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的名诗《三日寻李九庄》讲了什么为什么说末尾两句韵味无穷?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常建的《宿王昌龄隐居》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常建的名诗《三日寻李九庄》讲了什么为什么说末尾两句韵味无穷

去朋友家里拜访,相信是大家都经历过的事情,但是,假如你是第一次去朋友家,而朋友恰好有事,没能去接你,他告诉了你一个地点,以及周边的标志性事物,你能顺利找到朋友家吗?

有人说,借助导航,我没问题的,但是,如果是在古代,没有任何导航设备呢?你还能顺利找到朋友家吗?这个问题,我相信著名诗人常建,便不会有这样的困扰,因为他一定能够顺利找到朋友家。不信?您看这首《三日寻李九庄》的名诗,清新可人、饶有趣味,末尾更是韵味无穷,当真是让人羡慕。

三日寻李九庄

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第一句“雨歇杨林东渡头”,交代了这次行程的出发地点:杨林东渡头。在这小小的渡头边,生长着许多杨柳,出发时,天气已经放晴,杨柳经过了春雨的洗涤,更加苍翠欲滴,生机盎然了。开头这一句,常建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的景色,烘托了一种愉快的气氛,而且因为是刚下过雨,所以河水猛涨,也为下文所描述的情景做足了准备。

第二句“永和三日荡轻舟”,交代了行程和路线,同时表现了愉快的心情和丰富的联想,因为时间正值三月三日,这个特殊的节日,会让人想起历史上著名的兰亭之会,诗人特意点明“永和三日”,立马便让读者想起了那著名的《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一切,充满了美好,正如诗人此行的目的地。

末两句就更加令人向往,“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终于要达到此行的目的地李九庄了。李九庄就在这条溪流的对岸,岸边有一片桃林。要知道,诗人拜访的时间是三月三,正值桃花盛开的时候,诗人行船来到这里,根本不需要有人带路,只要知道朋友的庄园边上,是一片桃花园,那便不会错了。

其实,作者在这里,已经暗用了桃花源的典故,把李九庄比作了现实中的桃花源,只不过典故使用的非常巧妙,显得了无痕迹罢了。张旭曾经有“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的名句,同样是暗用桃花源的典故,但是张旭的诗,以问句收尾,显得更有余味,而常建的诗,平铺直叙,则多了份酣畅,虽然使用手法不同,但是各自都有无穷趣味和韵味。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题目中用了一个“寻”字,可见整首诗,所描写的,并非诗人到达李九庄的情形,而是诗人行舟途中所见和所想,是根据朋友的介绍,而生出的想象,这其实正是末二句的韵味之处,所有的诗意,都集中在了诗人寻访时所想到的美丽遐想,这种浪漫的想象,多了份曲折和隽永,显得更具人情味,耐人咀嚼。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常建的《宿王昌龄隐居》一诗

提到欣赏古诗词,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看。第一,了解诗人与创作背景,第二,读懂题目和关键诗句,第三,总结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我就会从这三点出发,来欣赏常建写的这首《宿王昌龄隐居》。

诗人简介及创作背景

常建是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的重要代表之一,但仕途不顺,一生沉沦失意,长期过着漫游生活,交游无显贵,后隐居鄂渚。他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在诗中,常建往往流露出淡泊的襟怀,尤其“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句,广为流传!

常建与王昌龄同科进士及第,是宦友,也是好友,彼此之间有文字相酬。后来两人的仕途都不尽人意,而归宿却大不相同。常建仕途不顺,只做过盱眙县尉,此后便辞官归隐于西山,而王昌龄虽然也仕途坎坷,却始终没有退隐之意。此诗正是常建辞官归隐,途经王昌龄出仕前所隐居的石门山,诗人夜宿于此,不禁触景生情,遂作此诗。

读懂题目和关键诗句

这首诗在盛唐时期就已经广为流传,是典型的山水隐匿诗。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是山水隐匿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宿王昌龄隐居》标题直接点明了,诗人夜宿在王昌龄曾隐居的地方。看了题目,再想起常建正是辞官归隐时路过此地,又夜宿于王昌龄曾隐居的地方,这时的诗人,必然有所见,有所感,有所想,有所表达,遂作此诗。

宿王昌龄隐居

唐代: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首联“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写明王昌龄以前隐居的地方是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一眼望去只有一片孤云。而常建笔下的这片孤云,也意味深长。南北朝时期,“齐梁隐士”陶弘景是个很有才能的人,齐高帝几次请他出仕,都被他拒绝了。他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里表达了唯有品格高洁之人才能领略“白云”的奇韵妙趣。因此“山中白云”便成了隐居者们高洁品质的象征。但陶弘景是著名的“山中宰相”阔隐士,所以“岭上多白云”,而王昌龄以前却是个穷隐士,所以“隐处唯孤云”,更可见其清高。而且诗人只见孤云,不见王昌龄,更觉其孤。

中间两联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闻所感。孤零零的“茅亭”, 亭前有松,屋外种花,屋院莳药,足见王昌龄独居而情不孤的生活情趣。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诗人也流露出惋惜和期待的味道。

尾联“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写的是常建的归隐之志以及对王昌龄的劝勉。“鸾“ 和“鹤”都是仙禽神鸟,传说仙人们都是乘鸾骑鹤而行的。与鸾鹤合群,与仙灵为伴,常建表达了自己终身归隐的决心。但此时王昌龄已步入仕途,常建却借着赞扬王昌龄归隐之处,说我也要跟随你一起归隐。这是对王昌龄一种善意的讽劝,也是本诗主题所在,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心志,并劝王昌龄归隐。

总结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常建在这首诗里借着王昌龄以前的隐居之所,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及其隐居时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自己此次归隐的决心,同时也好心规劝王昌龄回来归隐吧!常建借景物表达真情实感,使隐居处的这些无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期盼王昌龄的归来。

唐代的 《河岳英灵集》 中,为什么常建竟然超越李白排名第一

首先,要说一下《河岳英灵集》的作者殷璠是唐朝进士出身,他选录了唐开元2年至天宝12载(714-753)期间常建、李白、王维、高适、岑参、孟浩然、王昌龄等24人诗234首。

书中自序说:“若王维、王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此集便以《河岳英灵》为号。“

这本书里,殷璠把常建排到了第一位,关于常建的记录虽然寥寥数语,但是弥足珍贵:

高才而无贵仕,诚哉是言。曩刘桢死于文学,左思死于记室,鲍照死于参军,今常建亦沦于一尉。悲夫!

常建是开元15年的进士,这一年中第的人中,我们只知道其中4个名字,状元叫做李嶷,另有王昌龄、杜頠wěi,常建。

殷璠把常建和沉于下僚的刘桢(建安七子之一)、鲍照(南北朝元嘉三大家之一)相比,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仅仅做到一个小尉。常建的诗歌风格,作者殷璠也有独到的见解: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至如“松殷璠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又“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例数十句,并可称警策。然一篇尽善者,“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远水”,属思既苦,词亦警绝。潘岳虽云能叙悲怨,未见如此章。

通庄即往来的宽广大路,殷璠说常建的诗一开始像从宽阔的大道上出发,但是不好好走路,却像个驴友专门寻找野外的小径,等走出去百里以外才回到大路上来。所以呢,他能言常人不到处,他的诗意味深长,佳句随便可得,并出人意料之外。例如“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又“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等等。

殷璠又说到常建的第二种特点,并举了两个例子。这两句都来自同一首诗《吊王将军墓》 :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