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对格律有什么要求?如何评价范仲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近体诗对格律有什么要求

近体诗格律要求很严,既要押韵还要平仄相粘,律诗中间4句要对仗或相回应。大体上4种格式,平起平脚,平起仄脚,仄起仄脚,仄起平脚。原则押平韵,也有押仄韵(李白押仄韵的较多)

如何评价范仲淹

请大家欣赏一首范仲淹的宋词!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范仲淹才华横溢,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天下奇才。

五代十国割据的政权中,有哪些政权是被宋朝消灭的

谢邀!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健立宋朝后,先后消灭了片蜀,南平,楚国,闽越,南唐,吳越。至宋太宗时,消灭北汉。实现了大宋的彊域统一!

古汉语为何出现汉语里没有的倒置语序

古汉语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语句倒置的现象的。

不仅有倒置,还有一种倒装。倒装句在现代也是经常会遇到的。

比如,山东人把自己不清楚的事情说成:“我知不道…“,而一般的应该是说:“我不知道。“

云南有些地区,则是把“汤面条“叫作:“面条汤“,把“大红花“说成:“红花大“。后边的大红花与红花大从词意上区别并不是太大,而汤面条与面条汤则是意义就不同了。

这个就是现代的汉语中的倒装句。

古汉语中的倒置句与倒装句还是有区别的。在文言文语法中出现的倒装句是有一定条件的。而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对于古人来说,原来是比较正常的句式。这个主要是古人没有现在的词类概念,而汉语词在句中的次序则比较固定,从古至今变化也比较小。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在宾语之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古今都是一致的。

但是,古代汉语也有少数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而且逐渐地已经从口语中逐渐消失了,但是文人写文章时已经习惯使用,因此历代的古文中会常常出现。

例如:《列子: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就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目的是为了加重语气。

又如:《左传:成公三年》中的“臣实不才,又谁敢怨?““谁敢怨“实际上就是“敢怨谁“。

倒置,并不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也不是一种值得肯定的修辞方法。但是在古汉语中却是不可避免或者是必须的。

如: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的诗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棲老凤凰枝。“在实际上,应该是理解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棲老碧梧枝。“

又如:韩愈的《柳州罗池庙碑》中的“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其中的秋鹤与飞,则是应该理解为秋与鹤飞。

汉语中的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或者押韵的需要,有时则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

欢迎山东的朋友提出更多的倒装句!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