。

贾谊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人物,他是西汉初年的政论家和文学家,17岁时因才华出众被河南郡守吴公招揽成为门客,在他的辅佐下,河南郡繁荣稳定,民众安居乐业,“出可济世安天下,入则妙笔著文章“用来形容他一点也不错。

汉文帝登基之初,听闻贾谊的才干出众,就把他召到身边,命其出任博士,此时的贾谊只有21岁,堪称年少有为。

汉文帝每每与其商讨政事,贾谊总能提出精辟的见解,因此他备受汉文帝的倚重和信赖,仅一年的时间就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加官进爵,贾谊感激涕零,他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辅佐汉文帝上,可是,贾谊的高升却招惹来朝内外一些大臣的嫉妒,他们在汉文帝面前明里暗里的诽谤贾谊,一会儿说他“擅权专横“,一会儿又说他“年少轻狂“,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坏话听得多了,汉文帝也逐渐疏远了贾谊。

汉文帝四年,24岁的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等于变相的驱逐出京,他在长沙一待就是三年多,虽然远离京城,他依然常常向汉文帝建言献策,算是尽臣子本分。

三年后,也许是汉文帝后悔了,他再次将贾谊调回京师,不过并没有立刻委以重任,而是任命其为梁怀王太傅,就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小儿子梁怀王刘揖的老师。这份差事贾谊很是满意,“帝师“可是多少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当上梁怀王太傅,离这个目标也不算远了。

可是没想到,汉文帝十一年,梁怀王坠马而死,这个意外来得太突然,贾谊竭心尽力辅佐的梁怀王一死,他觉得自己身为太傅对此负很大的责任,于是整日忧郁自责,一年之后,就因过度悲伤而亡,年仅33岁。

对于贾谊这个历史人物,毛主席是欣赏且惋惜的。

毛主席25岁时曾为好友罗章龙写过一首送别诗,其中就有“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一句,他将屈原与贾谊相提并论,认为此二人都是才华横溢之人。

1958年,毛主席在给友人的信中也曾对贾谊的《治安策》大加赞扬,称其为“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当时事理“。可见,毛主席对贾谊才华的认可。

《七绝▪贾谊》这首诗写于1964年,毛主席在诗中写的“贾生才调世无伦“就是高度认可贾谊的才干,后面一句“哭泣情怀吊屈文“讲的是贾谊最著名的一篇文章《吊屈原赋》,当年贾谊被贬长沙,路过湘江时,追怀屈原,联想起自己坎坷的仕途,有感而发创作的作品。

而“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显然就是毛主席对贾谊人生经历的评价,虽然他一心扶持的皇子梁王坠马而亡,但这件事纯属意外,罪不在贾谊,为什么要如此看不开,以至于忧郁而亡呢。

在毛主席看来,大丈夫必然能屈能伸,即便是遭遇坎坷曲折,也要调整状态,怀抱乐观积极的心态,继续前行。贾谊在长沙熬过了被贬谪的艰难岁月,好不容易重返庙堂,还未重新开创功绩,便因自责恨恨而终,实在是让人惋惜。

毛主席天性豁达开朗,他不愿天下英才重蹈贾谊的覆辙,才会写下这样的诗句,来规劝世人对人生要怀抱乐观的心态。

对于一个当过革命军,组织过起义,参加过长征,上过战场的伟人而言,贾谊所遭遇的人生困境实在是不算什么,但是,毛主席欣赏贾谊的才华,不愿苛求这位古人,所以只是遗憾的慨叹“何用哀伤付一生“。

贾谊之死作为历史上的一桩公案,饱受后世之人的争议,毛主席的评价已然算温和,态度最为激烈的竟然是一向豁达乐天的苏轼。

苏轼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贾谊论》,在这篇文章中,西汉大才子贾谊被苏轼“喷“的狗血淋头,简直是一无是处。苏轼认为,贾谊之死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悲剧的根源不在于汉文帝听信谗言,而在于贾谊自身。

苏轼指出贾谊身上体现出三个问题:

第一,不能“自用其才“,不知道怎样去创造最好的外部环境,来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向汉文帝提出的改革政策是很好,但是贾谊光顾着筹划政策,没有拉拢朝中大臣,不能争取同侪的支持,推行改革时受到阻力自然难免。

“不善处穷“,不知道如何面对困境,在被贬离京时,贾谊整日郁结烦闷,心绪不宁,把投江而死的屈原视作灵魂知己,完全没有振奋的精神,一点点打击就要情绪奔溃,怎么堪当大任。

“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这句话说的就有点重了,苏轼觉得贾谊虽然有宏伟的志向,气量却很狭小,容易钻牛角尖,才华横溢但是见识短浅,缺乏高瞻远瞩。

话虽然难听,但是,苏轼对于贾谊的评价也有几分道理。在苏轼之前,所有人几乎都把贾谊之死看作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剧,是“时也命也运也“的天意,是理想主义与现实碰撞的牺牲品。

而只有苏轼,大胆的指出了贾谊悲剧的根源在于他的人格缺陷,从而告诫后世之人不要重蹈覆辙,要克制自己的感情,不能一味沉溺于悲痛中。

苏轼虽然是在评价古人,但是,他的一生也确实是如此践行的。写《贾谊论》时,苏轼不过是个21岁的毛头小伙,有点夸夸其谈、大言不惭的嫌疑。

然而,在此之后,他宦海浮沉40余年,经历过乌台诗案、新旧党争,卷入王安石变法的争议中,经历数次被贬,诬陷、排挤、诽谤、入狱,仕途坎坷程度绝不亚于贾谊,但是,乐观的苏轼依旧能写出“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句,从不将往事挂怀于心,被贬在哪里就游在哪里,这样的心态才造就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苏轼。

所以,毛主席这句诗想要告诉我们的,可能就是“做人嘛,心态最重要“。

有没有感觉杨紫走的路越来越像杨幂

对于杨幂,从宫红到如今,绝对有她的优势的,杨紫虽然艺龄也长,但是年龄小,除了被无脑黑几乎没绯闻。俩人从走路姿势也好,演艺之路也好。没有可对比的,尊重前辈是杨紫一贯的处事准则。走自己的路,一直演好戏,成为老艺术家,是她的初心。

你有没有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而拉黑了某个自己喜欢的人现在你后悔了吗

用最认真的态度回答

以最真实的经过分享

带最尴尬的表情回忆

???????

是我,亲手拉黑了喜欢的网友

是朋友,不是网恋

曾后悔一时的冲动

曾遗憾没给他解释

曾想念他悉心的指导

也曾悄悄关闭验证的消息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