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名人那么多,公认的第一名臣,非他莫
发布时间: 2023-07-06

前言:有这么一个人,王安石评价他:“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黄庭坚评价他:“当时文武第一人。”

朱熹评价他:“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他就是范仲淹!

《清平乐》范仲淹剧照

宋朝名臣辈出,有许许多多流芳百世的大贤臣,在众多贤臣中,谁能排第一,南宋学者吕中给出的答案是:“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

南宋史学家罗大经给出的答案是:“国朝人物,当以范文正为第一。”

范仲淹有何魅力,竟能让这么多人推为第一?

在《续湘山野录》和《宋人轶事汇编》中记载了范仲淹三次被贬,三度荣光的故事。

本文就以此三光,管中窥豹,一睹范仲淹之风采。

01、志存高远范仲淹祖籍陕西彬州,唐朝宰相范履冰之后,五代时期范仲淹曾祖和祖父还有父亲范墉都在吴越为官,后来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担任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十九日,范仲淹出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可第二年范仲淹父亲就不幸病逝,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无奈之下只好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给了山东人朱文翰,范仲淹从此取名朱说。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23岁的范仲淹,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得知了自己的家世。

原来这些年,他一直寄人篱下,一种强烈的屈辱感涌上心头。他发誓要自立门户,毅然决然离开了山东,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

他的母亲流着泪派人追他,范仲淹强忍心中不舍,回答道:母亲等我十年,十年之后,就是我金榜题名之时,到那时我就回来接母亲。

这是一个热血男儿的誓言,那一刻,范仲淹目光坚毅地望着远方,望着他的未来。

《清平乐》范仲淹剧照

可在求学过程中,范仲淹生活十分艰苦,他每天煮上一锅粥,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加上点咸菜就是他的两餐饭,这就是“划粥割齑”的典故。

有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他的同窗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伙食非常糟糕,便给了范仲淹一些钱,让他改善伙食。

范仲淹很委婉地拒绝了,他的朋友没办法,第二天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这次接受了。

过了几天,他的朋友又来拜访范仲淹。他惊讶发现,他上次送来的美味佳肴范仲淹连一筷子都没动。

范仲淹解释道:我是担心自己吃了美味佳肴之后,再也吃不下粗茶淡饭了。

此言一出,朋友对范仲淹佩服得无以复加。

后来有一次,范仲淹求签阐述自己的志向,说出了一句名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因为范仲淹觉得只有从政和从医才能造福万民,如此志存高远,怎不令人敬佩?

宋真宗画像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率领百官去亳州去朝拜太清宫。

当车驾经过应天府时,范仲淹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跑出来看皇帝。

唯独范仲淹一人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说,这是个千载难逢目睹圣颜的好机会,千万不要错过!

范仲淹淡定地说道:将来再见也不晚。

于是他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

这就是范仲淹,还未出仕,已然折服众人。

果然,第二年,27岁的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一举中第,成为进士。

不过他名次不是很高,乙科第九十七名,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

两年后,范仲淹认祖归宗,恢复范仲淹之名。

一个荣耀千古的名字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此后,范仲淹履行了自己的承诺,每任一地,便造福一方,今江苏东台的范公堤就是范仲淹济世安民的明证。

02、此行极光天圣二年(1024年),范仲淹和夫人李氏(太宗朝参知政事李昌龄侄女)在应天成婚,范仲淹终于成家立业。

遗憾的是,两年后范仲淹母亲病逝,范仲淹只好在应天为母守孝,丁忧去职。

天圣五年(1027年),“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的范仲淹,打破宋朝“守丧不言国事”的陈规,“冒哀上书言国家事”,写就了扛鼎之作——《上执政书》。

在这份万言书中,范仲淹奏请朝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

这是一个一心为公,无视陈规陋习的勇士。

宰相王曾对范仲淹这份万言书极为赞赏,范仲淹由此扬名天下。

不久枢密副使晏殊举荐范仲淹担任秘阁校理,范仲淹成为大宋皇家图书馆管理员。

众所周知,图书馆管理员大多都是厉害人物,很快范仲淹就搞出个件石破天惊的大事件。

《清平乐》刘娥剧照

天圣七年(1029年)十一月九日,这天是冬至日,大宋每年例行的郊祀天地大典的日子。

十九岁的“小皇帝”在沉默了三年之后突然宣布:他要像当年的新年大朝会一样,先率百官到会庆殿为皇太后贺寿,然后才到天安殿受朝。

这事搁今天看没问题,但在当时问题大发了。

问题出在哪?

