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为什么这样“画”?(上
发布时间: 2023-07-06

文/徐凯




《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此包牺氏即伏羲氏。伏羲当年通过观天象、察地势、观自身,把与原始人类生产、生活联系最紧密、最重要的八种事物、现象确定下来,形成符号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给人们以借鉴和警示。

所以我们知道,这八种符号一定是“以人为本”的,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来体察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如果跟人关系不大,是没有必要纳入这么名额有限的符号系统中并传世开来的。

因此,我们在解读的过程中需要回归人,回归原始先民的视角和当时的实际生产活动中去加以观察与体悟。

1

乾(☰)

乾卦是三个阳爻,也就是由三条不间断的线组成,伏羲把它确定下来代表“天”。

我认为这一确定是充满科学意味的,是“数理建模”的结果。我相信伏羲的观察和认知是与现代物理学和数学等学科有相通之处的。

尽管跟我们今天的精确计算和描述不同,说法和理解也不尽相同,但对于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认识确是惊人的相似。

不信你看:我们学过初中地理,课上讲过大气层按功能和性质划分可分为三部分。

从下到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高层大气又可分为中间层 、热层、外层等。而甲骨文中“气”字的写法,也是用三条横线所代表)。这是科学观测的结果。

我们稍作对比便可发现,伏羲氏发现和描述的天(乾)也是这样的三层,这三爻一画出来,大家就知道并且能记住,这个就是“天”。

我相信这不是什么巧合,这其中蕴含着很多启示和智慧。

2

坤(☷)

无独有偶,坤卦代表“地”,同样是三条线,但中间是断开的,我们称之为“三阴爻”。

如果您对于上文的解释还有些犹豫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再用同样的思路考察一下地球的组成。

同样是初中地理课的内容:从地球表面到地球核心也分为三部分,从外向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


我们知道,天是连续的,没有间断的,天或者宇宙要是断断续续、时有时无,那还了得?

而大地却不是密不透风、严实合缝的,有板块的移动,也有地核与地幔、地壳间的一些纵向的地理变化。

我们由此可以确定,由三阳爻组成的天(乾)和由三阴爻组成的地(坤),与今天科学印证的天和地的三部分并不矛盾。

我想这完全值得中华民族为之自豪。

3

兑(☱)

八卦中最有诗意的当属“天上变”——兑。“兑”代表“泽”,“泽”就是聚水的洼地,湖泊、沼泽等。

从“竭泽而渔”等成语可以看出,泽与原始先民的生活紧密相连。

天地的变化会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恐惧,而泽(兑)更是人们赖以生存、充满开发意愿又时常令人望而生畏、不知所措的事物,因此把它选入八卦,实至名归。

(有哪些以lia开头的四字成语?没有lia字开头的成语,QQ接龙红包“一个顶俩”难倒了不少网友,根据成语词典提示,成语中含有俩(lia)的成语有:鬼蜮伎俩、鬼魅伎俩、有三有俩、鬼蜮技俩、一个顶俩。可是,按照规定,必须是俩(lia)开头的成语才可以。但是并没有俩(lia)开头的成语,所以这是一个无解的成语接龙呢。)

有人不禁要问:地上的泽与天上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呢?妙处就在这里。

还记得朱熹曾有《观书有感》诗存,第一句就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后面紧接着是“天光云影共徘徊”,你看这个天光云影在方塘中徘徊与共的画面,是不是诗意满满?是不是审美十足?

正是由于天倒映在了方塘里,才给了人们无限的憧憬和思考,让人们对此有所寄托。因此,“兑”也代表“喜悦”,是对人们的思想、精神层面的描绘。

“天上变”中的“天”,是水中的“倒影”,水的波纹犹如给天蒙上了一层潋滟翩跹的滤镜,给人以美的向往。这种美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希望,是与物质生活有区别的一面。

大仲马说:人类所有的智慧可以归结为两个词——等待和希望。人们如果走到一片湖泊前面,肯定要停下来,不论是择路而行还是筏木成舟,都需要“等待”与“希望”。

有期待,有希望,人们就会有愉悦,这不正是兑卦带给我们的启示吗?

