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孙承宗、杨嗣昌这些明末朝廷重臣?重用杨嗣昌对于崇祯来说到底是福是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何评价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孙承宗、杨嗣昌这些明末朝廷重臣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明朝灭亡的教训是什么?空谈误国,文人误国。税收体制改革很重要。稍微解释下:通过科举上来的士大夫阶层,没有宦官,外戚,勋旧,武将的制衡,把持朝政,挟持皇帝,因循守旧,一片混乱,看似集权,其实行政效率极端低下,中央没有统一的权威,政令无人执行。自耕农已经大量减少了,国家的税基没了,还拼命压榨,遭遇天灾,农民被逼造反,商人有钱,士绅有钱,他们却不交税。就好比现在的社会,企业不交税,白领金领不交税,商人不交税,明星不交税,反而让城市乞丐跟农民交税。想改革,一帮掌权的文臣士大夫又不给,所以一起完蛋了。宋朝与明朝看似一个亡于蒙古,一个亡于满清。最根本的都是亡于只会空谈道德的文人士大夫。警惕啊。

重用杨嗣昌对于崇祯来说到底是福是祸

是福。杨嗣昌和那些在朝廷只会叫嚣的大臣不同,他是真的能做事,想做事,会做事的人。他提出的所谓“十面埋伏”的政策,如果那些人能坚决的执行,灭了起义军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可惜的是当时的军队不行,杨嗣昌是有心杀賊无力回天。

而对于议和的政策,其实是很好的一个提议,只不过有那些迂腐的读书人死命的不同意,一个个打仗不行,只讲个人骨气,有时候屈辱的活要比痛快的死要更难,杨嗣昌懂,但是这些朝廷的所谓“守正文臣”不懂,搞得内外交困,他们自己还打不了仗,要是当时杨嗣昌的议和能成功,明朝或可再延续一段生命。但是历史不容假设,但我认为对于崇祯而言,杨嗣昌的存在对于他是一种安慰。

崇祯皇帝执政十七年,期间最信任的臣子非杨嗣昌莫属,原因为何

自古道: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用兵打仗,最怕误用庸才,所托非人。古代的贤明君主,有一项最为基本的素质,就是慧眼识人,知人善任。能做到这一点的,看似简单,实则大不容易。典型例子就是唐朝皇帝唐玄宗,前半生重用贤良臣子,姚崇、宋璟等德才兼备之人跻身朝堂,使得大唐国泰民安,出现开元之治的太平盛世。后半生宠信李林甫、安禄山等奸佞之臣,酿成安史之乱那样的惨祸,使得唐朝一蹶不振。

明朝末年,外有努尔哈赤、皇太极强寇临边,侵扰边境,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揭竿而起,纵横中原,内忧外患交相困扰之下,明朝统治遭受到前所未见的巨大危机。所幸的是,崇祯皇帝继位后,没有像其他末代皇帝一样,唉声叹气听天由命,而是力图振作,想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善局面,让明朝转危为安。可惜的是,崇祯皇帝态度可圈可点,但眼光和能力却实在差强人意,在用人等关键方面接连出现重大失误,使得局面最终不可收拾。

崇祯皇位在位期间,因为性格急躁急于求成,大学士、兵部尚书等要职,一度像走马灯一样频繁换人,绝大部分都令崇祯极不满意。其中唯有一个人,获得了崇祯的信任和赏识,对他委以重任,凡是此人所提建议,崇祯几乎都是有求必应,全力支持,热切期盼此人能成为明朝的救星,拯救明朝的危急局面。可惜的是,崇祯看走了眼,这个人非但没能济世安民,反而让明朝不可收拾,走上绝路。

这个人就是明朝兵部尚书杨嗣昌。杨嗣昌,是明朝末年历史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在崇祯支持下,杨嗣昌执掌大权四年,在崇祯时期,这已经算相当长的时间了。杨嗣昌是万历年间进士出身,长期在户部担任主事、员外郎等官职,天启年间魏忠贤作乱之时,杨嗣昌见时局混乱,一度挂冠归隐,回到老家隐居。崇祯初年,杨嗣昌再度出山,迅速获得了崇祯的赏识,历任右佥都御史、宣大总督等职务。

