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美国和印度的一些想
发布时间: 2023-07-11

不时会看一些美国媒体,智库和专家的文章,主要是了解美国人内部怎么想,当然他们也是有不同的观点在博弈的。

不过我发现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是,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总之美国人写的东西里面,总是喜欢把中国的崛起类比为德国,日本和苏联。

这就让人感到有些局限性,近代以来崛起的国家非常多,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俄,美国....

2006年11月中国中央电视台播了个纪录片《大国崛起》,里面就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了国家崛起的历史规律,为什么却单单喜欢把中国类似成德国,日本和苏联呢?

为什么不把中国类比成美国,英国,法国,荷兰这样的国家的崛起呢?即使是俄国,也分成沙俄阶段和苏联阶段,为什么很少把中国类比成沙俄崛起呢?

这让我感到多少有些问题,因为你在评估自己的对手的时候,应该是多种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局限在一种视角,如果只是一种观点还可以,如果集体大环境都是这样,那么长期下去就会思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觉得单纯的美国视角有三点局限性,

首先在政治正确上的局限性,所以需要把中国类比成纳粹德国,法西斯日本和苏联之类,总之就是要把中国和它们放一起,以打造美国压制中国的道德优越感,反正就是暗示中国是类似纳粹德国,法西斯日本一样的邪恶国家,与之对应的,当然美国就是正义国家,打压中国崛起就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然后是英语国家视角的局限性,对于英语国家来说,德国,日本和苏联的崛起,是挑战英语国家的世界霸权,共同点是它们都是英语国家的霸权挑战者,现在的中国也是挑战者,所以把中国也放在其中的行列。

其三是一种美国必胜的潜在心理暗示,纳粹德国,法西斯日本和苏联都是挑战世界霸权的失败国家,他们最终都失败了,而且下场都很惨,三个国家都丧失了大片的土地,像日本二战战败把中国东北,朝鲜半岛,中国台湾,以及日俄战争后逐渐占领的库页岛都吐出来了,北方四岛也被苏联占领,把中国跟这些失败国家放一起,这是一种美国必胜的心理暗示。

其实在我看来,这种类似归类方法是错误的,中国就是中国,具有德国,日本和苏联不具有的独特性,实际上这三个国家彼此之间也有很大不同,不是说都是英语国家霸权的挑战者,彼此之间就相似了。

最为简单的,中国的人口体量是这三个国家加起来的三倍,自然资源也很丰富,而且还手握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产能。

不只是人口规模不同,制造业产能规模不同,而且国家和国民的心理也不同。

就说领土扩张的动力吧,日本德国不仅国土面积小,也缺乏战略纵深,所以有“扩大生存空间”的动力,而俄罗斯虽然国土面积大,之前我写过俄罗斯的地理,他们的土地大部分都位于寒冷地区,跟中国对比的话,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的发展水平可是比中国高多了,但是他们巅峰时期也就是不到三亿人,但是中国却在当时发展水平低得多的情况下养活10亿人口,原因是中国适合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的好地方确实比苏联要好。

展开全文

我们的可适宜居住面积比苏联+日本+德国加起来还要大。

再说战略纵深,一般认为苏联/俄罗斯国土面积这么大,所以拥有很大的战略纵深,但是从其地理和人口分布就可以看出来,莫斯科往东就没有大城市了,大部分的人口位于莫斯科以西的地方,全国最大的两个城市,就是人口2000万的大莫斯科地区(莫斯科市+莫斯科州),以及人口500万以上的圣彼得堡。其他没有任何一个城市人口超过200万。

如果敌人把圣彼得堡+莫斯科,以及俄罗斯西南部的粮食产地占了,俄罗斯就丧失了大部分的人口,工业和农业生产,所以俄罗斯的战略纵深其实并没有那么大,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对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如此重视,俄罗斯核心的莫斯科区域距离西部的白俄罗斯边境不到500公里,所以俄罗斯为什么要控制白俄罗斯,另外也不希望乌克兰倒向西方。

这跟中国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中国的战略纵深可就大得多了,下图是我从自然资源部官网下载的标准地图,上海到重庆直线距离大概就有1500公里,开车的话差不多1700公里了,而且我国南北的距离也很长,如果敌人从北打到南,或者从南打到北,我用地图查了下,从深圳到北京开车就差不多2200公里了,还不用说再往北我国在东北还有军事工业基地。不仅是战略纵深大,而且由于当年准备打世界大战的觉悟,我国在多个地方建设有工业基地,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到西南,到处都有军工厂分布。

