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良瑶的生平?石秀的生平简
发布时间: 2023-07-06

杨良瑶的生平

杨良瑶是唐朝宦官。歴事唐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四朝皇帝,剔歴中外50余年,特别是奉命出使黑衣大食,在唐王朝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根据当时国际、国内政治局势来判断,杨良瑶出使的政治目的可能是与起源于小亚细亚两河流域的黑衣大食帝国一道,共同遏制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试图彻底摆脱其对唐王朝西域的军事威胁。据笔者考证,杨良瑶很可能是中国最早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节。作为唐王朝的外交使节,杨良瑶官阶不高,但作用匪小。从碑文看,《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无疑是唐代后期的典型制作之一,足以反映所历王朝的兴衰脉络,尤其是在“借兵回纥”、“出使岭南”、“出使大食”、“平叛淮西”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皆能看出杨良瑶不遑宁居的奔走身影,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历史细节之一。从形制看,该碑体形高大,额篆“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9个篆字,周正圆浑,苍遒大气。碑文以楷体书写,间以行书,结体活泼,字迹劲秀,线条华畅,文气通透,具有相当高的书法艺术水平,不失其为中晚唐书法中的佳品制作。据宋佚名《宣和书谱》卷一载:“唐代宗宵旰之暇,留心翰墨,于行书益工。大抵有唐自太宗以还,世相祖袭,至代宗家学未坠。”唐德宗时,“观其行书笔意,亦不愧前人云”(宋佚名《宣和书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11年12月第1版)。至宪宗初年,宫廷崇尚“集王圣教序”之风,仍不稍潜。足见中晚唐右军行楷书体之兴盛,当披靡于朝野上下。从作者看,该碑由朝请郎、行虔州南康县丞、云骑尉、翰林待诏陆邳撰文;承务郎、守郴州司兵参军、云骑尉、翰林待诏赵良裔书丹;给事郎、守洪州都督府兵曹参军、云骑尉、翰林待诏汤陟篆额。唐朝官阶明确,“朝请郎”为文官第18阶、正七品上;“承务郎”为文官第25阶、从八品下;“给事郎”为文官第22阶、正八品上。均职阶不高,正史未载,但就撰文、书法而论,仍属非常可贵。据当代学者考证,赵良裔,约当唐德宗、顺宗和宪宗时人。其书迹见于《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元和142《乘着志》(元和玄枵之岁)。该志署衔“朝议郎、权知处州司马、赐绯鱼袋、翰林待诏赵良裔”篆题,楷书。又,陆邳,约当唐宪宗、穆宗时人。书迹初见于《金石录》(宋赵明诚着)卷九,《金石录》第1738《唐平淮西碑》,署名段文昌撰,陆邳八分书,元和十四年十二月(820年)。别的书迹还有《唐邠国公梁守谦功德碑》,杨承和撰并书,陆邳篆额,篆书。长庆二年(822年)。清王昶《金石萃编》卷107。陈思《宝刻丛编》(中华书局,1995年)卷七有著录。另外,《唐左武卫将军刘德惠碑》,唐严绶撰,刘继元书,陆邳篆额,长庆二年;《唐兵部郎中郭晤碑》,唐陆邳隶书,长庆四年(824年);以上俱见《宝刻丛编》卷八。从《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可知,陆邳、赵良裔两人在翰林院内均有升迁。陆邳从朝请郎、行南康县丞、云骑尉升职为朝议郎、权知抚州长史、上柱国、赐紫金鱼袋,亦即由文官第18阶、正七品上晋升为文官第14阶、正六品上;赵良裔从承务郎、守郴州司兵参军、云骑尉晋升为朝议郎、权知处州司马、赐绯鱼袋,亦即由文官第25阶、从八品下晋升为文官第14阶、正六品上。两人初期官职悬殊,后来则臻于一致。尽管如此,却都不改其“翰林待诏”的御用角色。两人于元和元年为《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撰文、书丹,足以证明其由来已久的同事关系。陆邳擅长篆隶,却奉命撰文;赵良裔擅长楷书,故一仍旧贯。至于翰林待诏汤陟,尚不见于著录,然其擅长篆隶,当时影响也不会低。刻字匠朱士良,吴郡(即苏州)人,刻工洒脱,颇见功力,亦不见著录。但刻家留其名,大约也是一种荣耀。依据王海滨《唐代翰林书待诏制度综考》(2008年,吉林大学硕士论文)一文研究,“(唐代翰林书待诏)为皇家的御用书家,其书法技艺水平是非常高的,都是名重一时的书法好手,他们在朝野内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并认为,翰林书待诏的书法属“院体”书法,“直接代表了皇帝的书法,翰林书待诏奉敕所书的碑志,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个观点,洵非无识。按:唐人墓葬勒石,向有“神道碑”和“墓志铭”两种。所谓“神道碑”,就是树立在死者墓道上的石碑。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立碑》一诗中写道:“勋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但见山中石,立作路旁碑。”所谓“神道碑”,正是这种“路旁碑”的一种。就内容看,该碑蹈常袭故,不乏溢美之词,但就其深受信重、频繁出使而言,仍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其奉命出使黑衣大食,“使大食而声教旁畅”、“聘大食兮声教普”,也都成为出使获效的直接标志。据碑文载:杨良瑶终于元和元年七月二十二日,葬于同年十月十四日。“元和”为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元和元年,即公元806年。