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古罗马村的中国甘肃省永昌县焦家庄乡的者来寨,真的是被俘虏的古罗马军后裔吗?甘肃发现古罗马人后裔疑似者,甘肃人和古罗马人在历史上有什么交集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俗称古罗马村的中国甘肃省永昌县焦家庄乡的者来寨,真的是被俘虏的古罗马军后裔吗

公认的说法是,者来寨的发现是与一件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悬案联系在一起的。这起悬案涉及的对象还是与西汉远隔万里不止的罗马帝国。不过,者来寨在古代有更为响亮的名字“骊靬城”,据说是汉帝国用来安置战俘的。当然,说他们是战俘并不意味着汉朝与罗马帝国直接交锋。

公元前54年,即西汉宣帝甘露元年,与中国相隔荒原大漠和高山雪岭的古罗马帝国内部正处于三分之势,即三巨头克拉苏、凯撒、庞培。想用战功来增加夺权砝码的克拉苏遂以叙利亚为基地向东扩张势力。叙利亚的东方即是中亚强国安息帝国。双方激战于卡尔来,罗马军队大败。克拉苏本人被俘,后被安息人用融化的黄金灌死,罗马军团4.5万精锐也几乎全军覆没。除了一些散兵游勇,罗马军团只剩第一军团6000余人集体逃脱。这群败兵自战场突围后,便向安息帝国东部逃窜,自此消失。公元前33年,罗马与安息签订合约。但是,当罗马人要求遣返在卡尔莱战争中被俘的第一军团时,安息人却否认其事。故而,神秘失踪的古罗马第一军团便成了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公元前36年,“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汉朝将军陈汤率军远征,并来到今日哈斯克斯坦的坦江布尔城(当时叫郅支城),来讨伐匈奴郅支单于。当双方交战时,陈汤诧异地发现匈奴人中有一支奇特的军队。他们战斗的方式也与靠骑射冲击的匈奴军队迥然不容,即摆出鱼鳞阵、盾牌方阵。因此,后世的历史学家在对照同时期的罗马军阵时便认定他们用的是罗马军阵。同时,在陈汤远征的17年前,恰好有一支在卡尔来战役中逃散的罗马军团残部东逃。所以,历史学家认为这支奇特的军队或许是失踪的第一军团,不过他们也许是第一军团的残部。当第一军团残部辗转来到西域康居国(今哈萨克斯坦)后,正好被逃亡在此的匈奴郅支单于收容。陈汤消灭郅支单于后,将这些俘虏带至今甘肃永昌县境内。随后,汉朝在祁连山麓置“骊靬县“安置战俘。从此,西汉版图上出现了一个定名为“骊靬“的古城。不仅汉朝的史官对骊轩古城有记载,后世王朝也对其有过描述。

  • 在一幅公元前9年绘制的三国时代布帛地图上,发现有“骊靬“二字标注。

  • 《晋书•张祚传》,“前凉张祚遣将伐骊靬或于南山(即照面山),大败而返”

  • 《隋书》改“骊靬”为“力乾”、“开皇中,并力乾入番和(县)”。

  • 唐代骊靬人的三次起义。

  • 清代《后汉书补注》称,骊靬县“本以骊靬降人置”。

意大利人和骊轩人

至今,在骊靬古城周围,还可以发现部分居民具有欧罗巴人种的外貌特征:高鼻梁、深眼窝,蓝眼珠,头发自然卷曲,胡须、头发、汗毛均呈金黄色,身材魁伟粗壮,皮肤白皙。同时,骊靬人的习俗也与当地汉族不同,如安葬死者时,一律头朝西。此外,他们还十分喜好斗牛,称之为“疯牛扎杠杠”。据此,有史学家便认为这可能是古罗马人的遗风。其实,如果换个角度来思考也许这些人会有不同的来历。假如在地形图上搜索者来寨的话,你会发现它处于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

但是在西汉没有发动对匈奴的反击前,这里生活着名为“大月氏”的部落,范围大约在今甘肃省兰州以西直到敦煌一带。而大月氏人也是典型的欧罗巴人种。如果抛开这一点不谈,在河西走廊这个大范围来看,金昌县骊轩古城地处今武威市通往张掖市的必经之路。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古人来往贸易时,也难免会遗留古代欧洲人的后代。所以对于题主的提问,大福读史只能回答在河西走廊乃至西域这片多方势力渗透的地域,找出与汉人不同的“异族”基因实在太容易了。

