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大将军与三公哪个权力更大地位更高?三公六部九卿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汉代的大将军与三公哪个权力更大地位更高

通常来讲,大将军权力更高。

东汉时期的官制大致可以分为两条线,政务线和将军线。“三公”是指司空、司徒和太尉。三公虽然并不一定具有实权,但是名义上为最高官职。

实际最高官职一般是上一任皇帝任命的太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师),太子登基后一般会任命老师录尚书事,实际上相当于丞相,东汉之前一直是没有丞相这一官职的,直到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复设丞相。

太傅一般来讲地位高于大将军,三公次于大将军但高于骠骑、车骑、卫将军。九卿次于以上三种将军但是高于前后左右将军。

三公六部九卿什么意思

“三公”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历朝历代说法各异。《周礼》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礼记》等书记载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隋朝则: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宋朝改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罢太尉、司徒、司空。

六部,从隋朝开始,在中央行政机构中,设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统称。

九卿,是中国古代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各代“九卿”不一。《汉书》中所见的有: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行、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右内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几种官。九卿固定为九官后和九卿相近的其它重要官员被排斥在九卿之外,官职设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三公九卿是什么意思

三公九卿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它的设立始于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更好地统治国家,开始设立三公。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汉承秦制,也设三公。到了西汉后期,三公分别改名为司徒、司空、司马。因这这是中央最高官职,权力很大,所以在东汉初期,开国皇帝刘秀限制三公的权力,大权独揽,三公的实际地位开始下降。  三公下面设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汉朝改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兴禄勋,典客为大鸿胪,治粟内史大司农。  秦汉之际,三公九卿组成了中央政府,人们就常用三公九卿来概括当时中央的官吏制度。魏晋以后,随着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建立,三公和九卿的权力逐渐被替代和分割。到了隋统一后,三公九卿制让位于三省六部制。

秦朝的三公九卿是什么官职

秦朝开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创设了许多新的制度。秦朝统一六国,疆土扩大了,人口增加了,国家事务更加繁杂,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地方军政大权集中于中央,但皇帝的精力能力是有限的,无法做到事无巨细,于是在中央层面创设了三公九卿。三公是左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国政,太尉掌全国军政,御史大夫辅佐丞相。三公之下有九卿,分掌有关事务。

三公九卿制度对维系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郡县制将全国的军政权集中于中央,三公九卿的任免取决于皇帝,不可世袭。从而将全国事务的决断权统归于皇帝,强化了中央集权及全国统一。虽然秦朝时间不长,由于三公九卿制行之有效,秦灭亡后,汉初官制十之八九沿用秦制,史称“汉承秦制”。并对后世有着长远的影响。

直到隋唐时期, 中央层面发展到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政府权力框架,并延续至明清。期间,虽有变异,但总体架构并未发生变化。

因此,可以说,三公九卿制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中央政府的基本架构,影响深远,对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公九卿制的三公在两汉时有何不同这是个怎样的制度

简要说明一下,两汉时期对于“三公”的不同叫法和职务变更,大抵需要五分钟的阅读时间。

“三公九卿”起源于夏朝,到秦始皇时期成为中央官职的基本构成。

西汉时的“三公”

西汉时期的官制大致沿袭秦朝而略有变异,并且汉武帝时期,由于“内朝”形成,“三公九卿”所代表“外朝”权力有所减弱。

三公之丞相:权力极大,有所陈情,皇帝皆从允。“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到了汉武帝时期,以自己的文学秘书班子所形成的“尚书台”,分化了丞相的权力。汉哀帝时期,改丞相为大司徒。

三公之御史大夫:秦置为丞相副手,一面供内廷调遣,一面监察百官,有参与朝政,连接朝廷的作用。汉初御史大夫变化不大,汉成帝时期更名为大司空。以后历朝历代,但凡有监察官员、弹劾百官的,大抵都称为“御史”。

三公之太尉:秦置最高军事长官,主管全国武官的任免黜陟,但大多为虚衔,无调兵权力。军事大权全由皇帝掌管,秦始皇设置虎符,以调动各方军队。汉武帝时期废除太尉一职,以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为事实上的执政。

东汉时期的“三公”

东汉时期的“三公”权力分散,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揽政务,成为实际上的“丞相”。但太傅不常设,真正屹立不倒的权力机关是尚书台(汉武帝时期的内朝)。

三公则被放到上公之下,只有议事功能,没有实际权力了。而尚书台(内朝)拥有了实际的决策权和监督百官的执行权。所以整个东汉王朝(到董卓入京之前),不管是做到了上公还是三公,如果官制上不加上“录尚书事”这四个字,那就只是一个空有虚名的闲职而已。

直到董卓杀少帝,立献帝,自称“相国”,逐步加强相权,到曹操废除三公,设立丞相,总揽大权之后,“三公九卿”制度虽然还在继续实行,但权力、威望、人数已经不能和秦汉交际时期的“三公”所媲美了,一直到隋唐时期,“三公九卿”制度才被“三省六部”制所取代。

总结“三公九卿”制

总的来说,“三公九卿”是协助皇帝治理天下的重要制度之一,本意上来说是好事,可但丞相权力过重的时候,就容易威胁到皇权。

从汉武帝设立尚书台,有弹劾丞相之权一事就可以看出,大权独揽的丞相遇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势必会爆发出一场关于权力的明争暗斗。所以自汉武帝以来,不断削弱三公的权力,直到东汉时期,“三公”已经成了徒有虚名的官制了。

“三公”自秦汉交际时期鼎盛,到汉武帝时期弱化,到光武帝时期无实际权力,这可以看成是国家稳定之后,由外部斗争转为内部斗争,是皇权和相权碰撞的必然结果。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评论!!!

文章来源/那只胖狐狸

汉朝时期“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指哪三个官职

三公九卿制度源远流长,从夏朝开始就有三公九卿的说法,但是三代不同制,各朝都有各自的官制,因此三公并不是固定的官职。汉朝的三公特指丞相(国务院总理)、太尉(国防部部长)、御史大夫(公检法最高长官)!汉朝的丞相是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太尉则掌管全国军队的训练与后勤,调动军队需要皇帝的圣旨与兵符;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

公是古代的一种高级爵位,其地位仅次于王爵,先秦时代的爵位高低依次是王-公-侯-伯-子-男,天子称王,诸侯最高爵位是公,通常爵位是侯。秦汉以后爵位高低依次是皇帝-王-公-侯-伯-子-男,天子称皇帝,王爵是皇族子弟才能取得的爵位,异姓重臣最高只能取得公爵。比如汉朝第一丞相萧何的爵位是酂侯,韩信因为姓韩不姓刘,故从齐王变为楚王,最后由楚王变为淮阴侯。大名鼎鼎的关羽取得的爵位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