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无伤为什么要背叛刘邦?出卖曹无伤真的是项羽的无心之举吗,曹无伤为何背叛刘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曹无伤为什么要背叛刘邦

曹无伤贪得无厌为了前程另外有所密谋,背叛刘邦。

曹无伤少时便追随刘邦,随同一起对抗秦国,虽无功劳也有苦劳,但刘邦也给予他相应的回报了,在刘邦小有所成时,便让曹无伤担任了左司马一职,并让他父母妻儿能过上不用颠沛流离的生活,从这点上来说,曹无伤并没有选错主公,刘邦待他也算是仁义。

但曹无伤本人却贪得无厌,妄想得到更好的回报,为了他的前程另外有所密谋,私下背主,当曹无伤背着刘邦,私下向项羽告发他,意在让项羽杀死刘邦时,这个人便没有了仁义二字,没有了忠义二字。

历史简介:

曹无伤在史记中被太史公一笔带过,本是刘邦大营的一名将领,但是在项羽本就忌惮刘邦的关键时刻,他竟然使人密告项羽,刘邦欲当关中王,这简直是犯了项羽的忌讳,使项羽对刘邦起了杀机。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曹无伤在刘邦起事的时候就跟随刘邦了,这个时候项羽和刘邦还没有正式的决裂,楚汉相争都还没有开始。

出卖曹无伤真的是项羽的无心之举吗,曹无伤为何背叛刘邦

出卖曹无伤的确是项羽的无心之举;而曹无伤之所以要背叛刘邦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当时的刘邦并没有项羽强大,所以曹无伤才会选择一个更好的主子;第二、曹无伤想要在项羽手下得到重用,所以便主动出卖刘邦。

在鸿门宴上的时候,刘邦面对项羽的一再质问都应付过去了,无可奈何的项羽便将曹无伤供出来了。项羽声称是刘邦手下的曹无伤举报的刘邦,刘邦这才知道原来曹无伤已经背叛了自己,但是为了应付项羽,刘邦依然放低身段不断说这是误会,希望项羽不要误会自己,项羽也成功被刘邦蒙骗了。而项羽出卖曹无伤的举动完全是为了逼问刘邦而已,这也很符合项羽“有勇无谋”的人设,所以项羽出卖曹无伤一定是无心之举,而不是故意为之。

而曹无伤会选择背叛刘邦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曹无伤认为项羽是一位更好的主子

当时的刘邦已经年近四十,而项羽却是个二十多岁的意气风发的壮年男子,而且项羽的势力远远要比刘邦强大,所以曹无伤会背叛刘邦并投靠项羽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项羽除了势力远超刘邦这个好处外,项羽的耿直和惜才也是曹无伤看中的,反观刘邦,不仅疑心深重,而且刚愎自用是,实在称不上是一位好主子,所以曹无伤才会选择背叛刘邦。

(二)、曹无伤想要得到项羽的重用

当时的曹无伤已经决定要投靠项羽了,所以便靠着出卖刘邦来获得项羽的重用,这也是曹无伤背叛刘邦的重要原因。如果曹无伤真的想在项羽手下得到重用,那么背叛刘邦便是最好的方式,既能表达自己的诚意,又能帮助项羽。

如何看待曹无伤的死

首先,曹无伤是一位将领,也就是说是一位武将,归于刘邦麾下。但他并不出名,甚至可以说是籍籍无名的,所以非大将也,也就是一小将,他的官位是左司马,一名小将能做到左司马这个位置上,可以说曹无伤虽战术战力不怎么样,但智谋还是值得肯定的,或者说他当初是对刘邦做出过贡献,以至于刘邦那种识才之人会将左司马的职位交由曹无伤。

其次,曹无伤在他的一生中,所主导的最有名的事件便是鸿门宴一案。因为他怕将来刘邦被项羽打败后,自己会随着刘邦的死亡而终结荣华富贵的生活,便提前向项羽告密,将刘邦心中暗地所想,暗中所作所为统统告诉了项羽,期望项羽能在他称霸后,感念他的功劳,让他能保住自己的富贵和荣华。