今天中国的经济总量,人口总量,工业增加值都是俄罗斯的10倍左右甚至以上,在体量上就大不相同。

所以从上面就可以看出,跟德国,日本,俄罗斯都有扩张的动力不同,中国既有辽阔的可适宜居住土地面积,又有很大的战略纵深,东亚最好的土地基本都被中国占完了,中国国民可以在国土上自行迁徙选择在哪里居住,喜欢一年四季分明可以住在中国北方,喜欢温暖的气候则可以搬迁到中国南方。

所以中国人其实非常缺乏扩张的动力,不管对东南亚还是朝鲜半岛,中国都兴趣不大。

再说下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制造业产能来说吧,这个是德国,日本和苏联都从未达到过的水平。一般我们喜欢说中国制造“大而不强”,这样可以鞭策我们不断的向更高水平进步,但实际上“大”其实是“强”的一部分。

因为其一产量大则意味着生产出来的东西是有市场的,是有人愿意买的,换言之其实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即使这种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可能是来自于价格,而性能和品质比不过中高端货,但至少说明质量已经在可接受范围的之内了,

而如果这种产量持续的增长,则说明在不断的替代中高端的份额。

其二我国制造业产能大,其实也包括了“全”,换言之中国制造的大不仅仅是指单一产品的产量高,而是指上中下游拥有齐全的产业链,这是非常巨大的优势。

其三是我国的制造业的超大规模,还包括了快速形成大规模产能的能力,换言之不仅仅是大,而且是“快”,能高效率的扩张产能。

就说特斯拉吧,过去几年特斯拉做出的最正确决定就是在中国上海建厂了,这甚至可以说是逆转了特斯拉的命运,2021年,特斯拉全球总共交付936000辆车,而2020年全年交付499647辆,2021年差不多翻一倍,其中2021年中国上海工厂交付484130辆,占51.7%,而该工厂在2020年产量仅25万辆左右。

特斯拉上海工厂是2019年底开始量产的,通过产能爬坡达到了2021年的突破48万辆的产量,但如果中国制造的效率低一些呢,比如晚一年到2020年底才量产,然后2021年产量只有10万辆,对特斯拉会是什么影响?

在这个例子里面,中国并没有向特斯拉输出电动汽车技术,就是凭着高效率的产能扩张带来了收益,其实可以想一想,如果这种工业能力用于打仗呢?

最后“超大产能”其实也是一种门槛,我们通常认为只有技术门槛才是门槛,但其实大产能背后的巨额资金投入门槛,并不一定比技术门槛低。

武汉的长江存储的技术水平显然比不上韩企,但是一期30万片每月的产能,就要投入240亿美元。而这个产能实际上只占全球很小一部分,可见门槛之高。其他的行业多少也是类似的,要形成巨大的产能,是需要海量的资金持续投入的,这本身就是一个门槛。

大规模制造业还有其他优势,比如超大产能可以带来成本的降低,摊薄研发成本,使得技术上一旦形成突破,则超大产能可以带来成本竞争力的增强。

中国和苏德日的其他不同,我不想一一列举,但从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中国是和日本,德国,苏联不同的国家,总体的力量上中国其实要强得多。但是美国的精英们就是喜欢把这些国家放在一起比较,这会产生一种错误的氛围,从而影响判断。

我觉得这点对我国也是有启示的。

我们在看中低端产业的挑战者的时候,也是习惯把越南和印度放在一起,但实际上如果看长期对我国的发展威胁的话,越南和印度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国家。

体量上的巨大差距可以说是难以弥补的鸿沟,越南对我国的威胁只是战术性的,但印度却是战略性的,不是说两个国家经常一起放在作为中国低端产业挑战者的位置,两个国家就差不多。

越南的面积不过33万平方公里,而且还在中国海军的直接军事影响范围之内,而印度实际控制面积则超过300万平方公里,由于印度洋比较遥远我国海军力量对其影响也要弱的多。

而印度的人口则是越南的14倍以上。

根据IMF 2022年4月版本的世界经济展望,印度2022年GDP总量预计为3.53万亿美元,将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五,而越南预计为4089亿美元,位居世界第39位,印度是越南的八倍多。

印度的技术能力也不是越南可以比拟的,印度有本土的汽车公司,钢铁公司,大型互联网公司,医药公司,能够自己制造军事武器,印度的首艘国产航母“维兰特”号就即将在今年8月份编入现役,该舰在1999年开始设计工作,2013年下水。

印度也掌握了远程导弹技术,最远的烈火-5导弹射程可以达到5500公里,

可以发射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并且成功在2014年将其送入火星轨道。

诚然如果把印度和中日韩,以及西方国家比较,则技术能力黯然失色,像上面的火星探测器,国产航母,尽管印度一度在进度上领先,但中国很快凭借辽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