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北洋水师交给左宗棠来管理,是否能避免甲午海战的失败?平壤之战清政府准备的如此充足,为何最终仍会大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将北洋水师交给左宗棠来管理,是否能避免甲午海战的失败

如果是左宗棠管理北洋舰队和指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绝不会炮弹打不响,军舰躲港内,管带未战挂白旗先逃。淮军叶志超绝不会狂奔500里,从平壤直奔鸭绿江北岸,辽东清军绝不敢遇日本就跑,日军攻旅顺,旅顺守军决不会只孤军奋战。甲午战争最多是象中法战争的结局,绝不会割辽东半岛和台湾岛,还赔2亿两白银。

看中法战争就知道了,前期左宗棠在西北,东南中法战争一败涂地,等左宗棠万里奔到东南指挥中法战争,就杀得法军损兵折将,不得不议和。

平壤之战清政府准备的如此充足,为何最终仍会大败

甲午战争中的平壤之战,可以说是整个甲午路战场上打得最像是近代化战争的一场战役,因为有大量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陆军部队投入战斗,所以即使是清军一方,也显得不是那么菜。

不过这场战役前,清政府一方根本谈不上准备充足,实际上是非常的不充足,最主要的两点就是兵力不足和后勤补给跟不上,而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后清军放弃平壤的主要原因所在。

下面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甲午战争中清军打得最像样的这一场陆战,从中很容易看到败因:

清军:四大军入朝

1894年7月末,日本海陆军先后在朝鲜动手,挑起丰岛海战和牙山之战。在大战已经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负责对日战守的北洋大臣李鸿章根据当时朝鲜半岛的形势,认为日军已经在朝鲜汉城和南部地区集结大量兵力,清军无力在此地区增兵争夺,于是决定抢守朝鲜北方的重镇平壤,依托大同江实施防御,保住北部朝鲜。

(甲午战争时日本报纸上刊登的平壤全景图。画面右侧最高处是平壤的制高点牡丹峰,由奉军驻守。画面近处大同江上的舟桥一带,由盛军、毅军驻守,也是日军正面佯攻的方向)

由此,在李鸿章的调度下,甲午战争中清军首个大规模的陆军兵团编成,4支清军从各自的驻地向平壤地区急行军,历史上称为“四大军入朝”。分别是驻防天津小站一带的淮军精锐部队盛军(统领卫汝贵)、驻防旅顺口的毅军一部(统领马玉崑)、驻防奉天以及辽东沿海地区的奉军(统领左宝贵)和靖边军(分统聂桂林)、还有驻防中朝边境地区的奉天练军盛字营(统领丰升阿)。除此外,原本驻扎在朝鲜南方牙山的叶志超部直隶练军、武毅军在牙山兵败后,绕道朝鲜东海岸,也集结到平壤。总计5支军队中,以直隶提督叶志超的职务最高,成为诸军总统,也就是平壤清军的总指挥。

清军的防御方略

集结于平壤的5支清军,总兵力实际上仅有不到2万人,因为还分出数千人负责转运粮草和守卫平壤后方的安州、博州地区,驻防平壤的清军规模略相当于日军的一个师团多一点。

对于防御策略,叶志超采取的是以平壤城墙为依托,分区防御。即4支清军部队各守一块,分区负责,另以直隶练军一部为总预备队,。其中平壤的南城方向是日军由南方北上的必经之路,被作为重点防守区域,由盛军和毅军一部防守,为防日军北上渡过大同江来攻,清军还主动前出到大同江的对岸设立桥头阵地防御。

(清军在平壤的营盘工事截面图。夯土墙的外侧是壕沟,顶部有胸墙,士兵可以依托进行射击。在夯土墙的内侧后方,地面之下挖掘了猫耳洞,是清军的兵舍)

比较有趣的是,盛军等部显然军事知识较为丰富,在平壤的城南一带还构建了颇具特色的营盘阵地,整个阵地用夯土围成城墙,城墙内地表没有太多建筑,主要的兵舍等全部挖掘在地下,形成了类似猫耳洞一般的可以防敌方炮火的工事。而要作战时,士兵就从“猫耳洞”里钻出,爬到城墙上依托胸墙居高临下俯射。

(平壤朱雀门外的清军营盘工事。可以看到营盘内地表几乎没有建筑,清军的兵舍主要都在地下。这也使得日军火炮射击时,未能造成清军大量伤亡)

清军的致命问题

平壤战前,清军致命的问题由两个,兵力不足;后勤不支。

1.因为可用的总兵力仅有1万多人,而且担负了坚守平壤的使命,清军不敢于不顾平壤主动前出进行机动作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被动挨打的防御战。