从这点上可以看,曹无伤对主,并非是完全忠心的,在个人小利小惠的面前上,完全将所属阵营的利益抛诸于脑后,置之不理,甚至以出卖组织利益来获得个人荣耀,可谓个人主义极其严重的人。

正因为曹无伤太过于自私,所以最终的结局也是不得善终,在刘邦知道了他的告密后,毫不犹豫的将其处死。

曹无伤是个什么样的人

  曹无伤(?-前206),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名将领,官至左司马。他是导致鸿门宴事件发生的人物之一,亦因此被刘邦处死。
  刘邦于前206年攻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投降。项羽过了接近一个月才率领大军到达函谷关,并在得悉刘邦已取得关中后攻陷此关。
  据《史记》记载,曹无伤在刘邦决定会见项羽前,派人向项羽传话,说:“沛公(刘邦)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听后感到很愤怒,并在范增的劝说下决定进攻刘邦。
  本段下场
  刘邦在得到项伯(项羽叔父)的通知和张良的建议后亲自见项羽谢罪,项羽设宴款待。范增在席上意图加害刘邦但不成功,是为鸿门宴。
  在宴会前,刘邦询问项羽是谁使他怀疑自己。项羽随即透露曹无伤告密的事。
  刘邦担心范增等人的加害而逃席,回到自己军中便立即处死了曹无伤。
  本段争议
  唯一对他有所记载的史籍《史记》未有对曹无伤作出深入的描述。该段文章近年被列为中国大陆的高中语文教材,有阅读者则对曹无伤的身份、角色、动机均作出讨论和研究。
  常见的观点包括:
  曹无伤为投靠项羽或自保而出卖刘邦。
  曹无伤是项羽军派往刘邦军的间谍。
  亦有意见认为项羽亲自告诉刘邦事件的经过是出卖曹无伤。
  现时亦有论者将曹无伤和项伯比较,认为两人均背叛所属阵营的人。有些意见指曹无伤的贡献比项伯为小。
  以下转载自菜九段文:
  千古谁识曹无伤
  作为历史公案的鸿门宴,其始其终都与一个人物挂上了号,这个人就是曹无伤。给人的印象是,这是一个刚刚出场就立即谢幕的人物、却让历史永远地记住了他。后世甚至以为,因为曹无伤才有鸿门宴。菜九以为,可能更接近历史真实的是,无论有没有曹无伤,都会有鸿门宴。
  除曹无伤外,刘邦所部的左司马尚有三人,他们是蓼侯孔藂,费侯陈贺,斥丘侯唐厉。但一提到左司马,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曹无伤。比如,沛公初起兵时斩秦泗川守壮的功臣就是左司马,《高祖本纪》记此事曰:“沛公左司马得泗川守壮杀之。”《索隐》引颜师古云:“得,司马之名。非也。按后云左司马曹无伤,自此已下,更不见替易处,盖是左司马无伤得泗川守壮而杀之耳。”这一来二去,就将这一桩大功落实在了曹无伤的名下。只是这种认定不是没有争议的,《史记会注考证》引周寿昌曰:“沛公此时左司马尚有孔聚、陈贺、唐厉、不止曹无伤一人。《功臣表》可证。”但菜九以为,这个功劳可能还真应该归之于曹无伤。因为另几人是汉之功臣,如果是他们中某人所为,直接说就是了,何必只保留官职而不提姓名。可能的原因是曹无伤已成了罪人,不便提。而击杀秦郡守之功又是反秦战事之最可称道者,不容没去,故有此种记载方式。当然,记不住人的姓名的情况也是有可能发生的。但考虑到沛公部此时刚刚起兵,部队的建制尚属草创,是否有官衔名号还很成问题,此官职极有可能是日后追记的。
  非常奇怪的是,考查追随刘邦起兵的几个亲信: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周绁的早期官职,竟与司马之职无一丝一毫的联系。司马之职更像是楚制,而刘邦部沿用的官职更多的是参照了秦制。比如樊哙、曹参等人均是由七大夫而五大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