甘肃发现古罗马人后裔疑似者,甘肃人和古罗马人在历史上有什么交集吗

甘肃永昌县焦家庄乡楼庄子村有个“者来寨”,这里以前一直是个不为人知的平静的小村庄,只是在八十年代末,有个澳大利亚学者戴维哈里斯提出,者来寨是古骊靬(Líqián)城遗址,而骊靬城则是西汉安置古罗马战俘的地方。据说古罗马帝国在公元一世纪派兵东征,和当时的波斯帝国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最终以古罗马帝国的失败而告终。古罗马帝国的东征部队遭到重创,只有不足万人的第一军团脱离战场,向东转移。最后辗转来到甘肃永昌县焦家庄乡楼庄子村,安顿下来。这就是“者来寨”,即古骊靬城遗址。这里的人们普遍具有黄头发,白皮肤,高鼻梁的欧罗巴人种特征。

为什么说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无天下人

我是民勤人,看到这个提问有种想回答的冲动,所以不请自来。

准确地说,这个问题应该是“怎样理解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没天下人这句话。”

在这里有必要对民勤这个地方有个大概的了解。

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石羊河下游。南依武威,西邻金昌,东北、北、西北与内蒙古左、右旗相接。民勤过去叫镇番,1928年才改为民勤。单从县名就可知这里的百姓是多么勤劳质朴。本县处.于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的包围之中,东西北三面环沙,环境十分恶劣。冬冷夏热,昼夜溫差大。年均降水量仅127毫米,而年均蒸发量高达2623毫米。干旱缺水风沙大是民勤最显著的特征。

建国前有一首民勤民谣说:举目四望全是沙,大风一起不见家,沙逼人退埋田园,流离失所走天涯。

民勤小曲戏《二瓜子吆车》中台词道:爹死了,娘嫁了,哥哥嫂子贼杀了,二亩田地沙压了。这些都是旧民勤的真实写照。

我们拋开干旱缺水单说风沙,旧民勤就是一个不适宜人居的地方。一场大风刮过,青苗被埋,再次耕种,虽然有违农时,减产歉收不可避免,还不至于颗粒无收;一场大风过后,快要成熟的庄稼变成一地黄草,贫苦农民将怎样度日?旧中国内忧外患,政府自顾不暇,遑论救灾!蝼蚁尚且贪生,人又怎么能坐以待毙呢?于是扶老携幼外出逃荒就成了不二选择。限于当时条件,交通不便,更无交通工具,徒步逃荒自然以周边地区为首选。于是逃往新疆,内蒙,宁夏的难民最多,其他地区较少。这就是天下有民勤人原因在。

既然旧民勤是个不适宜人居的地方,外地人也就很少来了。即使来了,也不会在民勤扎根,自然就是民然没天下人了。

当然这是旧民勤。建国后党和政府大力推行植树造林,封沙固沙,近年又调水解决干旱缺水问题,民勤已是旧貌换新颜。现在来民勤务工的做生意的外地人越来越多,民勤没天下人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愿民勤的未来更美好,愿民勤人热爱自己的家乡,愿民勤能吸引更多外地人!

为什么说天下有甘肃民勤人,而甘肃民勤无天下人

好多年没有回民勤老家了,民勤人艰苦朴素,勤奋努力。民勤环境恶劣,沙漠化严重,交通不便,自然资源缺乏,工业不发达。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种地。民勤人重视教育,民勤父母就是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上学考大学走出民勤,我上高中时班主任告诉我们知识改变命运,民勤唯一的出路就是勤奋学习,努力考大学走出民勤,这也就是当时所说的教育移民。当时每个学校都流传的一句不成文的校训,领导苦抓,老师苦教,学生苦学。从高一开始我们都是早上五点半就起床,晚上12点才能睡觉,在全国来说民勤学生也是最能吃苦。就是因为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教育民勤给全国各行各业输送了无数的人才,也涌现除了很多名师,名人。至今都忘不了上高中那时的生活,很美好,是人生的一大笔财富!所以人们经常说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没有天下人!

祝愿家长父老乡亲健康快乐,生活幸福,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