问题就出在顺序上,宋仁宗身为皇帝,理应先受朝,再朝见太后,这叫先国后家,结果宋仁宗先家后国。

宋仁宗已经沉默太久了,在刘娥执政时期,他在史书大概留下了十多句话,大家已经习惯他做个沉默的小六郎了。

谁也没想到他不说话则已,一说就雷倒一片。

宋仁宗此言一出,满朝沉默,谁也不敢得罪太后刘娥,既然宋仁宗想当孝子,那就让他当呗。

关键时刻,范仲淹毅然决然站了出来,直接给宋仁宗上书道:“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若奉亲于内。行家人礼可也。”

不知道宋仁宗看了范仲淹的上书后会有何感想,可以肯定的是刘娥很生气!

你丫胆子太大了,居然敢太岁头上动土。

而大宋百官像看傻子一样地看着范仲淹,你谁啊,这么牛?

范仲淹表示我姓范,我官虽然小,但是仗义执言,我辈职责所在。

范仲淹无所谓,举荐他的晏殊却吓得半死!

你这是要害死我啊,你是我举荐的,你要出了事,我也跑不了!

晏殊本来就胆小怕事,当他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赶紧找来范仲淹面授机宜,劝他别搞事。

结果范仲淹冷冷回答:承您举荐,每天都怕不称职,让您难堪,谁知今天竟以忠直得罪门下。

然后范仲淹拂袖而去,回家之后写一封长信给晏殊,表明自己的决心。

这就是著名的《上资政晏侍郎书》,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清平乐》晏殊剧照

紧接着,范仲淹又螳臂当车一般直接上书,要求刘娥把亲政大权还给己成年并早已大婚的宋仁宗。

这是作大死啊!这是往粪坑里扔了颗手榴弹啊!

然后范仲淹坐等天雷劈顶,可他左等右等,居然晴空万里,屁事没有,这搞什么东西?

原来他的奏折是交上去了,却被东府压着没上报!

大宋宰执大臣们原形毕露,都是群软蛋!

范仲淹非常愤怒但无可奈何,秘阁校理的官职实在太低了,就算想越职进言都没门路。

范仲淹怎么办?他选择了主动上书辞职,要求把自己贬出京师。

这次他如愿了,宰执们这次反应十分迅速,他被任命为河中府判官,即日出京上任。

此事一出,很多人对范仲淹肃然起敬,范仲淹出京时,慕名而来的官员为他送行。

长亭中,众人举杯向范仲淹致敬:“此行极光”。

这是范仲淹第一光,在刘娥只手遮天之际,他竟然敢不顾自己的安危,要求刘娥还政,朝堂衮衮诸公,在范仲淹的光芒下,可觉得愧疚否?

03、此行愈光范仲淹被贬河中后,虽“处江湖之远”,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此期间,他也多次上疏议政。反对朝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赤忱之心,怎不令人惊叹?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二十九日,掌权十多年的太后刘娥病逝,宋仁宗终于开始亲政。

宋仁宗马上想起了大忠臣范仲淹,召其回京,任命其为右司谏,掌管一半弹劾大权。

《清平乐》宋仁宗剧照

一朝天子一朝臣,很明显,大宋朝廷将面临一场大洗牌,刘娥党羽将要被清算,而范仲淹这样的帝党将获得重用。

当时很多人为了讨好宋仁宗,主张对刘娥来个全盘否定。

关键时刻,又是范仲淹。

被刘娥打压过的范仲淹保持了冷静和理智,他不计前嫌,以大局为重,劝宋仁宗:官家,您别再过多纠缠以前的小事了。

刘太后保护了您十多年,现在要多想想她的好处,其它都忘了吧。

宋仁宗听到范仲淹的话感愧交集,这话出自从前反抗刘娥最激烈的范仲淹之口,比什么样的规劝都有力度。

宋仁宗马上就清醒了,马上下诏不许再议论刘娥垂帘听政时的任何得失对错。

这就是范仲淹,他反对刘娥,是出自公心;他维护刘娥还是出自公心,范仲淹用自己胸襟迅速安定了人心。

当年七月,天下大旱,蝗灾蔓延,范仲淹马上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宋仁宗当时没放在心上。

范仲淹便质问宋仁宗:如果你半天不吃饭,该当如何?”

宋仁宗幡然醒悟,马上派人安抚灾民,派谁去?范仲淹!

要知道此时范仲淹留在开封才是最有利的选择,赈灾这是麻烦事,做好了只是小功,做坏了是大过。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