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坛 | 惠志刚:李因笃《隐士庄拟山堂记》释
发布时间: 2023-07-11

渭南文坛 | 惠志刚:李因笃《隐士庄拟山堂记》释读

李因笃《隐士庄拟山堂记》释读

©作者 惠志刚

《隐士庄》碑刻(倚新虎摄于频阳博物馆)

康熙年间,富平文化盛极一时,可圈可点。而筑庐拟山堂、欢宴镜波园、瑰现朱家屋、醒镌四以碑、拜母韩家村、吟章王翦墓,堪称数十位文学巨子云集富平时的六大亮点。李因笃所撰《隐士庄拟山堂记》一文,正是记录彰显时任县令郭传芳筑庐养士、播德弘道、振兴世风、以文化人的宏图盛举。全文从尊贤养士、筑馆聚庐、以邀来四方盍簪之彦入手,并以骆钟麟、李颙的患难之交陈述,引申至郭传芳邀李颙避难富平的筑庐之请。短短1112字的记作,作者从古于今,由远及近,引经据典,妙句迭出,宏阔地在向人们展现富平历史之悠久、民风之古朴的同时,进一步地彰现了誉称“关中奥区”的富平文化积淀之厚重,百二山川之秀美。

《隐士庄拟山堂记》无愧是关学文库中的一方宝典,更是古今记作中的一篇范本——

吾闻世之盛也,天子以《九经》(1)治天下。修身(2)而外,莫重乎尊贤(3)。曰尊,则养在其中(4),然而不言养者,其说有二:古者分井授邑(5),时和岁丰,下至编户之民(6),无一夫不得其所,而况俊拔高亮,舆论(7)所归,不庸(8)以谋食忧之,一也;许繇伯成务光之贤(9),唐、虞、夏、商之君(10)皆当就而师事焉。抑万乘之贵,身先匹夫(11),必其隆以篚筐,腆以飨燕(12),而独不言者,义有超乎养之外也,二也。

注释

(1)九经:指的是《易经》、《四书》、《诗经》、《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九经是九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

(2)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自古以来,修身便是每个人获得提升的根本途径。《大学·经一章》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指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自古以来,修身便是每个人获得提升的根本途径。

展开全文

(3)尊贤:尊敬贤者。出处《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4)养在其中:把养育、赡养、抚养、教育、训练、培养、教养贯穿于修身之中。

(5)分井授邑:泛指城镇、乡村。语本《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6)编户之民:指编入户口的平民。

(7)舆论:公众的言论。意思是人在某时间与地点,对某行为公开表达的内容,是不同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总和。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

(8)不庸:指平凡而不会庸俗,和睦相处而有不同的想法。

(9)许繇伯成务光之贤:许繇亦作许由。传说中的隐士。相传尧让以天下,不受,遁居于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愿闻,洗耳于颍水之滨。事见《庄子·逍遥游》、《史记·伯夷列传》;成务,指成就事業。又释刘孝标注引张敏《头责子羽文》:子欲为名高也,则当如许由、子威、卞随、务光, 洗耳逃禄,千载流芳。

(10)唐、虞、夏、商之君:唐是唐尧,是尧帝的唐,因为尧帝叫陶唐氏;虞就是有虞氏,也就是舜;唐虞是指帝尧、帝舜这两位皇帝;夏就是启建立的夏朝,这是第一个不是禅让制的王朝,是我国奴隶制王朝的开始,而商就是汤灭夏之后建立的新朝代。

(11)万乘、匹夫:万乘,一般指天子、国家。左右,指近臣、随从。身先匹夫指古代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

(12)篚筐、飨燕:篚筐读fěi kuāng ,多义词,指盛物竹器,方曰筐,圆曰篚。指礼物。指婚前男方给女方的聘礼。亦指财产。还指帝王厚赐的物品。亦指帝王恩赐。飨燕,“燕”通“宴”,即宴饮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上古时, 飨,燕是有区别的.飨礼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但并不真吃真喝, 牛牲“半解其体”,并不分割成小块;献酒爵数有一定之规。燕礼在寝宫举行,烹狗而食,主宾献酒行礼后即可开怀畅饮,一醉方休。所以说:“飨以训恭俭,燕以示慈惠”。

