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论自制文言文翻译(魏徵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文言文意思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魏徵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文言文意思是什么意思

“魏徵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现代汉语的意思是:魏徵多次上书劝阻我,认为只要用仁德的策略安抚他们,不经过战争这些人也一定会自己来朝说明情况。

频谏:多次谏言。

但:只要。

怀之以德:是“以德怀之”的倒装,用仁德的策略安抚他们。

语出《贞观政要·论征伐》,这是唐太宗说的话。上下文是:太宗曰:“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徵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既从其计,遂得岭表无事,不劳而定,胜于十万之师。”唐 太 宗说:“当初岭南的地方官盛传冯盎要叛 乱,我决心讨伐。是魏徵多次上书劝阻了我,他认为只要用仁德的策略安抚他们,不经过战争这些人也一定会自己来朝说明情况。我听从了魏徵的建议,结果不动一兵一卒而岭南获得安宁,其效果真是胜过十万大军的威力啊。”

魏征频谏

《魏徵论自制》的译文

太宗问魏徵:“观近古帝王,有传位十代者,有一代两代者,亦有身得身失着,朕所以常怀忧惧,或恐抚养生民不得其所,或恐心生骄逸,喜怒过度。然不自知,卿可为朕言之,当以为楷则。”徵对曰:“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付愿陛下常能自制,以保克终之美,则万代永赖。”

唐太宗问魏征说:“观察近来和古代的帝王,有传承帝位十代的,有传承帝位一两代的,也有自己得到天下自己又失去天下的。我常常心怀忧虑的原因(是),或者害怕抚慰养育人民不能得到适当的方法,或者害怕心中产生骄傲懈怠的情绪,高兴愤怒超过了限度,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超过限度了),您可以为我说出这个情况,(我)应当把您的话当作准则。”魏征回答说:“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圣贤之人和普通人是一样的,圣贤之人能够克制它,不让它超过限度,普通人放纵它,(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多到失去适当的限度……希望陛下常常能自我克制,来确保能够善终的美德,那么千秋万世就永远仰赖您了。”
朕所以常怀忧惧:所以,……的原因。
不自知:宾语前置句,不知自(过度)。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16163.html

<<贤妻桓少君>>,<<魏徵论自制>>的译文!!任一篇都可以

《后汉书》
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少君出嫁时)嫁妆陪送得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就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着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担当大礼。”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德,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听从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汉代贵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长衫),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她)拜见婆母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修习为妇之道,乡里的人对她非常称赞。
词类活用
父奇其清苦:奇,意动用法,以……为奇
特殊句式
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判断句
能如是,是吾志也:判断句
唯命是从:宾语前置句,唯,发语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标志,不翻译。
重点实词
装送:嫁妆
御:侍从
姑:婆婆
汲:打水
栉:梳子
唐太宗问魏征说:“观察近来和古代的帝王,有传承帝位十代的,有传承帝位一两代的,也有自己得到天下自己又失去天下的。我常常心怀忧虑的原因(是),或者害怕抚慰养育人民不能得到适当的方法,或者害怕心中产生骄傲懈怠的情绪,高兴愤怒超过了限度,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超过限度了),您可以为我说出这个情况,(我)应当把您的话当作准则。”魏征回答说:“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圣贤之人和普通人是一样的,圣贤之人能够克制它,不让它超过限度,普通人放纵它,(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多到失去适当的限度……希望陛下常常能自我克制,来确保能够善终的美德,那么千秋万世就永远仰赖您了。”
朕所以常怀忧惧:所以,……的原因。
不自知:宾语前置句,不知自(过度)。

<魏徵论自制>怎么翻译

太宗问魏徵:“观近古帝王,有传位十代者,有一代两代者,亦有身得身失着,朕所以常怀忧惧,或恐抚养生民不得其所,或恐心生骄逸,喜怒过度。然不自知,卿可为朕言之,当以为楷则。”徵对曰:“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付愿陛下常能自制,以保克终之美,则万代永赖。”
我的翻译,仅供参考:
唐太宗问魏徵:我看历代以来的帝王,在那么是传位下来的十多代人,有一两代的帝王,同样有失有得,我之所以经常身怀忧愁与担心,或许害怕民众找不到他自己的方法,或许害怕自己的内心产生骄傲与与懒惰,喜或者怒不得控制,但是这些不被自己知道。你(看到这些)可以说说我,对的我则把它做为楷模。魏徵回答说:贪求喜怒的情调,是贤人还是愚人都是一样的,不过贤人能够节制它,不明智的人放纵于它,直到迷失自己的方向。愿陛下经常能够自制呀,以保证并克制(它)把(自己)的美德保持到最后,那么万代就可以安静宁谧了。

魏徵解惑的文言文翻译

译:

唐太宗问魏征:“我看古往今来的这些个帝王、他们的国家有的传了十多代、有的只传了一两代、甚至有的帝王自己打下了江山却又自己丢了江山。所以我时常心怀忧虑。有时害怕自己不能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有时害怕自己心中产生骄傲享乐的心思,变得过分的欢喜或愤怒、但我自己却不能知道这些,爱卿应该给我说一说,我会把你的话当成日常行为的守则。”魏征回答说:“欢喜和愤怒这两种情绪,贤明的人和愚钝的人都会拥有。贤明的人能够节制自己,不会是自己过度的欢喜或愤怒。而愚钝的人则会放纵这两种情绪,很多时候都会有过失。微臣希望皇上您能够一直节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美德到最后都能够保存、那么千缉担光杆叱访癸诗含涧秋万代都会传颂您的贤明。”

作者简介:

1.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汉族,隋唐时期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2.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每进切谏,虽几次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贞观十三年(639)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3.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本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