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通关,香港最值得一看的15个最新艺术
发布时间: 2023-07-11

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2月6日,香港正式全面通关,

成为了不少人2023年的出游首站。

除了美食和美景,

很多人还在关注蓄势待发的香港艺术圈。

展开全文

上: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中:M+博物馆内部

下:大馆艺术中心

过去的这三年,

M+博物馆、香港故宫相继落成开馆,

这几座世界级文化新地标,赚足眼球;

位于中环的H Queen’s,

是“世界第一个只属于艺术的大楼”,

里面有5间国际一线画廊,

不用东奔西跑,只要搭着电梯垂直上下,

就能“一站式”逛展;

三月,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将开幕,

香港政府大手一挥,

宣布3月起送出70万张来港的机票,

届时现场将会空前盛大。

有人预测,香港作为大湾区的窗口,

将慢慢激活整个南方的艺术氛围。

我们列举了几处最热的艺术地标,

15场最新展览,

请跟随这份攻略,

抵达香港最活跃的艺术现场。

撰文:黄夕芮、谭伊白

香港故宫

二月春日一个午后,接驳车在香港故宫、M+博物馆、尖沙咀地铁站之间来回穿梭,每20分钟一班,吞吐着大量旅客。

西九龙文化区

西九龙文化区人头攒动,大多是为了两座美术馆而来的,维多利亚港就在眼前,身后是一大片绿草坪,这片香港近期最热闹的地方,想要一天逛完都不太可能。

先去香港故宫博物馆看看。

藏品展示

在常规展《紫禁万象——建筑、典藏与文化传承》中看到的这914件展品,是香港故宫团队与北京故宫通力合作,从北京故宫186万件藏品中,花了一年多时间精选而出的。

它们的运输过程非常复杂。作为可能是全球最贵的一批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间保险公司敢单独为它承保,只能集合多家公司共同担保。

执壶,莫卧儿帝国,十八世纪 © 故宫博物院

展品时间跨越“中国上下五千年”,种类涵盖了书画、青铜器、陶瓷、金银器、珐琅、玉器等25个门类,部分展品甚至在此之前从未向公众展示过,用馆长吴志华的话说,“野心很大”。

淡天青釉笔洗,河南汝窑,北宋 © 故宫博物院

之前在展览中展出的白釉孩儿枕 © 故宫博物院

有些展品因为保存难度高,需要严格按天数计算时间,运输过程多少天,能展出多少天,都得精确计划好。而部分文物在展出后,要回到故宫博物院“休眠”数年,“可能错过了这次,一辈子就再看不到了。”

而香港故宫也并非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依附,全球各地的展品,都有可能依托这一平台呈现。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展厅现场

目前在展的还有《艺苑寻珍——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名品》展。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是全球最重要、最大规模的私人艺术收藏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100多件展品,讲述自十七世纪以来王室收藏的关键事迹,重温亲王们在艺术收藏和建筑营造上的精彩故事。

最瞩目的展品包括了极其珍贵的彼得·保罗·鲁本斯和安东尼·凡·戴克近四十幅原作。

即将参展的双龙戏珠纹樑冠明,1368-1644年

紧接着的2月下旬特展《金彰华彩──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梦蝶轩藏古代金器》,由梦蝶轩主人与香港故宫合作,是近年香港最大型的古代金器展览。

展期由2023年2月22日至9月25日,观众可以欣赏到来自欧亚草原、吐蕃和中原地区的黄金饰物,部分器物是首次公开展出。

2022年7月,香港故宫博物馆落成。它耗资35亿、筹建五年,还未开馆就万众瞩目。

整个馆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只有3万平方米,相对来说面积并不大,但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已经存在感十足。

建筑呈垂直往上走势,上宽下窄,一共7层楼。由香港本地建筑师严迅奇设计,在设计上,他希望能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脉相承,又带有现代元素。

最重要一个理念就是效仿北京紫禁城的“中轴线”概念,把它从平面放进了立体建筑里——

三个很大的中庭,将整个场馆纵向连接,就像从太和门、太和殿,一路往上走。三个中庭与户外空间相连,看完一个展厅,走到中庭,再前往下一个展厅。第一个中庭向东面,能看到香港城市景观;第二个中庭往南,面向香港岛;第三个中庭,则望向西面的大屿岛。

大门

大门参考了紫禁城带钉孔的门,以金色和朱红色为主。外墙特意选择了“耐候钢”这种材料,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氧化,有点类似于做旧的概念,这是设计师为了将北京故宫几百年历史积淀的时间痕迹表现出来。

