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虚静,什么是无为?对于「道法自然,清静无为」这句话,你怎么解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什么是虚静,什么是无为

什么是虚静:

虚静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有效实施无为之道的前提条件,又是实施无为之道的必然结果。

虚静的标志是心如止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被是非、对错、好坏、善恶、美丑、吉凶、祸福、得失、成败、荣辱所累,没有喜怒哀乐贪嗔痴怨恨仇等各种情绪的波动。

虚静由无知和无我这两个概念构成。

相关章节:2,3,16,20,24,26,28,47,48,56,70

无知:

指人对事物的认识真实客观,全面周到。不自知,不自是。其决策依据没有任何主观意想的成份。摒弃经验主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形而上学。

无知的反义词是知之,指对事物的认识主观,武断,虚妄不实。包括:智、知、有知、知见、自是、自知、着相等等。奉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本本主义、形而上学、形式主义等等。

相关章节:71,80

无我:

或称忘我、无身。指想问题,做事情的时候,没有得失心。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吾所以有大患者,唯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些都是讲无我。

无我的反义词是有我,即想问题,做事情的时候,将精力专注于利益的得失,而忽视了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和运用。包括:有身、有欲、有情等等各种心理状态。

实现虚静的简单方法,是使自己专注于运用无为之道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什么是无为:

无为即常道,它的意思是,始终把握规律以制定有效的策略,采取有效的行动。主要包括常有和常无这两个概念:

什么是常有:

“常有欲以观其徼”。即始终把握有,也就是始终把握规律中的条件。

常有的方法:

(1)根据客观条件,洞察事物发展的趋势;

(2)根据事物发展的趋势选择目标,端正目的。

什么是常无:

“常无欲以观其妙”。即始终把握无,也就是始终把握规律中的趋势。

常无的方法:

(1)根据趋势明确实现目标达到目的所需要的条件;

(2)根据目标目的所需要的条件,设计策略采取行动。

相关章节:52

  • 常道,又称无为之道。根据上述原理,我们把它的操作方法简化为三个要素:
  • 1、目标
  • 2、条件
  • 3、策略
  • 举例来说,当你很渴的时候,
  • 1、目标:不渴。
  • 2、条件:身体不缺水。
  • 3、策略:取一杯水来喝。
  • 按照策略去做,渴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掉呢?

对于「道法自然,清静无为」这句话,你怎么解释

道法自然 是指道有法,法有则而产生了有自而然地天下生物; 清静无为 是指做人要无为如清静;也就是无是非;即去是非,也就是消除是非之恶源了——无为。总是觉得这「道法自然」与那「清静无为」没有必然关联!!!浊见,请斧正!谢谢邀请!

道家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清静无为和与世无争,为何感觉旷世奇才出于道家

道家的精髓是无为而为,掌握了这个精髓则无往而不胜,因为无为绝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做任何事都不可凭自己的想象去乱干,而是要充分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为,即做任何事都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是什么人定胜天,试样,这样去做那有不成功的道理,所以道家出旷世奇才也就不足为奇了

出句:清静是无为,求对句

上联:荣华须有道,平平平仄仄,

下联:清静是无为。平仄仄平平。

《道德经》中"无为""无争""无私"观点对人生有何指导意义

《道德经》确实阅读过,不止一遍,也不知道读过多少遍,还有平常零零星星看过一些专家学者教授的帖子,且还经常会有一些感悟启示,但就是没办法整体理解把握,所以要来回答这个问题实在勉为其难。然而毕竟《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既是天书般的高高在上,又如家常便饭般存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也都可以说上一两句。

针对题目中“无为”,“无争”,“无私”观点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个人的体会是每个人都应该修炼自己具有整体观,大局观,天下观,由此,站在一个宏观的视角就很容易看清一个整体里面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自运行规律,这个时候你基本上只要顺势而为,基本不需要刻意去争什么。举个简单例子,一个家庭里面许多兄弟姐妹之间会为了家里有限的一些利益争得面红耳赤,其中一个眼界宽,只顾到社会里面勤奋工作,做好生意,对家里那点小九九根本没放心上,因此他完全可以显得“无为”,“无争”,“无私”。

粗浅说两句,肯定会贻笑大方,不过既然受邀回答,只好像赶鸭子上架般勇敢上吧。哈哈?

安于现状,自甘平凡,清净无为,不求上进有错吗

这种現像没错是没错,退休还可以。但做为年青人来说还应该去努力,还要有一点事业。还要有一点精神追求。还要有一点故事!还是想做什么就去做点什么。如果老了躺在那里想一想一生连回忆都沒有,那是最悲哀的一件事!在想去做以晚矣。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