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的情史(纳兰容若一生到底喜欢的是哪个女人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纳兰容若一生到底喜欢的是哪个女人

他的表妹。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应该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他们青梅竹马,两人都爱好文学,很知己,后来表妹被选入宫去从此不得相见。我觉得这最多算是初恋的萌芽吧。结发之妻卢氏。她是一个很贤惠的女人,对纳兰很好,很理解他。她死后纳兰一直无法忘记她,为她写过很多著名的词。另一个很重要的女人是沈宛。很难说容若没有爱过她,因为她是容若的一个红颜知己,并且容若曾经不顾家人反对娶了她,将她安排在江南一带居住,经常过去看她。可以说她是纳兰容若第二个真心爱的女人。容若的一生是凄苦的。他一生中爱的女人最终都没能跟他在一起,表妹入了宫,卢氏早逝,沈宛因为家人的压力而被迫离开他。或许也就是这样的真爱才成就了这样缠绵柔软的纳兰容若。

清代第一词人纳兰容若的初恋情人究竟是谁

纳兰容若结婚之前,曾有一段无疾而终的初恋,而这位初恋情人就是一位谢娘的女子。
女作家苏雪林考证出这位谢娘是纳兰的姨表姐妹,并引了清代无名氏《赁庑笔记》对这段情史作为证明。
《赁庑笔记》云:“纳兰眷一女,绝色也,有婚姻之约。旋此女入宫,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誓必一见,了此夙因。会遭国丧,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若贿通喇嘛,披袈娑,居然入宫,果得彼妹一见。而宫禁森严,竟不能通一语,怅然而出。”
苏雪林认为《饮水词》中的所有凄惋哀感之词,都是纳兰为谢娘所作。并从词中窥测出两人分手后的蛛丝马迹,说纳兰当时虽与卢氏结婚,还是不能忘怀旧情,与谢娘藕断丝连,二人经常秘密通信,并且互相馈赠食物,后来,谢娘在宫中郁郁而死,纳兰悲悼终身。
苏雪林的说法虽是一家之言,并不是没有道理。以诗证史,大多时候还是可取的。
纳兰十八岁写过一首词,词中的女主人公可能就是谢娘:
十八年来坠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
词中有“吹花嚼蕊弄冰弦”的句子,这是纳兰心目中红颜知己的娇憨模样,“吹花”,就是用树叶吹出音调;“嚼蕊”是口嚼芬芳的花蕊,使口中带有香气;“冰弦”是冰蚕丝做的琴弦。这些颇具情调的女子的诗意动作,和李清照与夫君“赌书消得泼茶香”异曲同工,而且这位谢娘的好处,是那种说不出的好处,正如纳兰写的一样,“相看好处却无言”。有一种女人,你是觉得她好,可惜真正说好在哪里,又说不上来,也许是太完美,不知从哪里说起,再好的语言也表达不出心中的赞美,所有的语言在真正的美丽面前,也黯然无光。但既然是“相看”,说明这也是谢娘对纳兰倾心的感觉。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一直是女人穷追猛问的答案。沉醉爱河的谢娘,和恋人一样,已不需要追问,这就叫默契,这是男女相爱的最高境界。
纳兰还有一首词《采桑子.塞上咏雪花》,里面就用双关手法提到谢娘: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才女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故事。谢娘之后,还有谁还会爱怜雪花呢?在纳兰眼里,谢娘高洁脱尘,犹如那没有根芽的雪花,飘泊天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这样看来,有人认为《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原型是纳兰,林黛玉的原型是这位谢娘,似乎有点道理。

纳兰容若与康熙真的有过一段情史吗究竟是后人的猜测还是有证可询的史实,是这样的隐秘事件没有记载拜

纳兰性德,字容若,生于1654年,与康熙同岁。他的父亲明珠,辩若悬河,兼通汉满语言文字,在平定三藩之中因赞襄军政之力为康熙皇帝所赏识,后位至大学士。但明珠其人,操守很是一般,他的家里可谓是金玉山积,正是一幅连府通街的世家气象。 纳兰容若受选为伴读、侍卫,出入扈从,但在31岁风华正茂的年龄就不幸去世了。纳兰容若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著作: 在经学方面,纳兰容若辑刻了一部大型经解丛书《通志堂经解》,收录宋元以来解经著作一百四十余种,一千八百余卷。这是一件规模弘大的工程,自然和其父明珠、老师徐乾学乃至康熙帝的支持分不开,但容若在底本的提供与选择、校点和序跋撰写等方面仍做了大量工作。 他还撰写了80卷的《合订大易集义粹言》。 《渌水亭杂识》是纳兰容若的一部笔记,内容极为丰富,显示了青年容若对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独特的思想个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三点是: 一、书中大量记载了西方科技成就,反映出17世纪中国得风气之先的知识分子的开放心态。 二、有关文艺的条目体现了纳兰容若卓绝的文学观,至今仍为文学史家所重。 三、主张社会应容纳各种思想,不能独尊一家一派之学而排斥其他学说。这一点得到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激赏。 纳兰容若还和朋友合编了《今词初集》、《全唐诗选》、《宋词选》、《明文选》,撰写了《词韵正略》等书,大多未能保存下来。纳兰容若去世后,徐乾学、顾贞观等辑其诗词杂文等遗著,于康熙三十年刻成《通志堂集》二十卷。 词是纳兰容若的主要著作。他在世时曾于康熙十五年刊《侧帽词》,康熙十七年刊《饮水词》。他去世后,徐乾学、张纯修等的刻本已收词达三百余首。三百年来,历代学者曾以《纳兰词》、《饮水词》、《通志堂词》等名称辑刻容若词数十次,收词达到三百四十多首,并已有了四种注本。
麻烦采纳,谢谢!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