由此推断,杨良瑶当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即公元736年。杨良瑶之死,从明幡发丧到归里入葬,历时共83天。依照关中民间葬俗:树碑立石,通常在三周年之际完成,时当脱服之期。而此碑刻立的时间,则在丧葬期内。另外,神道碑为墓道用碑,均在地面之上,而墓葬内有墓志铭,也是唐代定制。值得注意的是,该碑正文用过许多简笔字,与今日官方确定的《汉字简化字总表》有相似之处。譬如“请”写作“请”,“继”写作“继”,“万”写作“万”,“迩”写作“迩”,“尔”写作“尔”,“貌”写作“皃”,“辅”写作“辅”,“弥”写作“弥”,等等。这些汉字简化字的普遍使用,对于研究唐代文字史,有着相当重要的启迪和帮助。早在1984年4月,泾阳县文物工作者从事田野文物调查时,在当时扫宋乡(2002年后并入云阳镇)大、小户杨村附近发现了一通晚唐石碑,此即《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笔者于上世纪90年代初偶然见及,震撼于该碑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精湛的艺术价值,遂决意加以整理、研究。1998年,笔者最先在陕西师范大学史念海教授所主编的《唐史论丛》(第7辑)撰写了一篇学术论文,当即受到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院长周伟洲教授的深切关注。2001年,新编《泾阳县志》(何平、李新荣、杨西安等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中第一次公布了该碑碑文,但差错太多,难以卒读。2005年,笔者又在咸阳师范学院学报刊发了《杨良瑶:中国最早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节》一文,再次公布了神道碑碑文并做了初步考释。因拓本欠精,辨识困难,仍有错讹。2012年冬,笔者赴北京出差,从文物出版社葛承雍总编辑处获悉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据此有了新的深入研究,在《文史》2012年第3期上发表了《唐朝与黑衣大食关系史新证——记贞元初年杨良瑶的聘使大食》一文,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建林研究员联系,得以获读,由此对碑文句读做了个别修正。对于诸位学人的支持和帮助,笔者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据查知,该碑身首相连,碑首高85.5厘米,碑头篆额“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9字,3行,每行3字。碑身高189.5厘米;上部宽93.5厘米,下部宽102.5厘米。正面镌刻行书碑文,记叙了“唐右三军僻仗、太中大夫、行内侍省内给事,赐紫金鱼袋、上柱国、弘农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杨良瑶的家族渊源和生平事迹。该碑文弥足珍贵之处,正在于揭橥了这位不见于正史文献的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节的出使生涯。经整理,对碑文标点、划段如下(按:行文中的空格依照原碑格式处理,以示敬重):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唐故右三军僻仗、太中大夫、行内侍省内给事,赐紫金鱼袋、上柱国、弘农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杨公神道碑铭并序朝请郎、行虔州南康县丞、云骑尉、翰林待诏陆邳撰承务郎、守郴州司兵参军、云骑尉、翰林待诏赵良裔书给事郎、守洪州都督府兵曹参军、云骑尉、翰林待诏汤陟篆额公讳良瑶,字良瑶,其先周宣王子尚父,受封诸阳,寔曰杨侯。晋灭其国,因以为氏。厥后代济勋德,遂为名家。至若王孙以薄葬称,楼船以大功命,敞因谦畏为相,雄由辞赋荣名。洎乎伯起之慎“四知”,叔节之去“三惑”,大鸟集于葬墓,飞鳣降于讲堂。或朱轮十人,或太尉四代,光照两汉,裕垂后昆,氏族源流,远矣盛矣。于是根蒂旁薄,枝叶蕃昌,有望表弘农,有族居天水,则公之先代,本弘农人也。及公曾祖,为唐元功臣,官至云麾将军、右威卫中郎将,以功多赏厚,赐业云阳,至今家焉。遂为京兆人矣。祖怀贞,皇许州别驾。考彦昱,处士,高标世利,处士园林,公即处士之第四子也。公质状殊观,心灵独立,气概感激,慑于时流。少以节义为志行,长以忠勇为己任,故得入为内养,侍玉墀以承恩;出使外方,将天命而布泽。累经试效,益着功劳;诚素既彰,委任方重。当永泰中,慈、隰等州狼山部落首领塌实力,继章掠众,聚兵逼胁州县,不顾王命,恣行剽煞,虔刘晋郊之士庶,震骇虢略之封疆。于时两河初平,四远犹耸,朝廷难于动众,皇上姑务安人。遂遣中使刘崇进衔命招抚,以公为判官。崇进畏懦而莫前,公乃愤发而独往,口宣恩德,气激凶顽,遂使天威挫其铓,皇泽流其骨髓,莫不交臂屈膝,弃甲投弓,革面回心,稽颡受诏。既而复命,阙下大惬,圣衷有诏赐禄,仍授文林郎、行内侍省掖庭局监作。由是恩顾稠迭,委任频繁,奉使必适于所难,临事未尝有不当,是用东西南北,匪遑止宁;险阻艰危,备尝之矣。大历六年,加朝议郎、宫闱局丞,守职不渝,在公无替;昼日三接,风雨一心;天颜不违,圣眷斯至。当信重之际,罔敢告劳;安梯航之心,何远不届。遂奉使安南宣慰,降雨露于荒外,委忠信于洪波。往返无疑,匪僭程度;复命至于广府,会叛军煞将,凶徒阻兵,哥舒晃因纵狼心,将邀王命,承公以剑求表,上闻公山立嶷然,不可夺志,事解归阙,时望翕然。至十二年,迁宫闱令。内官式叙,中禁肃清,由公是拜也。洎建中末,遇鸾舆顺动,随驾奉天,勤劳匪躬,始终一致。兴元初,天未悔祸,蛇豕横途。皇上轸念于苍生,臣下未遑于定策。公乃感激出涕,请使西戎,乞师而旋,遮寇以进,覆武功之群盗,清盩厔之前途,风云奔从而遂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