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和郭皇后生有三个儿子,为什么选了最小的赵惇接班?宋孝宗赵昚是怎么在储位之争中胜出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宋孝宗和郭皇后生有三个儿子,为什么选了最小的赵惇接班

  

  宋光宗赵惇本是宋孝宗第三位嫡子,在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他能够越次继位,表面的原因是因为他“英武”。

  史书记载:及庄文太子薨,孝宗以帝英武类已,欲立为太子,而以其非次,迟之。

  所谓天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宋孝宗最满意的是自己的大儿子。大儿子赵愭从小谦让恭顺,颇得百官赞誉。只是24岁时忽然染病,御医胡乱用药病情越来越重,最终不治身亡。

  按照道理,应该是老二魏王赵恺成为皇太子。只是,宋孝宗认为老三赵惇“英武类已”,英武不凡很像自己,于是想立老三做皇太子。

  那么,事情的真相是这样吗?

  真相恰恰相反!从继位之后的表现看,老三赵惇在登基称帝成为宋光宗之后昏庸软弱,在外无施政良方,在内被李皇后管得死死的。在位五年间,几乎毫无作为。

  后来,因为受皇后挑唆,宋孝宗病逝时宋光宗都不去发丧,由此被百官抛弃。后来宰相在太皇太后吴氏(宋高宗皇后)的支持下,直接瞒着宋光宗,拥立了光宗的儿子嘉王登基称帝。

  由此可见,宋光宗就是一个懦弱的货!

  反倒是老二魏王赵恺在丧失皇太子资格之后,没有颓废,没有甘心当一个吃闲饭的王爷。

  在藩期间,赵恺“究心民事,筑圩田之隤圮”,他非常关心百姓农事,为了保障弄农田收成,亲自主持修建堤坝。他调任主持明州工作,把自己名下的田地租税拿来赡养学子。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够“劝课艺植,农不游惰”。

  宋孝宗对这个儿子其实非常喜欢,屡屡嘉奖,对将皇太子之位交给老三,心中其实十分遗憾。

  史书记载:王性宽慈,上皇雅爱之。虽以宗社大计出王于外,然心每念之,赐赉不绝。讣闻,帝滋然曰:“向所以越次建储者,正为此子福气差薄耳!“

  在这一次,宋孝宗说老二是因为福气差没有被立为皇太子。乍一看,仿佛是说老二死的早,才三十五岁就去世了。其实,老二最没福的,不是身体原因,毕竟他是在三弟被立为皇太子之后十年方才染病去世的。

  史料记载:宣琐之夕,德寿故召魏王燕宿禁内。次日归邸,则储册已行。

  原来,就在宋孝宗宣读册命,立老三儿子为皇太子的当天,德寿宫太上皇赵构传旨,宣召老二孙儿魏王留宿。等到第二天老二孙子回家,就发现三弟的册封典礼已经完成。

  有此可见,老二魏王没有被立为皇太子,祖父赵构是最大的障碍!

  那赵构为什么不喜欢这个老二孙子呢?

  真正的原因,恰恰是因为老二魏王很像宋孝宗,不仅行事风格像,关心民政,心忧天下,并且,在为政主张上也一样力主北伐,与主战官员走得很近。

  因此,老二虽然很好,却让当时还活着的太上皇宋高宗赵构十分不喜。

宋孝宗赵昚是怎么在储位之争中胜出的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朝代,它分为北宋和南宋,北宋时期社会相对来说国泰民安,特别是宋词的出现,更加丰富了民众的娱乐生活。然而,随着宋钦宗的驾崩,北宋嘎然而止了,继位的宋高宗是位贪生怕死之辈,在金国的“追击”下,他一路南逃,最终偏居一隅,建立了南宋。宋高宗虽然属于“昏庸”之君主,但他的继承人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赵昚却和他截然相反。

赵昚能上位,其实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

宋高宗有两大特点:一是心狠手辣。早在绍兴十三年(1143),金人就“有归钦宗及诸王、后妃意”,而宋高宗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始终没有做出作出正面的回应,最终使得“诸王、后妃”惨死异国他乡。二是贪生怕死。面对金人多次寇掠,他选择了“不羞遁走”的逃亡,多年的逃亡经历也让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当皇帝的不容。为此,他决定搁下皇帝的重任,让儿子继位,自己变成了太上皇就不会遭到金兵的穷追猛堵。