4

离(☲)

理解了兑卦,我们再来看“天中变”——离。

有人肯定又心生疑问了,“离”不是代表“火”吗?天中间怎么会着火?天着火又怎么跟人密切相关呢?

请问,火着在哪、着成什么样最让人担惊受怕?如果只是贴着地皮还没人高的篝火,一般我们是不会怕的,我们怕的是火窜起来。

古代先民的房屋多用树木建造,火一起便会火光冲天,人们非常容易丧命,严重时,整个部落都会化为灰烬。

但有时,森林大火也能救命。野兽是最怕火的。

如果天降一场大火,森林中便会有一群野兽被烧熟,这样人们就有烧烤吃了(极其乐观地想象一下),而且也能暂时避免野兽的侵袭。

如果火种能被保留下来,那更是再好不过的资源和能源。

此外,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太阳就是火的象征,是最高级别的火,所以人们用“火轮”来比喻“太阳”,如韩愈《桃源图》云:“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

太阳在哪?在天空中呀!

我们还有一个词叫“如日中天”,“中天”可不就是“天中变”吗?“火”跟“天”是脱不了干系的。

在先民眼中,大火是在半空中燃烧的,那些以天为参照物、与天紧密相连的火,才是人们最关心和在意的,所以此卦才会入选。

5

巽(☴)

“天下变”——巽卦就更值得聊聊了。

“巽”代表“风”,那“天下变”与“风”有什么关系呢?“天下”之“风”与人类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

《易经·说卦》云:“巽为木,为风。”

古人是怎么判断今天天气如何、有没有风的呢?如果等到已经出门了才知道今天有大风,那就晚了。

先民的办法就是看树,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屋内看窗外的树不停晃动,出门就要小心啦。当然,光看树还是不保准,还要看天。

我不知道除了看天气预报之外,大家在出门之前是怎么判断今天冷不冷、要增加还是减少衣服的。

我母亲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每次出门前先打开窗户,用手在窗外感受一下,如果手背感觉很凉,就算天气预报说升温了,也给我加一件衣服,这样出去就不会着凉。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天气如何不能光看气温,还要看风的“风格”(体感温度),这一点大连的朋友可能深有体会。

在大连判断冷不冷很大程度上要看风大不大,尤其是秋冬季节,如果气温显示不低,但风大,今天就一定要多穿。

古人早就参透了这层意思,巽卦在某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冷暖,母亲伸手判断天气的举动,实际上就与巽卦带来的启示有关,也就是看外面的风大不大。

其实,《易经》中蕴含的道理我们经常在用,只是不自觉而已,在我看来实在可惜。

知道了“巽”与“风”的关系,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巽”的含义,以及其与“天下变”的巧妙联系,这些也都暗藏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

“巽”的寓意是“顺”,“巽言”也就是“顺言”。

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巽与之言,能无说乎?”就是和言悦色之意。

你看我母亲用手感知风的大小的举动,不也正体现了顺天应人、慈母爱子的中华之道吗?

那“巽”与“天下变”有什么联系呢?我奶奶在这个问题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天下变”——巽(☴)乃风。奶奶是农民出身,对自然变化、天气变化格外关注,所以小时候出门之前,奶奶常说一句话:“变天了,变天了。多加衣服吧!”

当时不在意,也没有多想,倒是不自觉地接受了这样的说法,就知道变天加衣服、变天肯定冷,如今才恍然大悟。

请想一想,什么叫“变天”?无非是艳阳高照突然黑云压境,风和日丽突然“大风起兮”,这些日常现象,在我奶奶眼中是一种宝贵的经验。

《史记·天官书》载:“凡天变,过度乃占。”也就是说,天“变”得剧烈就需要占卜了,这里明确提出了“天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不论是天上、天中还是天下之变,都不容忽视,都可能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一道坎儿,占的不是结果和解决办法,而是“天气预报”“投资预测”“参考消息”。

运用先人的经验把风险降到最低,把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经验和规律应用到人类社会,才是我们学习《易经》、掌握“易理”、践行“易德”的初衷和本心。


(未完待续……)

End


作者简介:

徐凯,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中级馆员,硕士。研究方向:阅读推广,中国古典文献学。著有《阅读推广+:理论与实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