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东战争:20世纪背景最为复杂的一场战争,影响极其深
发布时间: 2023-07-11

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任何战争都离不开政治的操控,都拥有自己的政治背景。很多战争背后政治博弈异常的错综复杂,政治的操纵让战争的表现变得非常离奇古怪。在二十世纪发生的无数次战争中,1956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绝对是政治背景最为复杂、政治博弈最为纷乱的一场战事。尽管这场战争只持续了一周多的时间,但整个战争的局势却如同白云苍狗一般瞬息万变,看得人眼花缭乱,出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场景。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场奇特的战争。

(一)

1922年,埃及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法鲁克王朝开始统治埃及。不过,英国依然控制着埃及最值钱的资产苏伊士运河,在苏伊士运河区驻扎有英国军队,形成了一个国中之国。

1952年,以阿卜杜勒·纳赛尔上校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法鲁克王朝,埃及进入了共和国时代。

埃及总统纳赛尔

新政权建立之后,就与英国就苏伊士运河的问题展开了谈判。经过一番讨价还价,1954年,双方达成了协议。协议规定:苏伊士运河依然由苏伊士公司管理,这家公司依然由英法两国控制主要的股份。不过,驻扎在苏伊士运河区的英国军队将会撤走。

协议达成后,苏伊士运河管理公司继续按部就班地运转,驻扎在运河的英军开始分阶段撤退,到1956年完全撤走,看上去协议执行得很顺利。

然而,埃及总统纳赛尔却改变了这一切。当时年仅三十多岁的纳赛尔雄心壮志冲云天,一心要成为当代的法老,重现古埃及的辉煌。为了实现他的梦想,首先就要让埃及实现工业化,而要实现工业化,没有能源是不行的。在尼罗河上建造阿斯旺水电站的计划很快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要建造这样一个大型水电站,埃及自己是拿不出这笔钱的,所以埃及只能向美国求援。美国表示愿意支持埃及,打算通过世界银行向埃及提供贷款。

在建造水电站的同时,纳赛尔还梦想着让埃及军队现代化,为此他需要进口大批的先进武器。一开始他还是向美国求援,但是美国却拒绝了他的要求。于是,纳赛尔就转而寻求苏联的帮助。苏联一口答应用优惠的价格提供飞机大炮,目的当然是要把埃及拉入自己的阵营。美国见此情景就不高兴了,于是就停止向埃及提供贷款。这样一来,年轻气盛的纳赛尔就被激怒了。

展开全文

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在庆祝埃及革命胜利四周年的集会上宣布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由于西方国家不肯向埃及提供建设阿斯旺水库的贷款,所以埃及决定把苏伊士运河管理公司国有化,收归埃及所有,用运河的收益来为阿斯旺水库筹措建设经费。

纳赛尔的决定看上去合情合理,但是实际上却十分牵强。苏伊士运河的收入本来就大部分上缴给了埃及政府,把公司收归国有,也并不能让运河的收入明显增长。实际上,纳赛尔这个决定就是一种报复行为:你不给我贷款,我就强占你的公司。至于说这样做等于单方面撕毁了埃及与英法两国签订了条约,违反了国际准则,对此纳赛尔就完全不在乎了。

(二)

消息传到伦敦,当时的英国首相安东尼·艾登气得当场破口大骂,这位一向气质优雅的传统英国绅士,此时都顾不上自己的形象了。

艾登当即采取行动,首先他派人去与纳赛尔谈判,但是纳赛尔油盐不进,根本就不理英国那个碴。艾登又把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安理会,但是安理会里有苏联给埃及撑腰,英国也无法从这里得到任何支持。

罗伯特·安东尼·艾登

艾登当然会去找老大哥美国帮忙,美国倒也愿意帮忙。美国的办法是举行一次国际会议来解决这个问题。为此,9月份的时候,有18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不过,由于纳赛尔铁嘴钢牙不肯吐口,一步也不愿意退让。这次国际会议也就无疾而终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安东尼·艾登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战争”这个词。他觉得已经别无选择了,只有用战争才能解决问题。经过与法国总理居伊·摩勒的一番商量,两国共同做出决定:发动一场战争,把原本属于自己的苏伊士运河夺回来!