因为兵力不足,清军无法防御过于广阔的地域,所以集中力量在平壤一点,而平壤以外的地域则处在没有防御的真空状态,极容易遭敌包抄合围。

因为兵力不足,清军在平壤城的防御也是捉襟见肘,1万多部队平均分撒在平壤城各地,造成了处处有兵,但处处兵力都不足,处处都是薄弱点的问题。

2.后勤不支的问题在当时极为严重。平壤距离中朝边境尚远,沿途没有优良道路,而且朝鲜境内缺乏骡马车辆,仅有的是牛车,清军从中国国内向平壤运输弹药、粮草极为困难。至平壤大战爆发,驻守平壤的清军所拥有的弹药和粮草,都只是四大军出征时随行的补给物资,在到达平壤之后,几乎没有再获得过新的补给。

而大量运送给平壤清军的物资,事实上直到大战爆发,还积压在中朝边境的安东、义州一带,无从运输。

由此造成了平壤守军粮食、弹药储存极为有限的严重问题,一旦被敌围城,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从这两点看,清军丝毫谈不上准备充足。

日军:四面包围

日军于1894年8月末做出进攻平壤的战役决心,由第五师团(广岛师团)长野津道贯统一指挥。根据平壤的形势,以及所获取的平壤清军的情报,日军攻打平壤的总体策略为:正面佯攻牵制,侧翼包抄合围。

(日军对平壤形成四面合围的态势)

具体部署是由大岛义昌混成旅团作为正面佯攻兵力(3600人),沿大路向平壤城内方向开进,实施正面强攻。

第五师团第十旅团(2400人)从平壤北方的大同江江段涉渡,而后秘密运动向平壤城东北,称为朔宁支队。

第三师团一部(4700人),从元山登陆,而后运动向平壤城北,截断清军退往国境的通道,称为元山支队。

第五师团主力(5400人),从平壤南方的大同江江段涉渡,秘密运动向平壤城西。

总体上,日军投入兵力近2万人,略多于清军。其战略,则是利用清军株守平壤的机会,在没有清军防御的平壤城外地区预先将大兵团渡过大同江,对平壤形成合围态势。

战事:

平壤之战于1894年9月15日打响。

在平壤城南方向,盛军、毅军对正面强攻的日军大岛义昌旅团实施了坚决防御,甚至清军发起反冲锋,接连夺取了大岛旅团的三道前沿阵地。

(照片中右侧为平壤的制高点牡丹峰。左侧依稀可见的城门,是牡丹峰之内的平壤外城玄武门。驻守此地的奉军统领左宝贵在战役前一天突发中风,战斗中毅然由部下抬上玄武门督战,最后阵亡)

在平壤城北方向。平壤城北有全城的制高点牡丹峰,驻防清军为左宝贵部2000余人。平壤之战打响后,日军第十旅团一部,和第三师团一部,即7000余人强攻这一方向,最终失守。

在平壤城西方向。日军第五师团主力与卫汝贵部盛军激烈交战,日军始终未能得手。

撤退;

9月15日白天,清军在平壤城西、南、东方向均抵御住甚至反击了日军的进攻,唯独驻防兵力单薄的平壤城北外线阵地被日军攻破,而且制高点牡丹峰被占,日军得以俯击全城。

当天傍晚因为下雨,双方暂停作战。中方统领叶志超鉴于平壤制高点失守,加之经历了一天的恶战后,所余弹药已经不足以再支持一天的作战,城中粮食又即将耗尽,于是和各将会议,共同决定放弃平壤。

1894年9月15日下午4时40分左右,平壤城的各处城墙上先后出现了白旗,朝鲜平安道观察使、平壤监司闵丙奭作为清军代表,从玄武门方向找到日军元山支队前哨,递送了关于清军休战的书信,日方因言语不通没有立即回复,关于清军请求让城一事甚至没有在第一时间报送到第五师团司令部。而清军方面则误以为递送了弃城的书信后便平安无事,未等确切回复便于当天夜间9时左右打开北侧的静海门、七星门,全军冒雨蜂涌而出,沿义州大道向北方撤退,结果在接近日军元山支队警戒线时遭日军攻击,清军队伍大乱,左奔右突,人马互相践踏,死伤枕藉。

(平壤撤退中被俘的清军)

(平壤溃逃遇伏后,在绝望中自杀的清军)

此战日军战死180人,受伤506人,失踪12人,清军战死2000余人,被俘总兵谭清远以下683人,其中清军伤亡和被俘主要出现在9月15日晚的撤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