为此,宋高宗决定选择盛年禅位,一方面可以阻止宋太宗裔孙登上皇位,另一方面可以维护自己死后的声誉。

宋高宗后宫佳丽无数,但却只生了一个儿子——赵旉。赵旉是理所当然的唯一继承人。然而,赵旉是个福大命不大的人,他只有三岁时就因惊吓过度而死。

唯一的继承人夭折后,宋高宗想尽一切办法,结果都没能再生一儿半子来。不得已,赵宋高宗只得从宋太祖的后代子孙中挑选继承人。千挑万选,他终于钦业一名候选人——赵昚。赵昚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他天资聪颖,性情稳重,六岁被选入宫,十六岁被封为普安郡王,二十四岁被立为皇子,可谓一帆风顺。

而宋高宗的母后韦太后却钟爱于另一个候选人——赵璩。恩平郡王赵璩比赵昚小三岁,由于他乖巧懂事,才情出众,也是小小年纪就被选入宫中,深得韦太后的宠爱。

到底立谁为太子,这让宋高宗左右为难,难以取舍。

为了考验这两位继承人,宋高宗想出“文武”两个奇招,

首先,来看“文”的大比拼。宋高宗布置作业让两个皇子来做,很简单:抄写《兰亭序》五百本。半个月后,交卷时间到了,赵昚抄了七百本进献给皇帝,而赵璩却一字未写,交了一张白卷。因此,在“文”斗上,赵昚以勤奋和努力赢了第一阵。

其次,来看“武”的大比拼。这个“武”的方式很特别很奇葩很荒诞——用处女选太子。宋高宗选了20位色艺双绝且拥有处子之身的美人,给赵眘和赵琢各送去10位佳人。一个月后,宋高宗将这20位佳人召回。经过检查发现,送给赵琢的10位佳人都不是完璧之身了,而送给赵眘的10位佳人却都是“完璧归赵”。

在这场人品和定力的考验中,显然又是“清心寡欲”的赵眘胜出一筹。于是宋高宗最终决定立赵眘为皇太子。

公元1162年,三十六岁的赵昚登基,是为宋孝宗。

宋孝宗是南宋难得的好皇帝,但北伐大计为何没有成功

隆兴北伐最初的胜利就给后来的失败留下隐患了。

最初宋兵兵分两路:一路由李显忠率领取灵璧,一路由邵宏渊指挥攻取虹县。

五月,李显忠顺利攻克灵璧,而邵宏渊却久攻虹县不下,李显忠遂派灵璧降卒前去劝降,虹县守将放弃抵抗。邵宏渊则以虹县战功不出于己为耻,对李显忠心怀怨恨。李显忠乘胜进攻宿州,邵宏渊又按兵不动。

攻克宿州令孝宗大受鼓舞,但前线两将矛盾却趋于激化。孝宗升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抚使,邵宏渊为副使,但他耻居李下,向张俊表示拒绝接受李显忠的节制。而张浚则迁就了邵宏渊的要求。之后李显忠与邵宏渊在宿州府库赏赐的问题上产生纠纷,人心浮动。

不久金将纥石烈志宁率先头部队万余人来攻宿州,被李显忠击败。但金军十万主力随即赶到,李显忠奋力苦战,邵宏渊却又按兵不动。军心立时涣散。

入夜,邵宏渊部中军统制周宏谣言乱军,宋军遂不战自溃。金军乘虚攻城,李显忠杀敌两千余,终于难阻溃败,于是率部撤退。但行未多远,宋军就全线崩溃,军资器械丧失殆尽。所幸金军不知底细,没有贸然追击,宋军才在淮河一线站住了脚跟。宿州旧郡名符离,故史称这场溃败为“符离之溃”。

“符离之溃”对孝宗的雄心给予了重大了打击,他开始在战和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南宋放弃收复的海、泗、唐、邓、商、秦六州,双方疆界恢复绍兴和议时原状。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内部纷争导致了隆兴北伐的彻底失败。

宋孝宗赵昚是嘉兴人么他是怎么取得皇位的

宋孝宗出生在嘉兴,也算嘉兴人了,他是通过海选被留在宫中,隐忍二十九年终于熬出头的。

被称为南宋圣主的孝宗赵昚,是做为嗣子承继高宗赵构,才登上皇帝宝座的,虽然他六岁就被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