且夫(1)养者,敬之薄也。春秋之时(2),邦君竞以养士(3)为名。士之去留,国之兴替因之。下逮战国(4),诸公子皆争竭私家之财,致士数千,而信陵君尤不耻下交(5),所与多岩穴隐者,名冠诸侯。然上(6)以养贤得名,则士之失养于下可知也。却四公子之养贤(7),不可谓不尊也,而枧古之尊贤而不言养者,其义则有间(8)矣,故曰:“养者,敬之薄也。”自兹以还,世风浸降(9),然举其最盛者,如汉光武不能屈严光(10),唐太宗之于孙思邈(11),宋太宗之于陈搏(12),并待以客礼而不臣(13),此三君岂昧(14)养贤之文哉?而究得以尊贤着美,彷彿古之帝王焉。宋之南渡(15),海内多故,程朱大儒(16),先后迭兴,讲学明道,及其门人士大夫(17)称慕其贤,私相延致,筑馆聚庐(18),以来四方盍簪之彦(19),此山堂所繇昉(20)也。

注释

(1)且夫:作为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2)春秋之时:指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即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3)邦君、养士:邦君,指古代指诸侯国君主。养士,是指战国时代国君及大夫尊养士人的一种风气。诸侯大夫的养士,使当时的平民学者有了发展的出路,因而间接鼓励了学术的发展,并且战国士人也确实对当时的政治起了很大的作用。此外,诸侯的争相招徕士人,促使士人周游列国,使当时各地的学术与文化得以互相交流,对于后来文化的统合也颇有一些助长作用。

(4)下逮战国:下逮,指往下一直到。战国,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5)信陵君尤不耻下交:天下诸多公子中也确有好客喜士的,但只有信陵君能够交结那些隐没在社会各个角落的人物,他不以交结下层贱民为耻辱。信陵君,即魏无忌(?—前243),即信陵君,魏国公子,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是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前276年,被封于信陵(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魏无忌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但屡遭魏安厘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前243年,魏无忌因伤于酒色而死。十八年后,魏国为秦所灭。著有《魏公子兵法》。

(6)上:指各诸侯君王或招贤养士之人。

(7)四公子:指战国时期的齐国孟尝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和楚国春申君,各号称养士三千人。

(8)有间:表示感情、关系出现隔阂。

(9)自兹、浸降:指从这之后,便逐渐地……

(10)汉光武、严光:汉光武即东汉王朝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严光,又名遵,字子陵。会稽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年轻时,高名远扬,与刘秀一同游学,既是同学,又是好友。他积极帮助刘秀起兵,事成后改名换姓,归隐山野。刘秀登基后思念旧情,下令按照严光的形貌在全国查访他,齐地报称有一男子披着羊裘在泽中垂钓,刘秀怀疑那就是严光,即遣使备置安车、玄纁,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阳。刘秀亲至馆舍访晤,严光就故意睡着不起来,刘秀直接进了他的卧室,摸着严光的腹部说:“唉呀!子陵,就不能相帮着做点事吗?”严光仍装着睡着不讲话,过了好一会儿,才睁开眼睛,看了好一会,说:“从前唐尧有天下,德行远闻,巢父尚且洗耳。人各有志,为什么一定要强逼呢!”光武帝说:“子陵,我真不能说服你呵!”一边叹息,一边登车回宫。后来,严光终于答应刘秀去到了宫里,两人在一起相处好多天,并睡在一起,严光睡熟了把脚压在刘秀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奏告,说是“客星侵犯帝座甚急”,刘秀笑着说:“没事,只是我的老朋友严子陵与我睡在一起罢了。”建武十七年(41年),刘秀再一次征召他入官,严光仍不就。八十岁时,在家中去世。刘秀倍感哀伤,诏赐钱百万、谷千斛安葬,墓在陈山(客星山)。

(11)唐太宗之于孙思邈: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只是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他便立志从医。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称为“圣童“,开始为乡邻治病。折叠北周静帝时,杨坚执掌朝政,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孙思邈无意仕途功名,一心致力于医学, 隐居太白山中。他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唐太宗即位后,召孙思邈入京师长安,见到他7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