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中,朦胧诗该怎么界定?你是怎样理解“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朦胧意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现代诗中,朦胧诗该怎么界定

【一】首先了解什么是现代诗。

现代诗又叫新诗,自由诗,形式自由,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句子可长可短。它源于1917年,到今年2018年,只有一百零一岁。和我国一千多岁的唐诗宋词来比,它稚嫩的像个婴儿。

从整个头条来看,近体诗正呈现蓬勃生机,现代诗却没什么起色。

新生的现代诗,更需要我们热爱诗词的创作者精心呵护,才不会半道夭折。这也是我这个草根诗人,现在在头条号专发现代诗的原因。

【二】现代诗按照内容可分为哲理诗,写实诗和朦胧诗。

什么是朦胧诗呢?指意境深远,又没明示,可以任人想像,有种朦胧唯美的意境,这种诗歌就叫朦胧诗。

例如现代著名诗人北岛的作品:

【在我透明的忧伤中】

作者:北岛

在我透明的忧伤中

充满着你,仿佛绿色的夜雾

缠绕着一颗孤零零的小树

而你把雾撕碎,一片一片

在冰冷的手指间轻轻吸吮着

如同吸吮结成薄衣的牛乳

于是你吹出一颗金色的月亮

冉冉升起,照亮了道路。

这一首可以划分为朦胧诗。

而哲理诗,指诗意明显,表述直接了当,充满哲理。

写实诗,指用写实的手法,来表达诗情。

其实,朦胧诗和哲理诗,写实诗,并无明显的界定。例如顾城的作品:

【远和近】

作者: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首既可以看作哲理诗,写实诗,又可以看作朦胧诗。

不管是朦胧诗,还是哲理诗等,意境才是一首诗的灵魂,其它形式都是次要的。

这些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也许阐述不够完美。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添加。

你是怎样理解“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朦胧意境

白居易的《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这首诗歌很长,在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疏议政,陈词激切,受到权贵的诬陷,贬为江州司马,诗即写于贬后第二年。

本诗通过对一个论落江湖的琵琶女身世的描写,抒发了作者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和失意,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沉痛感叹,这种论落感是对黑暗社会愤慨的表示,它揭示出封建社会歌女受欺浚,被玩弄的悲惨命运,并反映出正直的官吏遭受排挤打击后的一些思想动态,在当時啇业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和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复杂激烈的情怳下,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我们了解中唐時期的某些社会状况也有一定的作用,

这虽是一首叙事诗,都具有相当浓厚的抒情成分,通篇脉络分明,层次清楚,抒情细腻真切,人物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大大发挥了长篇歌行的特色,特别是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一段,由于作者精通音乐,运用细致生动的艺术语言,描写了音乐的音响和旋律以及演奏琵琶的指法手法:并且通过"急雨""私语"莺语""流泉"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铁骑"一些具体事物来比拟各种不同的音响,写出了音乐的复杂变化写出了声音的疾徐经重,更从这些音响节奏中,衬托出弹者,听者的面部表情和内心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都充分显示了作者诗歌创作的杰出才华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轴是琵琶上端系弦的小横木,用手转轴调整弦索琵琶,沒有开始弹就已经有无限深情,一声声都含有无限的情思。

上联:壮志朦胧身寂寥,怎么对下联

寥,是平声,应该作为下联的使用。所以我对出上联,题目是下联。

题目描绘的壮志朦胧,我理解的就是一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所以他才会“身寂寥“!

基于我对问题的认识,我这样回答-----

上联:豪言晦涩语无力。

下联:壮志朦胧身寂寥。

豪言晦涩语无力:平平仄仄仄平仄。

壮志朦胧身寂寥:仄仄平平平仄平。

“豪言“对“壮志“:形容词+名词对应。

“晦涩“对“朦胧“:形容词固定词组对应。

“语“对“身“:名词作为主语对应。

“无力“对“寂寥“:形容词词组对应。寂寥 寂静;无人陪伴的,独自一人的。

上下联共同构成一个彻底无可救药的失意者。他之所以无人陪伴,独自一人,完全是咎由自取!各种誓言和壮志,都是做给自己和他人的骗取某种安慰与快感的伪装罢了!他,这辈子就这样了,孑然一身,无所依倚。

其实我们身边,这样的人,数量挺多。希望不要步其后尘。

我是画大卫,可以关注我。谢谢!

画楼西畔桂堂东,春萍摇曳月朦胧,求下联

上联:画楼西畔桂堂东,春萍摇曳月朦胧。

下联:花海南边秋月春,蝶影飘零风寂寞。

画楼西畔桂堂东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译文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赏析

首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颔联写今日的相思。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此联两句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营射覆蜡灯红”是写宴会上的热闹。这应该是诗人与佳人都参加过的一个聚会。宴席上,人们玩着隔座送钩、分组射覆的游戏,觥筹交错,灯红酒暖,其乐融融。昨日的欢声笑语还在耳畔回响,今日的宴席或许还在继续,但已经没有了佳人的身影。宴席的热烈衬托出诗人的寂寥,颇有“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凄凉。

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可叹我听到更鼓报晓之声就要去当差,在秘书省进进出出,好像蓬草随风飘舞。这句话应是解释离开佳人的原因,同时流露出对所任差事的厌倦,暗含身世飘零的感慨。

全诗以心理活动为出发点,诗人的感受细腻而真切,将一段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描绘得扑朔迷离而又入木三分。

创作背景

所谓“无题”诗,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应属于寓言,有人认为都是赋本事的。就李商隐的“无题”诗来看,似乎都是属于写艳情的,实有所指,只是不便说出而已。

扩展资料<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