杨嗣昌多次上书朝廷,陈述对时局见解,崇祯皇帝和他一见投缘,有相见恨晚之感,杨嗣昌从此青云直上,到崇祯十年成为明朝兵部尚书、大学士,全面负责内外用兵。杨嗣昌在明末大臣中,算是出类拔萃的一个。他忠心不二,不贪财货,勇于任事,他的用兵之才,在崇祯手下大臣中,也称得上是凤毛麟角。

在镇压农民军时,他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卓有成效,一度把李自成、张献忠打的溃不成军走投无路。在应对关外清军时,他主张“攘外必先安内”的对策,都可圈可点。但是,杨嗣昌有几个最大的弱点,并且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第一点是他为人心胸狭隘,不能容人,对于持不同意见的将帅不能虚怀若谷,反而不惜痛下杀手。

比如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是明末第一流的军事人才,忠心事主,才干卓异,在黑水峪之战捕获第一代闯王高迎祥,又在潼关南原之战中把李自成打成光杆司令,堪称李自成的天敌。但就因为他生性耿直,与杨嗣昌意见不合,杨嗣昌恨之入骨,百般构陷打击,使得孙传庭含冤入狱,而当时正是明朝对内对外用兵的关键时刻,这样难得的将帅之才却被杨嗣昌关进大牢。等孙传庭出来时,局面已经今非昔比,不可挽回了。

宣大总督卢象升,也是明朝末年将帅中的一线人物,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对朝廷赤胆忠心。但他同样因为与杨嗣昌意见冲突,多次与杨嗣昌当面争论,使得杨嗣昌怀恨在心。在巨鹿之战中,卢象升带领弱势兵力迎战清军,杨嗣昌挟私报复,坐拥重兵却袖手旁观,不发一兵一卒助战,使得卢象升全军覆没,战死沙场。孙传庭与卢象升都是朝廷急需的数一数二的人才,却遭杨嗣昌以一己之私痛下杀手,使得明朝形势雪上加霜。

杨嗣昌的第二个弱点,是他没有知人之明。他向崇祯推荐的大臣熊文灿,力保其才堪大用。结果在张献忠即将被剿灭的关键时刻,熊文灿却露出草包本色,稀里糊涂上了张献忠的当,把张献忠的假投降信以为真,使得张献忠躲过一劫,不久后再度造反,攻破襄阳杀死明朝襄王,给明朝留下无穷后患。可以说,正是因为崇祯重用杨嗣昌,使得明朝末年局势不可收拾,走上了绝路。

如何评价明朝最后的知名首辅杨嗣昌

如何评价杨嗣昌,首先我们来了解明朝的灭亡。

明朝是如何灭亡的,我总结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党派之争,阉党、东林党等之争时刻都处于剑弩拔张、你死我活的境地,其实每朝每代都有党争,它只是一个表现形式,都各自代表自己的利益集团,如东林党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但这种党争没有得到制衡,就会愈演愈烈,极大消耗统治集团的内部力量,崇祯杀魏忠贤就是例子!

二,农民赋税过重,明朝初期,农民的赋税是很低的,这得益于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后期以农业为基础的明朝商业却发展很快,但商业税很低,造成结构失衡,国家的经济异常困难!

三,土地兼并严重,朱姓一族发展迅速,大量土地被皇亲国戚所占,农民流离失所!

四,崇祯时期,农民起义愈演愈烈,不断加剧,清军入关,造成明朝多线作战,军力和财政都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再来了解杨嗣昌。

一,杨嗣昌没有参与党派之争,所以得罪了不少人,反而成了各个党派共同诋毁的对象,其父亲杨鹤在陕西招扶农民起义,因各种原因,效果不是很好,被革职查办,杨嗣昌多次上书带父谢罪,这提现了他的恪守孝道,

二,镇压农民起义,明朝后期因许多农民流离失所,点燃了起义的烈火,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杨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成了镇压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但这是当时的阶级局限性所致,这正是他的忠诚!

三,在崇祯时期,内有农民起义,外有清军的入关,陷入了二边作战的不利局面,杨嗣昌提出了比较务实的观点,和清军议和但遭到很多其

微信