然而,历史证明,他们的这个决定是大错特错的。

截止到战争爆发前,埃及都是理亏的,因为你撕毁了协议,强行霸占属于外国的资产,不管怎么说都没理。英法两国则浑身是理,占据上风。

可是,英法两国主动使用战争手段来解决问题,一下子就把自己原本占有的道义优势彻底输光了,反而变成了不讲理的一方。

这就好像有人欠你的钱,你冲进他家里狂砸一气,还把人打伤了,登时就把有理的事儿给整得没理了。

纳赛尔强占苏伊士公司说破天也就是个政治与经济手段,英法本来也应该用政治与经济手段来对付他。比如他们可以发动经济制裁,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也会加入进来,一同对埃及进行经济制裁。但是英法采用战争手段来解决问题,这性质立刻就变了,也让美国从盟友变成了敌人。

无论是国际政治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某件事从表面上来看,你是吃亏的,但是实际上,你却因此而占了便宜。因为大家都觉得你吃亏了,就会同情你,帮助你,你反而获益匪浅;对方表面得利,但是实际上却失去了很多,损失更大。真正聪明的人会看破这一点,缺心眼的人才会执拗地追求表面的利益。

安东尼·艾登是英国数一数二的外交家,一向都是精明过人的,按理说不应该犯这种低级错误。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只能这样认为:艾登的脑袋还沉浸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辉煌岁月里不能自拔,觉得没有什么问题是皇家海军不能解决的,如果不能解决,那就再加上陆军。

这种来自维多利亚时代的思维惯性让艾登铸成大错。错误的严重性只有七十年后的普京下令进攻乌克兰才能与之比拟。

(三)

为了发动战争,英法决定拉上以色列共同参与。以色列与埃及也是死敌,纳赛尔总是以消灭以色列为己任,在此不久前,他刚刚下令封锁蒂朗海峡,禁止以色列船只出入亚喀巴湾。纳赛尔这个行为已经属于军事范畴了,以色列同他开战倒是具备了充足的理由。

以色列入伙后,英法两国就精心设计了一个剧本:首先由以色列对埃及开战,然后英法以“保护运河航运”为借口出兵,乘机占领运河地区。

按照剧本的设计,10月29日,以色列的伞兵突然占领了西奈半岛的米特拉山口,战争由此爆发。

第二天,英法两国就迫不及待地向着埃以两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立即停火,并且后撤,由英法联军占领运河地区,以“保证运河航运”。

以色列按照剧本的要求表示接受通牒。埃及却不答应。纳赛尔经过一个晚上的思考,做出了他毕生中最为英明的决定:拒绝英法的通牒,与他们战斗到底!

10月31日,英法两国见埃及不肯妥协,立即决定开战。当天下午,成群结队的英法轰炸机从马耳他与塞浦路斯的空军基地,扑向了尼罗河三角洲。

埃及的空军当天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200多架飞机被摧毁,防空能力也丧失殆尽。纳赛尔被迫命令在西奈半岛的埃军迅速撤退,因为在英法联军的空袭下,已经无法向他们提供补给了。埃军顶着炸弹杂乱地向西退走,到了11月2日,以色列占据了整个西奈半岛。

英法联军的空袭则接连持续了数日,11月5日,他们按照计划,派出伞兵空降运河北端的塞得港。空降行动十分顺利,埃军的抵抗轻微。6日,英法两国的海军陆战队开始登陆作战,他们顺利地上岸,建立了自己的阵地,随后开始向着纵深发展。

从10月29日到11月6日的短暂时间里,在整个战场上,埃及军队都打得一塌糊涂。英法联军和以色列军队轻易地完成了他们的预定计划,接下来,英法联军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只是个时间问题,如果他们愿意,完全可以直捣开罗,推翻纳赛尔的政府,把埃及重新变成自己的附属殖民地。

然而,此时已经是1956年了,不是1856年。哪怕是1936年,英法两国都可以这么做,但是现在这个时候已经不行了。

因为掌管这个世界的话事人已经变了,英国已经不做大哥好多年,当真正的大哥出手时,英国和法国就统统都无能为力了。

(四)

1956年十月底的世界那可真是热闹。

就在苏伊士河畔剑拔弩张、危机四伏的同时,在东欧的匈牙利,正在发生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首都布达佩斯的民众推翻了拉科西政府,要摆脱苏联对这个国家的控制。苏联则出兵匈牙利,时间就在10月23日。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正在到处奔走,为自己的连任做最后的努力,大选投票的日期已经确定,是11月6日。

艾登在发动战争之前,并没有和美国商量。他的心里觉着就凭美国和英国之间的钢铁友情,美国肯定会支持英国的,至少也会保持沉默,默许英国的行为。

然而,艾登错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美国竟然公开反对英国的行动。

战争一爆发,美国就正式表态,对这场战争感到“遗憾”,并且希望双方都能立即停火。在10月30日,美国就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一项草案,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撤军(此时英法还没有参战),结果这项议案遭到了英法两国的否决。

艾森豪威尔还主动给艾登打电话,劈头就问道:“安东尼,你在做什么?你疯了吗?”

美国为什么要和英国唱反调呢?有人说,美国这是要摧毁英国的殖民帝国,要和英国争夺中东的地盘。不过实际情况却也并非如此。

关键在于美国已经是世界老大了。做了老大就要有个老大的样子,老大必须讲理,不能护短,否则就不会有多少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