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红薯之父陈振龙是引进哪个国家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红薯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红薯是16世纪末(大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传入我国,首先传入的是广东和福建。
红薯原产于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随着各国早期探险和经商先人的洲际往来,红薯走出其故乡,到欧洲非洲亚洲等有人类的居住地拓展。
红薯别称甜薯、红苕、甜薯、地瓜等,为管状花目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

红薯之父陈振龙是引进哪个国家的

红薯是由西班牙引进中国的。
陈振龙这位祖居福州长乐乡下的秀才,是我国的“甘薯之父”。甘薯,由于当初是由“外番”引进的,所以又称“番薯”。因地下块如瓜,我国北方又称地瓜。甘薯有红、白、黄、紫等多种,可充饥,制淀粉,酿酒。酿出的酒,当地人称“番薯烧”。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闽中大旱,五谷歉收。
陈振龙把甘薯引入我国,改善了我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成为我国旧时代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之一。据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清乾隆年间,甘薯已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全国甘薯种植面积达一亿多亩,年产量折原粮达三千万吨,占世界甘薯总产量的百分之80,清道光年间,福州人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纪念这一成功的引进。

明朝有一人肩比袁隆平,靠种甘薯救无数人,为何如今却无人记得

袁隆平教授研究出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粮食缺乏的问题,他也被人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而在中国古代,也曾有这么一个人,他在菲律宾偷带了一根甘薯藤回中国,救了无数因灾饿肚子的人,被人尊称为“甘薯之父”,但他却没有像袁隆平一样受人关注和尊敬。

中国一直就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对粮食的需求量自然很高。但在中国古代,技术不够先进,粮食的产量一直就不是很好,百姓们能够吃饱就已经十分满足了,别的想都不敢想。若遇到干旱蝗灾,百姓们就只能吃树皮树根甚至连草根泥土都不放过。那时候粮食的收成完全只能靠老天爷赏口饭吃,为了吃饱这个小小的愿望,有多少人冒着杀头的风险也要揭竿举旗。

陈振龙出生在明朝,一个粮食十分缺乏的时代,他本想进入官场为民造福,最终却因官场黑暗只能改做商人。他曾跟随一些商人去菲律宾,在那里他看到了甘薯,一种简单且有顽强生命力的农作物。他立即被这种农作物吸引了,想起自己家乡。

他千方百计的和菲律宾人学习如何栽种甘薯,并打算偷偷将甘薯藤蔓带回国内。在当时菲律宾是受西班牙控制的,进出运货管得十分严格,若有偷运甘薯者,一旦发现就要杀死,陈振龙做出精明的谋划,将甘薯藤藏在拐杖里面,躲过了一波又一波的搜查,终于将甘薯藤蔓带回了家乡。

陈振龙回家后就种起了甘薯,恰巧那年天干大旱,粮食完全没有收获,可甘薯却生长旺盛。于是他将甘薯推广,许多地方都种起了甘薯,解决了无数人的粮食问题,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陈振龙因引进甘薯被人称为“甘薯之父”,为了纪念他,人们还修了许多与他相关的亭子,如先薯亭和先薯祠。

陈振龙引进甘薯改善了我国的粮食结构,使万千人不再受饥饿之苦,这样一位对人民有极大贡献的人,在今天却不再被人们提起。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历史太过久远,明朝距近数百年,中国人都健忘,不记得了也很正常。

另外又因为近些年来,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已经被袁隆平教授解决,他的杂交水稻让人们不再担忧会不会饿肚子,陈振龙的甘薯自然就不再被人们提起,许多后代之人也就不认识他了。还因为现在从外面引进的食物有很多,像玉米、辣椒等,而甘薯也不是什么好吃的食物,陈振龙也更自然渐渐被人们忘记。