走进建筑内部,里面更是新奇。3999片带孔且弧度不一的曲面铝板,配合着7000块波浪形天花板,塑造出了一种流光溢彩、行云流水的“琉璃瓦”效果,宛如衣服上的珠链,波光粼粼。

M+博物馆

与香港故宫仅5分钟路程,就到了M+博物馆。两座场馆一古一今,互相映照。

自2021年11月开馆以来,M+就成为了中国乃至整个亚洲艺术圈关注的“风暴眼”。都说“十年磨一剑”,它在10年前建设动工时,就朝着“亚洲第一座世界级视觉文化博物馆”这样的大方向奔去。

它占地65,000㎡,体量是伦敦泰特美术馆的两倍,由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建筑事务所设计。

外观呈倒T型,赫尔佐格曾经形象地比喻:“这座大楼就像一个人体,双脚扎根土地,头顶着天,同时看向眼前的茫茫大海。”

走入博物馆,自然光透过天井可以一直穿越三层,照射到地下名为“潜空间”的地方。这是不容忽视的设计亮点。

西九龙区是一片填海造陆的人工区域,建造过程中,工地下方有几条机场铁路成了施工阻碍,于是设计师用钢架架出空间,这是在香港首创的施工方法,因此挖掘出了像洞穴一般的“潜空间”。

《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览现场

M+内部公共空间

正在展出的草间弥生回顾大展《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就有几件大型作品悬挂在此,游客可以免费进入这片公共区域。

乌利·希克展厅

另外在展的还有《M+希克展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由前瑞士驻中国大使、国际重要藏家乌利·希克(Uli Sigg)捐赠1463件艺术作品,聚焦中国当代艺术从70年代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国文化、精神、经济发展的变化。作为M+的第一批馆藏,它的估值约1.67亿美元。

中国光管广告公司《宾得霓虹招牌招牌》1994-1997年

(《香港:此地彼方》展厅)

展览《香港:此地彼方》更有在地性,从香港本地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和电影工作者切入,讲述60年代至今的香港视觉艺术。

焦点空间展厅

最新鲜出炉的展览紧跟艺术圈热事——NFT艺术。艺术家Beeple的作品《Beeple:人类一号》单独占据了一个展厅。

除33个展厅外,博物馆还配有影院、学习中心、餐厅、屋顶花园等,整幢建筑是由瓦片、竹子和水泥构成的,外墙参照了中国传统屋顶瓦片。

建筑外墙

建筑与维多利亚港近几步之遥,看展累了就到海边坐一会儿,再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西九龙戏曲中心

往东走一公里,是另一座造型感极强的建筑——西九龙戏曲中心。

流畅的曲线外形,肌理丰富,金属幕墙既像铠甲,又类似竹纹。

它耗时8年,2019年开馆,由吕元祥建筑事务所与加拿大建筑事务所 Revery Architecture联手设计。

内部的木质亭子与悬浮剧场

走进戏曲中心,内部的圆形中庭,架了一座中国传统风格的木制凉亭。

核心大剧院是“悬浮”的,被高高架空在离地27米高的位置,四面皆有入口,既可以避免周边铁路带来的噪音,又能促进空气流动,在炎热的夏季为观众带来自然对流的徐徐凉风。

香港艺术馆

再沿着海岸线经过“购物天堂”海港城,一旁是香港第一家公立美术馆——香港艺术馆。

1962年开馆后,它始终保有自己的特色,平易近人却勇于拥抱新的变化。2015年,它开始为期四年的翻新和扩建,于2019年焕然一新。

香港艺术馆中的每层不一样的落地窗

馆藏超过一万七千件艺术品,每一层公共空间都嵌入了落地窗,可以全方位无死角地欣赏港口的忙碌与繁华。

馆内有十余场展览正在进行中,其中,一件场域特定装置作品郑重宾《万年景》出现在建筑外立面上的玻璃幕墙,是艺术家为纪念香港艺术馆成立60周年特别定制的。除外还有书法展、汉字展、外销艺术展、嘉靖皇帝的御瓷展等等。

大馆古迹艺术中心

离开九龙半岛,往香港岛走去,在闹市中央有一座既庄严肃穆又多元冲突的建筑。

它的前身是中区警署建筑群,在2018年被改造为大馆艺术文化中心面向公众开放。

大馆建筑群的设计细节

馆内有16座经保育活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