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民族英雄耶律大石?如何看待金庸抨击崇祯是“无道昏君”,称赞耶律大石、康熙、忽必烈等人的情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如何看待民族英雄耶律大石

01

公元1122年,金军西进南下,准备给辽国最后一击。

此前,面对所向披靡的金军,辽军被打得满地找牙,疆域急剧缩水,五京只剩下了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南)。

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当时的辽国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抛下了危如累卵的国家和一众契丹重臣,向西逃入云中。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北宋趁自己的老邻居落难之际,背弃了带来百余年和平的“澶渊之盟”,跑去和金国签了个“海上之盟”,夹击辽国,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这就是当时的辽国所面临的情况:南北夹击,兵临城下,皇帝西逃,命悬一线。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已经放弃。

留守在南京的契丹大臣们,决定拼死一搏。

这其中,就包括本文的主人公——耶律大石。

02

耶律大石,字重德,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八世孙,通晓契丹文、汉文,擅长骑射。天庆五年(1115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契丹人管翰林叫林牙,所以耶律大石也被称为大石林牙。

这个称呼几乎与其本名一样为人熟知,因为他是见于《辽史》记载的唯一一位契丹族进士。

虽然跟天祚帝的血缘远了点,但作为皇亲国戚,忠诚毋庸置疑,再加上能力出众,文武双全,大石深得天祚帝的赏识。

于是,他作为契丹族的优秀青年代表,历任泰州刺史、祥州刺史、辽兴军节度使。

如果没有意外,大石也许就会缓步高升,终成一代名臣,写入《辽史》列传之中。

但历史最不缺的就是意外。

女真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搅动华夏大地,给了大石一个血与剑铸造的舞台。

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最终,耶律大石的故事被写入了《辽史》本纪之中。

03

先从女真起兵说起。

公元1114年,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

刚开始,天祚帝完全没有把女真人放在眼里。但不久之后,阿骨打击败了天祚帝派去平叛的所有部队,并于次年建立金朝。终于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天祚帝决定亲率大军讨伐金国。

不过,天祚帝的发挥向来都是非常稳定的。

他大败而归,辽国五京之一的上京临潢府(今赤峰市林东镇)沦陷。

此时天祚帝定睛一看,辽国大地已是叛乱频发,烽烟四起。虽然大部分最后都被镇压了下去,但已危及辽国的统治根基。到本文开头的1122年为止,金人已经攻克了辽国五京中的四京,准备进攻仅剩的南京析津府。

而曾经的友好邻邦北宋也不知道脑子进了什么水,竟然完全不考虑唇亡齿寒的道理,决定与金人夹攻辽国。金人打辽人都不在话下,那打北宋呢?

天祚帝受不了了,堂堂辽国皇帝,怎么能死在这呢?于是他率领卫兵五千逃入云中(今大同)。

皇帝虽然跑了,可国家还在啊。于是留守南京的重臣们,拥立了耶律淳为皇帝,继续抵抗,史称北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主角耶律大石临危受命,于白沟河大败二十万北伐的宋军,解除了一路威胁,算是露了个脸。

然而不久后,新皇帝耶律淳病死,其妻萧德妃摄政。本就摇摇欲坠的北辽,看起来更是希望渺茫。

而奇迹,也确实没有发生。

虽然再次大败奇袭的宋军,但南京最终还是被金军攻破,北辽灭亡。

不过,耶律大石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天祚帝

04

逃离金军之后,耶律大石来到天祚帝处,希望跟随天祚帝继续抵抗。

天祚帝仿佛完全忘了自己曾经抛弃国家和人民远遁,理直气壮地质问大石:

老子还没死,你们怎么敢立耶律淳?

大石更有底气:

大敌当前,陛下你不能抵抗,抛下百姓自己逃走,我们就算立了十个耶律淳,不也是太祖的子孙吗?总好过向他人求饶吧?

天祚帝自知理亏,赦免了大石。

而就在这时,附近的一些部落归顺了天祚帝,让这位“中二少年”突然感受到了流淌在体内的太祖之血。于是他决定主动出击,去跟金人掐架。大石拼命劝阻,却毫无效果。

大石想通了,跟着这种小肚鸡肠,智术浅短的人混,不是被他杀了就是被他给害死。更重要的是,复国怎么可能会有希望呢?

审时度势之后,大石率领二百骑兵连夜向北逃跑。他不想给天祚帝陪葬,他要为辽国保存实力。

而不听劝阻的天祚帝结局又如何呢?

战败被俘,死于金营。

就这样吧,使生灵涂炭,他难辞其咎,这是他应得的。

05

耶律大石不用想也知道天祚帝的结局如何。而他应该做的,不是一味逃跑,更不是自杀,而是保存血脉,光复辽国。

大石向西北翻过青山,渡过黑水,达到白达达部落,受到了礼遇以及资助。他发现,在远离金国的地方,辽国依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他继续向西北进发,穿过了漫天黄沙,人迹罕至的沙漠,最终带领着二百多人,找到了那个只听过,没见过的辽国西北路招讨司所在地,可敦城。

由于远离中原,又有大漠的阻隔,这里驻守的辽军并没有受到金军的进攻。可在辽国灭亡之后,他们就成了无主之军,不知为谁而战斗。耶律大石的到来就像擎起了一面旗帜,给了他们方向。

是的,国家抛弃了我们,但是大石林牙来了。

于是,一路走来,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耶律大石,终于看到了希望。

他又聚拢了当地七州十八部的力量,以恢复辽国为号召,很快拥有了精兵万余人。他自立为王,按照辽朝的制度,设立官署。一支以复兴辽国为使命的力量,在西北诞生了。

虽然站稳了脚跟,但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摆在了大石的眼前:

可敦城并不适合长久的发展,可是要离开的话,该向东还是向西?

向东是故土,也是强敌。

耶律大石看着眼前刚刚积攒起来的力量,知道自己还远不是金朝的对手。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决定——继续向西。

但他心里很清楚,向西,是为了将来能够向东。

出发,神秘而充满机会的西域!

耶律大石西征路线图

06

大石首先取道高昌回鹘。他写信给高昌回鹘的国王,极力表示自己的友好。此举赢得了高昌国的信任,国王盛情款待了大石。

经过高昌之后,耶律大石率众成功抵达了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并以那里为中心,开始经营。这个融合了契丹族和汉族文化的外来势力,迅速受到了当地各部族的拥戴。

中文 阿拉伯文历史中对西辽的记载

公元1132年,在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之后,耶律大石在叶密立称帝。

采用突厥汗号,菊儿汗(众汗之汗),以及汉族尊号天祐皇帝,改元延庆。西辽政权由此建立。

这个政权是辽国的延续,又被称为哈剌契丹。

同年,耶律大石出兵高昌回鹘,兵不血刃,高昌回鹘便正式归顺了西辽。

两年后,东喀喇汗国归顺,成为西辽的附庸。大石在其境内的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建都。而原先东喀喇汗国控制不住的康里人和葛逻禄人也都向西辽臣服,西辽国力大增。

而实力的大增,伴随的是翻涌的思乡之情。

于是大石派元帅萧斡里剌率军东征金国。临行还特地叮嘱,要信赏必罚,与士卒同甘苦。

但事与愿违,大漠仿佛是一道无尽的屏障,将西辽的军队死死地隔绝在了西边。萧斡里剌率军在漫天黄沙中前进了万余里,却毫无所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