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面无风镜未磨修辞(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用什么修辞手法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用什么修辞手法

首句“湖光秋月两相和”,相“和”原一般指文人骚客之间相互以诗文应和,即你作一篇,然后我根据你的文意或语境再做一篇。湖光秋月两相和表示湖面景色和秋天之月相映生辉,一派自然美景,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应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寂静无风的潭水表面比作镜子,,至于为什么“镜未磨”,把潭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镜子,想是夜色之下,究竟瞧不太清楚,有些模糊,所以才这样说。注意,此处没有拟人的手法,“未磨”是修饰前面的“镜”的,潜在主语本来就是人,不存在拟人的说法。
若再细究,可以看出,作者实际上是将前面三种事物一起比喻了,作者将“湖光”“秋月”“潭面”都比做镜未磨,所以才会出现上下句不太对称的现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比喻。把潭面比作未磨的镜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潭面的平静。

  • 第一句有拟人,相和嘛
    第二句有借喻,把潭面比镜
    不是很对仗的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在安静的秋月夜里,洞庭湖光与这皓洁明清的秋月相互应和着极其明朗柔媚,而湖面似为磨的铜镜那般,平静而不滑,静而无风,极其宁静。

望洞庭诗中作者运用什么的修辞手法

比喻的修辞手法。

“潭面无风镜未磨”,把湖面比做成镜子。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白银盘里一青螺”,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扩展资料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

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原诗:

《望洞庭》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翠 一作:山水色)

释义: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4、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5、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


扩展资料: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这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