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西楚霸王项羽,为何乌江自刎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西楚霸王项羽,为何乌江自刎

谢邀。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连小学生都会背诵的诗是李清照从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的项羽的肯定。

一、后世对项羽失败不肯过江东大概有两种认知,一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个人性格刚愎。二是项羽见大势已去,刘邦大业已成,不想再回江东重启战争,连累百姓。这与司马迁《史记》上说的“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以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为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段话一致。“子弟散”,一方面符合他说的“天之亡我”,一方面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原因。项羽即便过江,败局已定。因而,他选择了不渡乌江。

二、后世历代诗人咏项羽诗作很多。如唐代诗人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着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项羽的。但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以政治家的角度认为民心向背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以项羽的性格和不会用人,即使力拔山兮,盖世英雄,也难以改变历史发展进程,所以他英雄末路,只能自吻乌江。

三、毛泽东晚年读《历代诗话》,从杜牧的《赤壁》说到其《题乌江亭》一诗,评诗者认为:“项氏以八千渡江无一还者,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毛泽东读至此处,批了四个字:“此说亦迂。”“迂”在何处?杜牧诗的评者没有超出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心理局限,并以个人的“面子”问题来揣摩江东父老对暂时失败的英雄的态度,从而把一场声势浩大的楚汉相争的成败完全归之于个人的声誉。在毛泽东看来,彻底的革命者除了善于把握历史趋势、分析社会时事以外,还必须具备韧性的战斗精神。一切都事在人为。项羽以拔山之力、盖世之气,突起于陇亩之中,没有任何凭借,很快就摧毁了暴秦的政权。于是宰割天下,分封王侯,号称“西楚霸王”。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果胸怀宽广,“包羞忍辱”,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回到江东,为什么不可以卷土重来呢?在这里,毛泽东对项羽失败后的错误选择,生出了深深的感慨和叹息。

历史总是成为王候,败为寇。“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不修仁政枉谈兵,天道如何尚力争。隔岸故乡归不得,十年空负拔山名。”这是蔡东藩先生对悲情英雄项羽楚汉争霸失败、不肯过江东的评价。历史总是由英雄人物改写的,由于项羽不会用人,不谋策略,性格刚愎自用等原因失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其历史结局注定是悲情英雄,为后世留下千年一叹。

历史上,嫡长子是双胞胎怎么办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但不管是不是嫡长子,只要是双胞胎,哪怕是一前一后出生,也有大小。一般常理,大的就是大,小的就是小。这个是不会混淆的,无论他们再相像,其父母亲还是分得出来的。分娩的那一刻,嫡长子就是嫡长子,次子就是次子,名分就已经确定了,这是不该怀疑的事。

但有趣的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再加上周朝近千年的历史,在近三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的历史中,出现了五百左右的帝王,西周十二位天子,春秋十四位,战国十二位,共计三十八位天子,其后宫佳丽众多,不要说嫡长子没有双胞胎的记载,就是其他妃嫔也没有此记载。

如果再算上数不清的诸侯王的情况,也没有见到双胞胎的记载。

在《甄嬛传》中,甄嬛因为产下了双胞胎,而更加受到了宠爱,但在正史中却没有这个记载。

这个情况绝对是不正常的,作为嫡长子是双胞胎的情况,的确概率较小,但几千年的历史中没有出现一例,就奇怪了。

瑞典一家医学机构研究认为,女性服用叶酸怀上双胞胎的几率,比没有服用的女性高出一倍。1994年,该机构研究分析的数据表明,2569名服用叶酸的女性,每100名中就有2.8人生育了双胞胎,而没有服用叶酸的女性,这一比例为1.5.

也有资料介绍,怀上双胞胎的基因主要在母亲这边,母亲是双胞胎,再次生育双胞胎的概率是1.7%。而父亲是双胞胎,再次生育双胞胎的几率就小很多。

这些都是局部的,不是普遍的统计数字,但至少说明了双胞胎出现的大致概率。

但在几千的历史中,居然没有一例记载,这不免让人怀疑。

要说清这个问题,恐怕要说到古代的习俗。

在古时候,双胞胎被认为是不吉祥的。两个孩子在腹中就开始抢夺养分,生下来之后,还不继续争抢食物、财物吗?

更何况是帝王之家,为了帝位,岂不争夺的更加厉害呢?

在民间普通百姓之家,一般遇到这个情况,为了避免非议,往往是把一个孩子送人,或者送到寺庙,甚至是仍到路边,让他自生自灭。

民间尚且如此,何况是皇宫呢?

如果妃嫔生下双胞胎之后,不仅不会像《甄嬛传》中那样,更加得到宠幸,反而是一个祸害。如果是皇后生下了双胞胎,恐怕也会处理掉一个,不会全部留着。

因此,也就不存在嫡长子是双胞胎的情况。这恐怕也是漫长的历史中,没有双胞胎记载的原因吧。

没有史书记载,一切都是在猜测,但的确是个有趣的问题。

赵匡胤陈桥兵变的过程很顺利吗当时为什么没有人反抗

自问自答

公元907年,矗立200多年的大唐王朝轰然倒塌,平衡被打破,中国又进入了大分裂时代,出现了五代十国:

北方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而南方是个较小的数个割据政权,中国大地烽烟四起。

公元960年,即后周显德七年,周恭帝继位,年仅八岁,当年大年初一,百官朝贺皇帝,普天同庆,但是这庆祝还没结束,边境就传来消息:

皇上,北方契丹南下兵峰直指都城(开封)。

皇上,北汉东进,北部告急。

这八岁的皇帝能处理什么事啊,而且太后二十多岁,更可惜的是我这刚当皇后没几天,我老公周世宗就驾崩了,我也这么年轻,我能处理得了什么军国大事啊。

于是在此时两位托孤大臣,范质,王溥,就出主意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吗?派禁军都点检赵匡胤出兵御敌。

赵匡胤也知道啊,这两路大军来势凶猛,契丹更是不好对付,你派我去送死,况且这今天还是大年初一,还让不让过年了,但是皇命难违,不去现在就得死,那就出征吧。

后周的军队分为:禁军 和牙军,就是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的区别

其中禁军节制牙军

禁军又分为:侍卫司,殿前司(赵匡胤最高统帅)

可以说赵匡胤此时在后周掌握着军队大权。

就在赵匡胤出征之前,京城就有流言,也就是古代的段子了,也不是道哪位段子手编了一句:将以出兵之日,策点检为天子。

赵匡胤此时就是点检啊,意思就是出兵的时候,赵匡胤就要自立门户了,自己皇帝了,五代十国的时候真正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但是每换一次皇帝,百姓可就遭了殃,兵荒马乱的,逃走算了。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段子风靡京城,但是皇宫之内的人可能都比较高雅不听段子,所以皇宫之内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

于是,我们的后周禁军都点检赵匡胤在接到命令后的两天,即正月初三就出兵了,其实正月初二已经派自己的副将已经出兵了,一路上军纪严明,与百姓秋毫无犯。

正月初三赵匡胤大军出城,到陈桥驿就驻扎了,毕竟这打仗送死的活,跑那么快干嘛,刚出城四十里就停止进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