历史上一个人从菲律宾带回藤蔓养活中国三亿人,他是谁

生活在中国的新一代青年,都见证了国家的强大,在物质充裕的环境中长大,即使不富有,也是衣食无忧。殊不知,这样的盛况在古代却是奢侈的景象,李绅作《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样的景象是当代罕见,却是古时常态。

01

要知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三国志》中的名言放到今天依然是真理,现代社会得以安定和谐,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百姓衣食无忧,生活安康。现代人不用忍饥挨饿,是受利于社会变革,也得益于粮食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贡献。

而在物资相对匮乏的中国古代,曾经也有一位为粮食生产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人称“番薯之父“,被现代人称作:“古代袁隆平“。他就是陈振龙,明朝万历年间的人,曾冒生命危险从菲律宾偷回了一个藤条,让明朝人口增加了3亿。

▲陈振龙

陈振龙生于福建省长乐县,因为家乡土地贫瘠,水稻收成不好,家乡百姓时常忍饥挨饿。陈振龙一直想要改变家乡人的现状,让家乡百姓都能吃饱饭。所以,陈振龙求学却不为考取功名,而是弃儒从商。

明朝万历年间,商人大多选择出海从商。陈振龙也加入其中,随商队来到了吕宋岛,即如今的菲律宾。陈振龙看见吕宋岛的人民所食主食是明朝没有的作物,也就是朱薯,现代称为红薯。

▲吕宋岛风景

陈振龙了解到,朱薯不挑生长环境,适应性较高、产量高、耐旱,结果即可食用,没有生熟的区别。陈振龙当即就有了将此作物带回中国的心思,认为此物可以改变家乡百姓食不果腹的局面。

02

16世纪新航路的发现,让吕宋岛沦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也为吕宋岛带来了西班牙的粮食作物——朱薯。朱薯的原产地是美洲,由于西班牙的大范围殖民侵略,朱薯由美洲传播到了吕宋岛。

▲西班牙殖民油画

当时的西班牙掌控着吕宋岛的海关权,严令禁止吕宋岛的物资流向其他国家。特别是煮熟,也在禁止外传之列。所以,陈振龙将朱薯带回中国并不容易。

中国商船在吕宋岛停留多日后即将返程,但陈振龙却没有随船离去,而是留在吕宋岛学习栽培朱薯,等待时机把朱薯带回家乡。将朱薯果实带回家乡几乎没有可能,因为西班牙人的严格盘查,好在陈振龙多日的学习后,得知朱薯的种植只需要一根朱薯藤即可,所以他决定找机会带一根朱薯藤回国种植。

▲商船往来贸易

1593年,陈振龙做好万全的准备后,静静等待中国商船的到来。恰巧有一支中国商船停靠在了吕宋岛。陈振龙用船只的麻绳遮挡朱薯藤,再绑在货物上,就这样躲过了西班牙的盘查。

商船启程后,陈振龙担心西班牙的人前来搜查,所以路途不敢耽搁,马不停蹄将朱薯藤带回福建。

03

带回朱薯藤后,陈振龙立马进行试种。不久后,朱薯在陈振龙家乡的贫瘠土壤上开花结果了。后来,朱薯的种植推广至全长乐县。次年,福建大旱,百姓收成大减。正在福建巡抚金学曾犯难时,得知长乐县因为栽培朱薯,并没有受到旱灾的影响。而陈振龙也向金学曾提议,将朱薯的种植推广到福建全省。金学曾听取了他的建议,朱薯成了饥荒闵中之地的救命稻草。

▲番薯地

在金学曾的推广下,朱薯帮助百姓度过了饥荒难关,因为朱薯内里呈金色,在人们食不果腹的状态下十分金贵,又被称为“金薯“。再到后来,浙江、广东、山东等地也开始大范围种植朱薯,也因其是外翻的作物,在其他省份被称作“番薯“。

▲番薯

清初,全国超过一半的省份种植番薯。清乾隆时期,全国都在种植番薯。明朝末年,全国的人口只有1亿,康乾盛世,全国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